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國32年台北帝國大學時代成立工學部,土木工程學科於焉設立。至民國34年臺灣光復政府接收後,更名為今日之「國立臺灣大學」,其中,工學部改制為工學院,土木工程科教室改組為土木工程學系。

民國35年臺大首次在台北、上海、福州等地招考一年級新生,土木系錄取11人,於該年十月入學。民國49年研究所碩士班成立,民國65年增設博士班,不分組別開始招生。迄今大學部及碩、博士班畢業生超過五千人,服務於國內外各學術機構及工程技術單位,在學術研究及工程建設方面亦多居於領導地位。

本系系務在歷屆主任-趙國華、陶葆楷、王師羲、陳克誡、丁觀海、虞兆中、盧衍祺、茅聲燾、顏清連、葉超雄、林聰悟、陳振川、楊永斌等諸位先生領航、及全體教職員同仁合力推動下得以順利運作,土木系亦因此方能茁壯成為今日國內大型系所之一:大學部及研究所學生合計約達千人,每年各公私立機構委託及國科會研究計畫達八十餘項,年度總經費逾新台幣八仟萬元以上。

師資方面,現有專任教師56位(其中包括博士學位48位,碩士8位),教學及研究領域涵蓋大地、結構、水利、交通、電腦輔助、營管、測量、環工、建築與城鄉等,目前並著手規劃建築工程學程;並聘有工程實務經驗豐富之兼任教師多名,教學陣容堪稱堅強。設備部分,目前共有:土壤力學實驗室、岩石力學實驗室、基礎工程實驗室、材料實驗室、結構實驗室、力學聲響振動實驗室、流體力學實驗室、水文實驗室、交通工程實驗室、電腦輔助工程研究室、營建自動化實驗室、測量儀器室等十二個實驗室,分屬各研究領域以提供教學與研究之用。

大學部課程係以土木工程之基礎訓練為目標。課程內容理論與實務並重,一、二年級以基本學科之養成為主,其目的在建立土木工程師所需之基本知識;三、四年級則著重各領域專業知識之傳授,並提供多種選修課程,學生可依興趣選擇適當之領域,建立自己的專才。研究所依領域之不同,各自開授為數甚多之專業課程,提供學生選修之用,選修課程合計達百餘門。除良好專業學識之訓練外,適當的人文素養、群體合作、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國際觀與領導潛能的培養,也是教學的主要目標。

為提昇研究水準並加強與工程實業界之關係,多年來本系與下列各研究單位均有密切的合作計畫:國家地震工程研究中心、國家高速電腦中心、臺灣營建研究院、臺大地震工程研究中心、臺大水工試驗所、慶齡工業研究中心等,在相互的合作努力下,從事與國家建設相關之研究發展工作。同時為促進土木工程科技交流,自民國79年起,每年與日本京都大學、韓國漢城大學(87年起增加新加坡國立大學)等校土木系輪流主辦學術研討會議;並且自民國82年起,開啟了臺灣大學、東京大學、漢城大學三校土木系學生交流聯誼活動;另於84年與新加坡國立大學土木系簽訂「學術交流備忘錄」、85年則與挪威大地工程研究所簽訂「合作研究備忘錄」,目前正與新加坡南洋大學磋商相關合作事宜中。除增進雙方師生互訪交流外,也讓同學們藉由實際接觸中,了解不同文化的特質,以及迥異的思考模式,希望能培養出有宏觀理念的新世代領導人。

更鑑於兩岸學術交流日益頻繁密切的實際需求,自民國86年起,復增加與上海同濟大學、北京清華大學、香港大學四校土木(及結構)工程學系「兩岸及香港土木及結構工程交流與研討會」,今年也正式邁入第三屆。期待能在即將來臨的廿一世紀舞台上,匯聚兩岸三地的學者精英,凝結各家所長發揮力量,作完美的演出。相信在這資訊瞬息萬變的時代,如此的積極作為,將可帶領全系學術研究水準的提昇。

此外,在土木系校友熱烈支持及本系同仁的努力下,於民國83年年底順利成立財團法人臺大土木文教基金會,以提昇土木工程科技水準、協助本系與臺大土木系所校友會之發展為宗旨,扮演著積極參與贊助各項教學、研究等活動的角色。

無論何時,攸關民生便利與社會建設的土木工程,都是與社會國家的進步成長、及人民生計安全便捷的需求密不可分的。臺大土木系自創立以來,已培育許多優秀的工程人才,參與多項重大國家建設,是一個具有悠久歷史及優良傳統的教學研究機構。展望未來,在進入廿一新世紀之際,期望藉由優秀人才之網羅,以及教學品質的增進,達到培育具有充分的專業知識、合宜的人文素養、良好的管理能力、以及寬闊的國際視野之工程領導人才;在研究方面,則希望藉著各研究領域之拓展,以及創造能力的提昇,大步朝向世界一流的水準和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