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些媒體開始使用問卷調查的方法對國內各大學及獨立學院的聲望進行評比排名。向讀者提供正確資訊是媒體的主要功能與責任。而有關各大學校院評價的資訊,因考生、家長、校方、以及校友各方面都極關注,因此其所引起的衝擊遠較一般時事報導為高。媒體若能針對各大學校院的辦學成效提供正確的資訊,不啻是對社會的一項極具價值的服務。
大眾關切的資訊必然會引發熱烈的討論。大學聲望的排行經舉辦的媒體發表後立即受到各界的討論與質疑。問題的焦點是依賴問卷調查結果而做的大學聲望排行是否正確。問卷調查是社會科學領域常用的一種研究方法。調查與分析的結果是否能正確反映真相,則視其是否滿足下列三個條件而定:
1.調查對象的樣本數應達到具有統計意義的數量。
2.問卷回應者應有正確且充分的資訊可據以回答問卷上的各項問題,其回答應無臆測的成分。
3.問卷回應者均能根據其所擁有的資訊做公正的回答,其回答應無偏見的成分。
國內媒體在進行大學聲望的問卷調查時大多能得到二、三百位以上的調查對象的回應,其數量可說相當充分。但其回應者佔發出問卷的比率約在五成至七成之間,而對於未回應者以及未回應的原因則未加以分析,是一個缺陷。因為未回應者的意見可能與回應者有相當大的差距。
針對大學聲望所進行的問卷調查不易獲得客觀、正確結果的主要原因是它不易滿足上列三個條件中的第二及第三項。問卷調查一般均以校長、三長、院長、和各系所主管為對象。這些調查對象大多曾長期在國內從事教育研究工作,對於國內各大學校院有一定程度的認識。但因列入評比的學校數目高達五、六十家,而且其規模大小及歷史長短等相差甚鉅,要對每一家大學都具有正確且充分的資訊實屬不易。而問卷上往往要求回應者憑其印象直接依各項聲望指標(如研究、教學、師資等)予以評分,並未提供「資訊不足,無法評分」一欄。在這種情況下,回應者極易被迫以臆測或隨機的態度回答。更嚴重的是上述第三條件所指的偏見。由於調查對象本身也是教育研究工作者,他對於其他各校難免有些特定的親疏關係,例如校友關係,師生關係,競爭對象。這些特定關係可能會嚴重影響其對各校的評分,例如給母校較高的分數,給競爭對手較低的分數。因此,即使將自評分數去除,仍無法避免上述這些偏見。
除了上述三個基本條件外,問卷內容的設計也會影響調查的結果。例如某一媒體針對醫科大學聲望進行問卷調查,卻先將幾個設於綜合大學的醫學院排除,而列入排名的學校仍有二家大學。這種問卷設計,令回應者及讀者都感到相當困惑。此外,有些在培育人才上扮演重要角色的因素如歷史傳統、自由學風、人文氣息、全人教育等,亦不容易納入問卷的內容。
另一個令人質疑的是依照平均得分進行排名的作法。若兩家大學的得分差異小於百分之一(例如4.64與4.60之差為0.04,還不到得分的百分之一),這二個分數的差異是否具有統計上的意義是一個很大的問號。但在排名時,得分較高者就排在前面。若改為不依照分數排名,而只將分數接近者列為一級,則可解決這個困難。
將上述這些問題納入考量後,就不難理解何以今年在《亞洲週刊》針對各大學所做的排行榜中,臺大名列第五,遠在國內其他上榜大學之前,但在國內媒體所做的排行榜中臺大卻未能名列前矛。
從問卷調查方法本身的限制以及不同調查往往產生不同結果的事實來看,目前國內媒體所做的大學聲望問卷調查的結果在解讀時顯然仍須持以審慎保留的態度。當然,問卷調查方法的價值仍應受到肯定,需要改進的是如何設計問卷及如何進行問卷調查。
教育是一種百年事業。每一個大學都應有其教育理念與辦學目標。要培育領導與創新人才,一個大學必須經常反省,不斷改進。在聲望排行上名列前茅對於一個具有歷史傳統的大學來說,只是對其過去的耕耘在某種程度上的肯定。至於可能因為問卷調查設計不當而產生的聲望落後當然不是失望的理由。臺大負有培育我國未來的領導與創新人才的任務,也負有帶領國內各大學邁向國際化的重任。長期以來臺大一直朝著這個目標在努力,也曾交出了一張相當亮眼的成績單。但她仍有很大的改進空間,也需要努力將其進步的成果呈現給外界。而在國內各大學間的競爭日趨激烈的時代,她更需要校友們持續的關注與激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