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4年底,臺灣第一個網路搜尋引擎「蕃薯藤」誕生,在國內網際網路興起之初扮演著推手的角色;1998年11月,這個帶有濃厚公益色彩,強調本土化的網站轉型為「蕃薯藤數位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參與催生的執行長陳正然是本校1981年社會系、1985年社會所畢業的校友,曾負笈美國深造,為了不在臺灣社會民主改革的關鍵時刻缺席,1991年毅然放棄博士學位回國,展開他文化改造的理想。

年輕的心 困在象牙塔

為什麼唸社會學?40歲的人竟戲謔地說是被前總統蔣經國先生「陷害」的。當時國家十大建設如火如荼,蔣先生鼓勵年輕學子投身管理階層,所以才在高二(嘉義中學)時從自然組轉到社會組,就這樣考進臺大社會系。初進懵懂,接觸之後發覺頗貼近志趣,也就打消轉系的念頭。他說社會系每年都有很多人轉系,惟有他們那一屆轉入的多於轉出,人數還從60人暴增至86人。

雖然很會唸書,可也不是個書呆子,選課、聽課他都有自己的主張,為此和系主任發生過多次口角。他認為大學生應該廣泛涉獵各種學問,然而當年大學課程必修必選太多,不能滿足年輕人強烈的求知慾,也因此他轉而熱衷參與社團活動,如舉辦讀書會,與來自各科系師生共同研讀中西哲學、經濟史、政治史等原典,藉由討論、批判與分享一起成長。不過辦研討會、讀書會在當年都是禁忌,所以常被教官找去「聊天」。

畢業後繼續攻讀研究所,一度面臨留在國內或出國的兩難。以當年的社會價值觀之,國外學位在職場上較佔優勢,但他認為社會學關注的焦點應該是己身所處的社會,離開這塊土地要如何研究?幾經思考後採取折衷方式:在臺灣唸完碩士再出國,心想到時方向會更明確些。

1987年他終於去美國讀書。但人在美國心繫臺灣,特別是八0年代中期的臺灣因舊威權結構鬆動,正處於極度變動中;臺灣的一舉一動都牽動著海外遊子的心緒,尤其鄭南榕自焚事件的發生衝擊很大,讓他越來越按捺不住,一心只想回國。

另方面,他一直以為在國外研究臺灣有如隔靴搔癢,即使研究馬克斯、韋伯等大師也限於文化背景與養成教育而有落差;他相信留學的過程有助益個人成長,而且葉啟政教授對他期望很大,但卻無法說服自己只為追求學位。經與葉教授多次溝通得到諒解後,於1991年回台,以沒有獎學金及後來發生「獨台會案」被限制出境為由,留在臺灣。

文化改造 今生最大志

社會系並非他的第一志願,他最想唸的還是外交或政治。「有人開玩笑說社會學家是trouble-maker,專挑社會問題,我想這是社會學吸引我的原因之一吧!」

處在那個年代,臺大自由開放的校園自然成為民主發聲的場域之一。「圖書館架上陳列著被撕去封面的《醒獅》(青年黨刊物),經常有民主人士在校園演講,臺大民主牆就是這麼來的;其實七0年代後期起許多活動都和臺大有關,我覺得臺灣的民主改革臺大人責無旁貸,當時我有股強烈的衝動想去改變什麼,才什麼活動都參加,無囈不語,久而久之被人指罵『都是你們這些人在搗蛋』」。

對於社會運動雖然熱衷但也僅止於參與觀察,他最關注的還是文化議題。他認為文化是生活的方式,是社會變遷過程中最根本的決定要素。民主亦然,真正的民主應落實在生活當中,而臺灣空有投票的形式民主,生活中仍缺乏民主質素如家庭仍由父母作主,不能稱之為民主。 

然而臺灣文化是什麼?什麼是臺灣人?又有哪些特質?為了釐清問題,返台後隨即投入臺灣文化資料蒐集工作,並為中心取名「無花果」。無花果一稱取自吳濁流的小說,比喻臺灣人的意識在歷史過程中一直遭受當權者壓抑,然而就像無花果一樣,看不到開花,卻悄悄結果;一個社群共同生活的意識是不能被戕害的;而他要藉著資料的系統呈現,自然誘發這種共同意識。

有鑑於當年臺灣文獻資料匱乏,連臺灣分館也多是限閱品,只有四處向前輩們蒐寶,而由於日本在二次戰敗撤退時帶走不少臺灣史籍,遂到日本找史明、張良澤等學者說服他們提供影本,「原以為當時政治環境比較開放,未料還是被視為叛亂證據,就這樣發生『獨台會案』。現在看來很荒繆,只能說那是一個時代的產物,代表著保守威權體制對思想自由開放的不放心,而我們只是被推上舞台的臨時演員」,他促狹地表示連演員費都沒拿到。

