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公共衛生學院成立於1993年,是一所十分年輕的學院,然而在臺灣的公共衛生史上,卻有極為深厚的歷史基礎。日據時代臺灣總督府設立的「熱帶醫學研究所」及台北帝大醫學部之「衛生學講座」可為前身。有「臺灣公共衛生之父」美譽的陳拱北教授曾任衛生學講座「助手」,於1945年台北帝大改制為臺灣大學後代理教務,該講座於1948年更名為「公共衛生學科」,1972年公共衛生學系正式成立,為國內大學首設。熱帶醫學研究所則於1951年更名為「公共衛生研究所」,1961年起招收碩士班學生。
學院之成立乃為因應國內公衛專才的殷切需求,初以每年增設一所,逐年完成八個研究所為目標,1993年「職業醫學與工業衛生研究所」從公衛所獨立設所,流行病學(1994)、醫療機構管理(1995)、環境衛生(1996)等三所亦相繼成立;其後因教育部對新設單位設限較多,成立腳步亦趨緩,今年(1999)甫獲准設立「預防醫學研究所」,「醫學衛生統計研究所」與「健康行為科學研究所」業經院務會議通過,而公共衛生研究所本學年度改名為「衛生政策與管理研究所」,以符合其教學研究取向。
任院長王秋森教授為母校化工系畢業,由於博士論文研究空氣中的懸浮微粒,從此與公衛結下不解之緣,先後在美國紐約大學環境醫學所、Syracuse大學化工系等校執教,八年前返國至本校公衛系任教。
研究落實民生是特色
王秋森院長指出,理論與實務並重是臺大公衛學院的特色之一,尤其是整合各領域的研究中心對職業環境病及國家衛生政策都有重大貢獻。「職業病與環境病防治中心」自1983年成立迄今十六年,在王榮德所長主持下,針對國內職業病、環境病議題進行長期調查與防治工作,在國內具有領導的地位。
流行病學研究成果亦十分卓出,從早期烏腳病、甲狀腺腫研究,到日前借調至國科會生物處的陳建仁教授所長期關注的癌症病學等,特別是砷害研究更是自陳拱北教授一脈相承數十年。
1993年「衛生政策研究中心」成立,進行國家衛生保健制度、醫師人力需求、醫院管理等議題之研究,這些年來協助政府建立全民健保制度,也為臺大醫院的人力、制度甚至醫藥保存等提供不少建言。
1995年經校務會議通過設置「國際衛生研究中心」,由於構想規模宏大,目前仍處於籌備階段;而「健康促進研究中心」則是因應未來趨勢,從預防的觀點促進國民健康,於1998年成立。
大學部強調基礎教育
本院目前專任教師41位、兼任43位,大學部學生175人、碩士班188人、博士班90人;不僅師生比值高,研究生人數也超過大學部學生數,且以年5%~10%比率穩定成長,也是本院的一大特色。
研究生人數比大學部多並不表示大學部不受重視,反之,王院長強調大學是青年知識成長極為重要的階段,大學部教育是紮根的基礎教育,他也表示公衛系的畢業生每年都有1/2以上會繼續攻讀研究所。
大學部課程除必修課外,自大三起同學必須自八個領域當中選出兩個領域作為主修,共30個學分,這八個領域為:流行病學、生物統計、環境衛生、工業衛生、醫療機構管理、衛生政策、健康行為科學、公共衛生通識課程等。
為了讓同學有應用課堂所學的機會,高年級還有兩門各6學分的實習課程。大四有為期一學期的校內實習,由全院專任教師提供在研究室學習的名額讓同學選修。校外實習則在大三暑期舉辦,根據選修的領域安排同學至政府衛生環保機關、民間基金會及各醫療院所等單位工作,為期六週,每位同學須至兩個不同單位各實習三週,每期實習結束後須返校提出報告。
