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個很早開始作夢的孩子,從小就夢想自己的未來。

初識臺大 1985
雖然基隆出生的孩子離台北很近,但是能上臺大的很少。國中的家教在某一次上完課告訴我,只要夠努力,就能心想事成:建中不難上,臺大也容易。之後他幫我啟動了一次校園之旅,看了建中和臺大。第一次結緣,心中的想法是:臺大真是一個奇怪的大公園,都是奇怪的哥哥姐姐,不過應該挺好玩的吧?

上了建中,高一考上數學資優生,有機會先到臺大數學系上課。讓我可以見到作風特殊的楊維哲教授,也見到了傳說中的楊柏因、于如岡。更重要的是和那群作風囂張的高中生們,在醉月湖畔喝可樂打橋牌,感受到在臺大裡真的可以我行我素,甚至於恣意輕狂。只因那年我們才剛剛開放髮禁,舞會都還在”聽說階段”,在臺大裡面真的感受完全不一樣。

被迫選擇後的放飛 1989
建中的日子玩的很兇,過得很快。聯考分數排名全班吊車尾,發現自己想選的科系幾乎都上不去,臺大就這樣要飛走了嗎?還好,這時想起有個學長曾經跟我說過,農學院的農業化學系是所有怕見血的三類組考生最好的選擇之一,如果未來想走生技業,這還是首選。入學後的隔年,農化系就設定了化學高標。真是萬幸,因為我就是那個有史以來化學沒有過低標的學生。

入學後發揮騷包的個性,新生盃比賽能報名的就報,合唱、土風舞、籃球、排球、手球全都參加,結果成績還不錯。大一同學感情超好,我也常常和同學一起到處出遊。社團加入了基隆地區校友會、農化系排球隊、農學院學生代表會、火車社、電玩社。臺大呀!真是好玩透了。

大一下,開學沒多久跟著同學也去了野百合學運,揹著攝影機記錄廣場上發生的一切。看著台上范雲帶著大家慷慨激昂,忽然心裡想著,中華民國需要臺大的學生做些什麼呢?我們對自己的期許是什麼呢?青春的熱血不斷在心中翻湧。大一就在不斷的挑戰、衝擊、熱血、狂歡中度過。

圖1:農化系大一出遊。

 

沉迷與迷惑 1990
大一結束,我的導師李達源副教授(現任生農學院副院長)找我談談了。他說佑誠啊,你怎麼考得這麼差?要不要用功一點啊?你看起來不是不會念書的啊?我低頭不語。最後跟老師說,我會加油的。

大二以後,雖然答應了老師會用功點,但為了零用錢去接了不少家教,這年也交了女朋友,反正影響不會太大嘛!但顯然大二進入專業了,對於沒興趣的必修科目我只求死背不求學會,大二上差點就二一了。這年,還跟生物統計老師賭氣,因為他懷疑我們班作弊互抄,同一份考卷在該發考卷那天直接重新考一次。我寫完名字就交卷走出了教室,當然也被當了。臺大不是很自由的嗎?不是該信任學生的嗎?不是給我們多重選擇,走出自己的路嗎?我很疑惑。某些科目不是拿個基礎分,混過就可以了嗎?看來不全然是,跟建中有點差異。

那年社團給我的更多:有了知心的好朋友,有了共同興趣的夥伴,還有一起比賽征戰的球隊戰友。同時,社團拓展了視野,懂了團隊合作,也懂了互相的忍讓和打氣。

這時的我沉迷於自己的能力遐想,覺得總能多線作戰完成一切,學業、社團、感情、金錢。那年結束,李教授照例找了我去,我無言以對。他以身作則治學嚴謹,我以身試法屢觸紅線。輕狂且迷惑。

圖2:農化系男子排球隊。

 

悶不作聲的蛻變 1991
大三,覺得自己念書比教授教的清楚,翹了所有想翹的課。不是在實驗室玩自己有興趣的實驗,就是跑社團或球隊,不然就是在宿舍鬼混、去家教賺錢。這年我學會了怎麼樣真正"混到及格",但覺得自己既開放又悶絕。

那年,真正開始思考自己是不是該修正夢想,臺大給了我很多嘗試的機會,無論是課業學習、實驗設計規劃、人際關係建立與維持、社團興趣和真正價值、金錢觀念、學生自治活動與政治活動、身體鍛鍊與健康等等....太多了。但跟想像中的不同的是:在臺大,不是一個老師一個老師手把手的教你,而是需要自己在這個環境裡面砥礪磨練。沒有任何一個教授、朋友、夥伴需要為自己的學習或成長負責。願意幫一把的,那是他們心存善念;無力無心幫自己的,那是我錯過機緣。至於我能先學會什麼,能一起學會哪些,也是得看自己的實力、時間和緣分。那年李老師沒再用力唸我,只聊了一聊。

自以為是的自作自受1992
大四整年,充滿徬徨和衝擊。正課不再繁重,實驗室生活充滿挑戰與樂趣。選了分子生物應用、生物資訊等選修,自己也開始學看paper寫計畫,但還無法確認是否真的適合走上生技這條路。那個年代已經是臺大畢業就去美國的末代,自己該考研究所嗎?還是直接進入業界?社團若即若離但又割捨不下,該就此結束嗎?系上好幾位重量級教授都明白的說,沒能力沒興趣就不該念研究所,考上了也沒有意義。

看著同學修教育學程,我充滿不屑。看著同學考托福GRE,我沒概念也不敢嘗試。上補習班補碩士班考題嘛,我哼出不屑,因為我知道不念通只背考古題,考上也是浪費生命。終於在大四結束前,只報名了自己系上碩班,結局是差一分名落孫山。

回首
大學生涯很快很模糊的結束了。但是30年後回頭去看,很有意思。

如果不是那幾年,把自己貪多嚼不爛的個性摸清楚了,把好高騖遠的惡習逐漸改善了,我不會在有機、生化、微生物等專業真的讀到想要的東西,也沒辦法在業界施展拳腳。臺大很妙,能給的很多,就看自己想取什麼。

大學畢業後,去中研院生醫所跟著大學長做了半年研究助理,忽然開竅重拾課本,輕易的考了回臺大,隔年也輕鬆的考贏碩士一般生直攻博士班。取得博士學位以後,自己學著看專利、會計、商管、品管等相關書籍,為自己的不足做好準備。至於進入業界該有的想法,在博士班時就磨練了不少。回首看看,可以這樣說:建中是讓我開眼界,認識臥虎藏龍的地方。

臺大呢?是讓我了解自己,開始逐夢的起點。它讓我學會選擇和放下,懂得如何學習何融會貫通,懂得自己的不足,懂得找到夥伴。如果能再來一次,我還是會選擇臺大,選擇農化。(本專題策畫/生農學院李達源副院長&管理學院黃恆獎副院長&政治學系蘇彩足教授&臺灣文學研究所黃美娥教授&法律學院楊岳平教授)

 


陳佑誠小檔案
臺大農業化學系畢業、農業化學所微生物組博士。現任祐家生技董事長、北京康億鴻科技發展公司副總暨首席科學家。同時亦擔任瑞凌庚生物醫學、胞泌體生物科技、鴻辰通訊等多家公司的研發顧問,臺大農化系系友會理事長。
曾任台塑生醫產品開發處長、昕穎生醫副總、凌越生醫總經理、帶領同仁為各公司取得超過60項以上各類型體外診斷試劑的臺灣查驗登記、歐盟CE許可、美國FDA510K註冊、中國醫療器械註冊。專長為體外診斷試劑研發、品質系統管理、醫療器材註冊認證、公司營運管理、重大策略佈局規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