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需要定期接受健康檢查嗎?絕對需要!尤其過了不惑之年的人。因為年紀愈大,生病的機會愈高。

臺灣的經濟奇蹟使得國民所得大幅提升,大家也才有餘裕多關心自己的健康。國人觀念的改變,加上健康檢查之企業化經營,使得臺灣居民接受定期健康檢查的情形愈來愈普遍了。

不論是醫院附設的健檢業務,或是獨立的健檢中心,都有愈來愈講求效率的趨勢,這也是因應現代人忙碌的生活所發展出來的。目前的健檢大多濃縮於一日內完成,通常包括全身的理學檢查、血液、尿液及糞便之檢驗、心電圖、胸部X光、腹部超音波檢查、胃鏡及大腸鏡、以及男女性各自的特殊檢查。民眾在接受健康檢查之後,內心可能會有一絲疑問:這些檢查夠詳細嗎?檢查結果正常確實保證身體沒有毛病嗎?

究竟有多少疾病是會產生症狀而引起患者注意的呢?肝內可能有十公分的腫瘤卻沒有症狀,您知道嗎?其實有相當多的疾病是沒有明顯症狀的,健康檢查的主要作用即是在發現較明顯而無症狀的身體異常。這些異常有的需要馬上處理,如:大腸息肉、糖尿病、尿毒症等等;有的則可提醒受檢者要定期就醫追蹤,如:B型肝炎慢性帶原者,無症狀的攝護腺肥大等等。需要馬上處理者,有的當場就予以處理,如:大腸息肉切除術,不必等到正式報告出爐才建議患者再到醫院檢查及處理。健康檢查有時也會意外發現肝癌、初期子宮頸癌等,一般會馬上知會受檢者建議其儘速接受治療。

科技再進步,仍有其極限。在短短的一天之內,要將身體可能發生的所有疾病揭露出來,事實上是不可能的任務。舉例來說,對於大腸疾病之偵測,現在已經較少使用鋇劑X光攝影,而改以腸鏡檢查,但大多數健檢單位採用乙狀結腸鏡,僅能觀察自肛門進入七十公分左右的大腸部分,亦即祇看到直腸及左側大腸,至於中段及右側大腸之情形則無從得知,這是因為約70%的大腸癌發生於左側大腸及直腸,同時也是為了減少病人受檢的痛苦而不得不然。問題是:病人知不知道他們接受的大腸檢查是不完全的?在民主自由的現代,病人是有權知道他們就醫的所有權益的。所以最理想的做法應該是將此種情況告知受檢者,讓他們自己選擇乙狀結腸鏡檢或全大腸鏡檢。再舉一例,參加健檢的人若因家人曾罹患胰臟癌,想確知自己有無胰臟癌,健康檢查是否有此功能?腹部超音波檢查報告正常即保證沒有胰臟癌嗎?血液腫瘤標記(tumor markers)數值正常即保證沒有胰臟癌嗎?答案是否定的。事實上,目前檢查胰臟的最佳工具應為電腦斷層或磁振造影,可是其成本甚高,不是當前健檢費用負擔得起的,所以它們當然不可能包含在常規健檢項目中,但是,這種事實有告知民眾嗎?所以接受健檢後不久被發現體內長癌者仍時有所聞。

大家都知道,在醫院所做的檢查,其報告一般都以英文書寫,病患即使拿到也不易看懂;而健康檢查的報告中各種疾病的診斷則皆以中文書寫,因此病患固然看得懂病名,但亦常覺觸目驚心,例如:胃糜爛、實質性肝臟病變等病名就很嚇人。胃糜爛是胃鏡所觀察到的一種異常狀態,意指胃粘膜有表淺的潰爛,實際上比胃潰瘍輕微,但名稱看來似乎反而比較嚴重。「實質性」肝臟病變則更令人害怕,望文生義似乎是肝臟中「一定」有某種病變,其實這祇是腹部超音波檢查的一種診斷名詞,意義不甚明確,醫師們看到此種報告後會再依據病患其他的檢驗資料來做最適當的判斷,它可能代表肝硬化的初期,也可能祇是輕微脂肪肝的表現,甚至可能根本沒病,其間相差何止道里計?我個人認為,既然健康檢查結果(特別是疾病的描述)一定要用中文,則醫師們用詞遣字應該非常嚴謹,儘量使用能明確表達病情之字眼,以免造成病患無謂的心理負擔。

總之,中老年人欲早期發現其體內異狀,定期健康檢查是非常需要的。究竟應該多久接受一次健檢,則並無定論,平均而言,兩年一次是合理的需求。至於其所應涵蓋項目之多寡則需視個人狀況而定,目前的項目可說是最基本的。健檢單位可用心開出各式「菜單」以因應每位受檢者之需求,但應在其宣傳品或說明書中詳細解釋各種檢查之功用及其限制。現代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他們有權清楚地知道為了自己的健康所需付出的代價,更有權利自己去決定和爭取應該接受那些檢查。

各位校友們,您是否很久沒接受健康檢查了?現在就拿起電話找一家您信任的醫院或健檢中心,馬上登記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