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之異於禽獸,有個關鍵要素是語言。語言是人類關鍵的認知能力,也是心智運作的核心之一。語言是複雜的符號系統,這符號系統如何運作?人類使用語言必須整合多層次的資訊來源,包括詞彙聯結、語法結構、語境與語用條件,乃至情感、文化與背景知識等。研究語言有許多方法,有理論語言學研究、心理語言學研究、計算語言學研究、語言的田野調查,以及語言社會與文化研究。要了解臺大語言所研究的獨特之處,必須由現代語言學史談起。

 

2009928日赴京都大學參加第十屆日本認知語言學會全國大會,由左至右為林盈妤、蘇以文、江文瑜、呂佳蓉、黃宣範、馮怡蓁以及宋麗梅(敬稱略)。

 

語言學研究簡史

語言學研究在中國由甲骨文的字形義研究萌芽,歷經許慎的說文解字,建立起漢字字典的傳統。而西方則由考證不同版本的文獻學開始,探索語源,並由索敘爾建立了現代語言學基礎。爾後,語言學研究蓬勃發展。結構語言學的幾個基本概念包括區分語言(社會共享的語言系統)與言語(具體的語言表達行為)、強調符號的任意性、拆解語言構成的層次結構,並區分共時性與歷時性的語言學研究。而在美國1957年由喬姆斯基提出的生成句法學,則強調句法(syntax)的自律運作系統,獨立於人的認知與社會文化之外。這個觀點的語言結構為穩固、嚴謹且規律的系統。而1980年代卻興起了一股反思語言結構與意義的連結性,重新強調以人的身體經驗為本的語言學研究,探究社會文化與語言之間的互動、語言結構的動態性、以及使用者的互動主觀性的角色。

 

臺大語言所的成立

在這樣的背景之下,臺大語言所由黃宣範教授籌備,於1994年成立,即以「棲於身的體現認知(embodied cognition)」之認知功能語法,開創臺灣語言學的新典範。認知功能語法強調語言的動態性與使用者的視角,並著重語言形式與其意義及使用情境之間的關係。其核心觀點為強調語言結構與意義之間的匹配並非任意性的,而是直接關聯於其所表達的意義。語言中的不同結構是為了滿足交流的語用需求。認知功能語法也注重使用者的重要性,使用者的知識、經驗和認知過程被認為在語言的形成和運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語言不僅僅是個別結構的組合,更是對現實世界的認知和理解的反映。此外,認知功能語法特別關注語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主張理解和使用語言的方式會受到具體社會文化和情境因素的調節。而語言被視為具有傳遞信息、表達情感和調控社會交往等多種功能,這些功能在不同的語法結構中得到體現。在此脈絡下,多年來蘇以文教授將語用學帶入語法研究裡,引領學生觀察並分析現代漢語的語法化現象以及四字格成語的構式義。也長期與醫學領域合作,研究漢語「痠」的痛覺表達與大腦生理機制的關係。

 

宋麗梅教授於2018年出版了《賽德克語語法概論》(二版)與《卡那卡那富語語法概論》等專書。

 

本土語言的保存與復振

語言所也在創所後,積極推動臺灣南島語的保存、復振與研究工作。本所南島語言學依循功能語法學提供的研究典範,讓南島語言的研究帶來一番新契機。黃老師主持過兩項大型計畫:賽夏語語法整合型計畫(三年期);語言空間與情緒(三年期),也對鄒語有深入的研究。而本所宋麗梅教授更長期教授語言田野調查課程,30年來帶領研究生上山下海記錄並分析了卡那卡那富語、魯凱語、賽夏語、鄒語、噶瑪蘭語、阿美語、賽德克語、泰雅語、撒奇萊雅語以及布農語等至少10個臺灣南島語語言,並建置了〈臺大臺灣南島語語料庫〉(https://corpus.linguistics.ntu.edu.tw/#/)。宋老師將研究成果集結成冊,於2018年出版了《賽德克語語法概論》(二版)與《卡那卡那富語語法概論》等專書,貢獻卓越。

在臺灣社會語言學的研究上,本所黃宣範教授於1993年出版了畢生著作《語言、社會與族群意識:臺灣語言社會學研究》,奠定臺灣的語言社會面貌,為影響臺灣甚巨的鉅著。後由張裕宏教授、江文瑜教授、宋麗梅教授與馮怡蓁教授延伸黃老師精神,多年來開設復振本土語言的相關課程,成為臺大語言所的特色之一。

 

20156月至高雄市那瑪夏區的卡那卡那富語言調查之行(宋麗梅老師提供)。

 

20156月在高雄市那瑪夏區,進行卡那卡那富語言調查,與報導人合影。(宋麗梅老師提供)。

 

語言、認知與科技

而因應時代趨勢,本所謝舒凱教授也積極開設程式設計與資料科學導論、語料庫語言資料處理、計算語言學專題研究與生成式AI的人文導論等課程,培養文組學生的AI素養與運用語言模型分析數據的能力。極受好評。謝老師也透過教育部的標竿計畫挹注,建置了〈臺大多模態語料庫〉(https://multimoco.linguistics.ntu.edu.tw/index.html),這是臺灣第一個可在線上檢索文字、聲音與手勢等溝通訊息,分析語言的溝通策略與功能的語料庫。除此之外,謝老師還有許多跨國合作計畫,正陸續進行中。

臺大多模態語料庫的網頁截圖。

 