掌握機先 草創蕃薯藤

初次接觸網路時,為其感染力之無遠弗屆所震憾,當時他即認定網路勢將引爆媒體及通信革命,其重要性好比瓦特發明蒸汽機改變人類動力來源,網路也將影響人類生活的所有層面。而這個下世代的媒體「使用方便、成本低廉、效果宏大,又能做國際傳播,架一台server 就能對全世界發言」,有鑑於此,他掌握機先於1994年底創立「蕃薯藤」。

「蕃薯藤」之名取自蕃薯與藤兩種植物所象徵的特殊意涵。蕃薯為臺灣土產,加上臺灣島輪廓形似,早已被視為臺灣的圖騰,而藤則具有蔓延、茁壯的意象;所謂「蕃薯不怕下土爛,只求枝葉代代傳」。蕃薯藤的命名擺脫早年無花果的宿命,具有積極而為的正向意義。

包括他自己,蕃薯藤的同工多來自臺大,群策群力經營網站多年總算有成。回想開創之初,為了推廣網路使用,他們像傳道人般到處毛遂自薦並提供免費教學;為了維持網站生存,他們奉獻智慧、精力、時間與金錢。1997年與微軟合作,成為微軟IE4.0中文版內建搜尋引擎,同時也是第一個與微軟合作之非美國地區搜尋引擎;證明這個本土化團隊不僅對國內軟體人才的養成有一定的貢獻,其技術及成果也深受國際肯定。

為了提供更好的服務,也為了實踐網路大夢,經過幾個月的長考,蕃薯藤在去年(1998)轉型為商業化經營,期初公司資本額七千萬元,多數由員工認購。「老蕃薯們把商業化的過程當作手段,引進外界資源在於完成網路的夢。商業化的蕃薯藤將有一番新氣象,不過對社會的關懷絕不因此中止。我們認為網路是一種能改變社會運作型態的策略性資源,而參與社會制度的改革一直是我們自許的社會責任,這遠比追求利潤重要;所以商業化後我們仍陸續建置婦女網、殘障網。未來公益的部分由開拓文教基金會執行,一些人在工作之餘,成為開拓的義工」。

4C服務 最大華文站 

在改版商業化的開幕酒會上,蕃薯藤提出「4C」服務的概念,以超越「臺灣 Yahoo」的定位,成為全球華文圈最大網站領導品牌自許。

所謂4C,一是提供豐富的content(內容),讓生活資訊取得便利,「這是網路最迷人的地方-效率,生活就在彈指之間,還有很多時間可自我教育」。二是communication(通信),美國的電信通訊早已凌駕數據通訊,並預估在西元2000年以後比值升至9:1,而臺灣目前的比值為3:7;仍有極大的成長空間。

三是community(社群)概念的變遷,社群本來是以地域為範疇形成的團體,由於網路普及,有形空間已不構成距離,將來的社群是因興趣相彷而結合,如蕃薯藤的Yam Topia,宛如一個小國寡民的虛擬城邦。

四是commerce(電子商務),他憶道學生時代買書都得到師大附近的文景書局或重慶南路上的西風出版社訂書,六個月過後才收得到書,如今網路下單三天即可,臺灣也有人清早上網買美國股票;美國預估到2002年將有60%交易要透過網路完成;可以預見的是,電子商務商機無限。不過他也表示由於臺灣環境不夠健全,可能得多花幾年時間。

軟體的附加價值高、成本低,加上臺灣也有很好的軟體人才,他認為臺灣應逐漸放手部分硬體製造,轉向軟體工業全力發展,如此將有助臺灣的產業升級。惟管理機制失當及智慧財缺乏保障是當前兩大阻因。他進一步指出就資金管理而言,臺灣的公司必須營運五年有盈餘才能輔導上櫃,然而軟體汰換率之高,根本不可能維持五年;政府以硬體工業的管理法加諸於軟體產業十分不公平;惟有改進管理措施,軟體業者才敢大量投資。雅虎甫成立公司就能向投資人募集資金,所以蕃薯藤將來可能被迫先在美國上市。次為臺灣有60%為盜版,中國更高達98%,若說美國是智財者的天堂,亞洲則是地獄。在保護智慧財方面臺灣還有一段長路要走。

住在鄉下,從小學起就到都市通學,讓他及早接觸「清貧VS繁華」兩種極端對照的社會型態;基督化的家庭教育更讓他自小相信關懷他人是基督徒應有的作為。或許個人的成長經驗深刻地影響他的思惟與行動,也因此他還堅持著最初的理想-成立一所民間研究機構,為國家政策及社會制度規畫運籌,當然這一切都得待Yam運作成功之後再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