大學部還有一項延續二十年的傳統-暑期服務工作隊,由同學組隊至醫療資源匱乏的偏遠地區進行短期(一週)的公衛調查,並提供地方衛生教育的服務。王院長認為這項活動讓同學經由與地方民眾的接觸,親身了解地方的問題與需要,是臺大公衛教育裏一項非常好的傳統。
此外,在推廣教育方面,多年來與衛生署、省衛生處等機構合辦各種在職衛生人員訓練班,在基層衛生人才訓練一直扮演極為重要的角色。1997年起並開辦「醫院管理人力資源開發學分班」,因應高級專業人才進修的需要。王院長笑說本院各系所畢業校友總計約1 ,000位,不過若加計前述短期班的校友則多得無法勝數。
國內學術聲望拔頭籌
近日坊間有不少團體公佈國內各大學評鑑結果,臺大公衛在該領域學術聲望拔得頭籌,王院長表示一點也不意外。國內目前有八所大學院校設有公衛學系,除臺大外,北部為台北醫學院、國防醫學院及輔仁大學,中部為中山與中國醫藥學院,南部有高雄醫學院以及花蓮慈濟醫學院等,若加計師大衛生教育系,則共有九系;研究所僅臺大、陽明、成功大學及中國、高雄醫學院較具規模。
王院長分析指出,臺大公衛系、所成立時間均較其他大學為早,歷史背景無遑多論;每年接受政府單位委託的研究案多達數十件,年研究經費逾一億元以上,研究能力備受肯定;而歷年SCI和SSCI數據顯示本院學術水準向來領先。
對外多年來積極參與國際衛生組織如「亞太公共衛生教育機構聯合會」(簡稱APACPH)以促進國際合作,與國際一流大學如倫敦衛生與熱帶醫學學院、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哈佛及杜蘭大學的公衛學院等交流亦十分頻繁。王院長自豪地表示臺大公衛學院年紀雖輕,然若與國外比較,學術水平堪與日本、澳洲、新加坡等國平起平坐。
願景為公衛找一個家
本院經過林瑞雄、王秋森兩任院長五年多來的開創經營,為本院之教學、研究及行政建立規範與制度,未來最重要的工作則是為公衛學院找一個家,這也是王院長這三年來日夜心繫所在。當年他以「協助醫學校區之整合」為理想入主院務,努力為師生們提供一個安全而衛生的研究與學習空間,希望五、六年後可以在預定院址(徐州路和林森南路交匯處)有一個專屬公衛的教學研究大樓。
至於臺灣環境衛生的現實與前景,王院長有如下的觀察:他認為全球氣候暖化造成傳染病的加劇、氣候變化劇烈等問題不容忽視;不過他也樂觀地表示危機即是轉機,由於環境污染問題因產業轉型(從石化到電子)得到控制,以及國民的環保意識覺醒,對環境品質要求提高;因此此時是改善臺灣環境衛生的最佳時機。
公共衛生是一門跟著社會脈動的學問,王院長指出隨著產業與生活型態轉變,各種慢性病日趨嚴重,職業衛生的問題將從工廠的化學、物理、生物危害因子,延伸至一般辦公室的「人因工程」(如人與電腦的互動、工作節奏的掌握等)。此外,以預防的觀點營造健康的社區與城市、健康促進、老人長期照護以及因應新的公共衛生問題所應有的衛生政策等都將成為重要議題。
雖非科班出身,走上公共衛生之路多年,他的體驗是:這是個不斷有新問題產生的領域,永遠有很多事要做,他並以「光化學煙霧之父」Haagen-Smit 所說”uphill fight”形容研究如「逆水行舟」作為註腳。
王秋森院長小檔案
學歷:美國加州理工學院化工博士(1966)
美國堪薩斯州立大學化工碩士(1963)
臺灣大學化工系(1960)
現任:臺灣大學公共衛生學院教授兼院長
中華民國公共衛生學會理事長
國際氣膠研究聯盟副會長
財團法人豐泰文教基金會董事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