921大地震造成臺灣有史以來人民生命及財產最嚴重的損失,死亡兩千多人、傷者近九千人,房屋全倒與半倒合計約一萬八千棟。而最令人扼腕的是,絕大多數傷亡肇因於房屋坍塌,其中不乏工程品質拙劣者,換句話說,此次傷亡雖導因於天災,實有部分乃人禍所致。
天災難逃,但人禍卻可經由預防避免之,值此災後重建之際,實有必要對臺灣的工程安全品管進行總體檢。建築物的安全問題,主要可分為耐震、耐風以及耐久與使用三種。如能在平時定期進行建築物安全評估,發掘出安全有問題的建築物,及早加以處理改善,不啻為降低建築物產生災變的有效手段。
本校校舍安全概況
本校建校歷史悠久,老舊校舍為數不少,其中幾棟發現樓板、樑、柱及牆壁有多處龜裂現象,或天花板突然掉落,或鋼筋腐蝕等情況,如農化二館、水工所、志鴻館和機械館等。為有系統地普查本校建築之結構安全,以建立校舍安全評估作業系統及資料庫,進而增進修繕效率,提昇校舍耐震、抗風及使用安全,而有「校舍建築結構安全評估系統研究計畫」誕生。
該計畫預定於三年內完成校舍安全普查,同時建構一套完善之評估準則。現行評估作業分為兩階段,先由使用單位根據既定表格作簡易安全評估,得出危險分數超過30分者,再作專業性之安全評估並提出結論與建議。
計畫實施近兩年來,共完成56棟建築物評估作業(以椰林大道兩側、小椰林兩側、醉月湖周圍及危險性較高的建築優先),其中機械館、志鴻館、家畜醫院診療室及普通病房等過於老舊,建議拆除;而行政大樓(北側)、綜合教室及綜合大禮堂、森林館等則有裂縫、滲水、粉刷層剝落等問題,需維修補強;其他日本時代建築則因屋齡較大,在耐久與使用方面有修正之必要。
921大地震過後,本校土木系教授組成「建物安全評估小組」,以協助鑑識本校之受損建築物,從近日初勘結果看來,大體良好。
全體動員初勘災情
基於社會責任以及因應民間要求,土木系動員全體教師,組成橋樑、房屋及生命線(電廠、自來水廠、油管等維持社會運作之重要設施)三組,四處勘災。若民眾對居家安全存有疑慮,可先就柱、樑、牆、板等四部分自行鑑識。柱與結構牆(樓梯、電梯周圍)是最重要的支撐,如有鋼筋爆裂、牆面呈╳型裂縫等都已無法吃力,極度危險。其他樑、牆、板的裂縫只要不逾 0.5公釐,自己修補即可。建議推廣輕隔間牆,以三夾板中置隔音材料隔間,既耐震又防火。
國內的建築技術規則早在民國63年由內政部頒佈,民國71及78年分別做過修正,民國86年就地震力的規定做了根本性的改變,使地震力的計算更趨精準。根據最新耐震設計規範,臺灣地區震區劃分為一甲區、一乙區、二區及三區四種。台北為二區,其耐震度須達230gal(地震強度單位gal,1gal=1cm/sec2 ,1G重力加速度=980gal),在震度五級的範圍內。921地震時台北地區震度僅達約60gal,並未超出設計要求之震度230gal,卻有兩棟大樓倒塌,造成重大傷亡,令人痛心!幸好此次震央不在都會區,否則後果難以想像。
災後省思住的安全
「工程不是商品,而是一系列工作的集合」,從規畫、設計、審查、施工、使用到維護,每一個環節都很重要。然而臺灣的工程非但許多環節未滿分,甚至不及格,故禁不起強震之考驗。
以規劃來說,結構的穩定與對稱系統常被忽略,好比人的腳長短、粗細不等,又怎能站得直?新莊「博士的家」即是一例。審查是另一個鬆散的環節,為了便民及因應政府人事精簡,目前5樓以下建物授權建築師執行審查,政府主管機關僅適時抽查,但建築師不一定做到,因此應建立一套審查制度並切實執行。 施工品管不良則最受詬病,常見的問題如混凝土強度不夠,鋼筋疏密不一、接續及錨定細節等未徹底遵守,都是施工不認真及監造人疏忽所致。
在使用與維護方面,違法情形更嚴重,尤其是民宅常常大肆裝潢,破壞原先結構設計,如打通一樓牆面造成「軟層」現象,兩層樓房違規加蓋一層以上加重負荷,又如為了裝冷氣、電線在牆、柱上鑽孔等;臺大水工所等幾所建物也是如此。為了安全考量,目前美、日等國早已採用明管方式處理。
總之,耐震設計不夠完善、施工品管不良以及使用不當等,均可能加重災變,造成無謂的傷亡,誠懇呼籲國人要記取教訓,切實遵守法令,共同營造住的安全。
■建物評估系統網址http://140.112.12.22/ntusasbs/index/htm
■建物評估小組電話23661027或(02)23630231校內分機3200、2169轉18、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