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1日凌晨大地震甫過,本院緊急醫療網救護車即已抵達松山東星大樓救災,院長及總務主任也至本院勘察災情,當日一早會同主管逐層檢視,主體結構除B棟、C棟與研究大樓接合處有損傷外,並無重大災情。值得驕傲的是,雖然緊急發電系統,因冷卻水管受地震脫落導致供電一度稍不正常,但在全院人員通力合作應變下,同仁及病友皆無恙。
是日早上召開緊急院務會議,為善盡本院社會責任,會中決議組織醫療團隊前往災區救援。醫療團隊在短短兩小時內即準備完成,由林芳郁副院長領隊,共有急診、內、外、骨科共8位醫師及十餘位緊急救護、護理暨行政人員,配搭兩輛救護車,一行人火速馳往埔里,為首先抵達埔里國中設立醫療站的隊伍,帶給災民驚恐後的第一個醫療溫暖。
直到9月27日,本院每天出團到埔里災區,每梯次約8~10位醫師、10~15位護理人員,加上藥師、社工、EMT(緊急救護人員)、行政、總務及其他後勤人員,共約卅餘位。單是投入的藥品已逾百萬元,每日服務人次約1000人。
除了埔里之外,本院也派急診處馬惠明等9位醫師,到斗六協助美國FEMA救難隊工作,並協調嘉義、台中及澄清醫院為中繼救援,本院則為後送醫院處理重症傷病患。
災區醫療救援先鋒-埔里醫療站。
鹿谷醫療站。
9月28日本院依衛生署協調會議決轉換醫療責任區到鹿谷及竹山。由於竹山已有秀傳等三所醫院,因此本院僅將醫療資源予以重新整合,鹿谷部分則由本人帶領內、外、骨、兒、婦、精神、家醫等科部共13位醫師、12位護理人員、2位藥劑師、2位社工,加上總務、行政等共36位人員前往。
進入災區後,只見路基震毀、橋樑折損、電線桿傾斜,房屋不是全倒,就是貼有危樓紅條,20人座的巴士小心翼翼開抵鄉公所後方廣場,與由埔里轉送醫材的外科部張金堅主任會合後,依實際需要重新規劃醫療站為醫療、醫材、休息及帳蓬等區,鹿谷醫療站隨即開張。之後本院每兩天出團,以接力方式支援醫療站。每日看診病患達8、9百人之多。內、兒科病人很多,外傷敷藥亦不少。此外,受到震嚇的病人很多,居民皆不敢進入屋內,心理震驚一直無法恢復平靜的心身症不少,所以社工與精神科是絕對需要的。由於山區遼闊,醫療團每天並派兩部巡迴醫療車做定點醫療服務。
從先後出團埔里及鹿谷救援至今,本院醫療團第一階段「救難」的任務大致告一段落,之後則是如何復舊及重建的長期工作。當地基層人員一則因餘震不斷不敢入屋,一則因醫療團進駐使他們的角色也受影響,但本院支援以救急為主,只要地方醫療可以恢復,本院即可結束輔導。
對於臺灣醫學界而言,此次大地震突顯出災難醫學及社區醫學的重要性。有鑑於此,本院派遣醫師至斗六協助美國救難隊工作,同時見習之,未來或可成立醫療救難團,既自助也能協助其他有需要的國家。而當前除協助地方醫療院所進行災後社會心理重建,發展社區醫療外,也應藉此讓醫學系及有關學生實地了解,才不枉這寶貴的一課。(本文部分內容摘自《臺大醫院院務通訊第826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