語言的感知與產出研究

本所也進一步使用先進的儀器調查語言現象,如邱振豪教授運用超音波等儀器研究語音的生理機制及變異等議題。邱老師在其國科會計畫〈舌位重心的角色:影像分析與人機介面之應用〉中,探討舌位重心在語言產出或是語言相關運動時的角色,並將結果導入以語言學習及語言治療為導向所建構的人機介面。系列實驗的研究結果與人機介面的應用除了可以提供現有構音上及生理上的解釋,更能提供將來臨床治療與語言習得的理論基礎,開拓該計畫成果的應用空間。

本所馮怡蓁教授以語音的感知研究,研究語音變異的語者資訊,協助聽者藉由了解語者背景而更迅速處理所接收到的訊息。馮老師近年來主持了國科會計畫〈從聲學、行為與腦波實驗看噝音變異於臺灣華閩語語句處理之角色〉,利用臺灣華閩語噝音變異的特性,進一步探討語音變異於語句中可能的分佈規律,並探索聽者系統性利用這些規律以提昇語言處理效率的可能性。也主持了〈從童顏到鶴髮;子音頻譜特性之語音趨同——以臺灣華語平翹舌對轉為例〉,更進一步解析所謂臺灣腔的特色與形成過程。

 

語言認知功能與老化研究

現任所長李佳霖教授的研究範疇即是探究健康成人語言處理的認知與神經機制。由於語言能力與記憶、注意力、執行功能等多項認知能力密切相關,隨著高齡人口比例不斷攀升,李老師也深入了解語言與老化之間的交互作用,以期尋找延緩語言與認知退化的實證依據。李老師的研究特色在於結合腦電波資料、腦造影資料、神經心理測驗以及行為資料,系統性地探討人類語言處理的認知歷程與神經機制。其研究議題涵蓋健康成人母語者的語意歧義解析、語法運算、語意預測與認知控制、右腦語言處理,並延伸至語言老化、跨語言學習與語言與非語言系統的交互作用。

202518日語言所搬遷至人文館前夕,於樂學館留影。由左至右為鄒沛妡、邱振豪、宋麗梅、江文瑜、謝舒凱、馮怡蓁、李佳霖、呂佳蓉(敬稱略)。

 

語言與社會文化互動

本所江文瑜教授專精於聲韻學、認知隱喻理論與社會語言學,近年來推動幸福語言學的概念,致力於讓語言學知識能為社會所用。多年來嘗試以台語授課,開設〈臺灣語言與社會〉、〈台語與台文〉、〈臺灣多語社會的形成與建構〉等課程,培育臺大學生的台語運用力,並提升台語的學術力與科技力。

筆者多年來開設〈進階認知文法〉、〈詞彙語意學〉、〈語言與文化〉以及〈動漫語言學〉等課程,研究諺語的結構與文化特色,以及網路語言迷因等引起的語法化現象,以及當代語言因語用而產生的語意變遷現象。

而集大成的科普著作,是本所由黃宣範教授號召並規劃,集結了國內19位語言學家撰文,讓《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一書於2021年問世(臺大出版中心),內容從語言學基礎談起,擴及臺灣本土語言研究、並延伸至手勢、手語研究與計算語言學介紹,歡迎對語言學有興趣的讀者參考。(本期專題策畫/臺灣文學所黃美娥教授)

 

《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一書封面。

延伸閱讀:

[1]Chiu, C., Lu, Y.-A., Lin, K.-H., and Jin, S.-J. (2025). Prosody-modulated and vowel-dependent nasal merger in Taiwan Mandarin. Journal of the Acoustical Society of America, 157(2), 1523-1541. https://doi.org/10.1121/10.0035943

[2]Fon, J., & Khoo, H. (2025). The Phonetics of Taiwanese. Cambridge: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3]Hsieh, Shu-Kai, Yu-Hsiang Tseng, Da-Chen Lian, and Chi-Wei Wang. (2024) Self-supervised learning for Formosan speech representation and linguistic phylogeny. Frontiers in Language Sciences 3 (2024): 1338684.

[4]Hsu, I., & Chiang, W.-Y. (2021). ‘Seeing’ music from manga: visualizing music with embodied mechanisms of musical experience. Visual Communication, 21(4), 623-644. https://doi.org/10.1177/1470357220974707 (Original work published 2022)

[5]Huang, Shuanfan. (2024). A Voice System in Search of an Identity: The Multiple Functions of the Patient Voice Construction in Formosan Languages臺灣語文研究19(1)35-101https://doi.org/10.6710/JTLL.202404_19(1).0002

[6]Lee, C. L., & Lai, C. H. (2024). Age-related differences in understanding pronominal reference in sentence comprehension: An electrophysiological investigation. Psychology and Aging. 39 (3), 275-287. https://doi.org/10.1037/pag0000775

[7]Su, I-Wen; Hung, Chih-Hsien; Lin, Jiann-Her; Chen, Chih-Cheng. (2025) A revisit of soreness and acidosis-related pain. PAIN ():10.1097/j.pain.0000000000003595, April 1, 2025. (DOI: 10.1097/j.pain.0000000000003595)

[8]Xu, Rui-Liang, Chia-Rung Lu. (2023). Like a sticker: The grammatical constructionalisation of the file extension abbreviation .jpg in a Taiwanese online forum, International Review of Pragmatics, 15(2): 249–274.[Scopus] (https://brill.com/view/journals/irp/15/2/article-p249_5.xml)

[9]黃宣範編(202112月)。《語言學──結構、認知與文化的探索》(ISBN978-986-350-549-5)。台北:臺大出版中心。

[10]宋麗梅(2018)。《卡那卡那富語語法概論》,臺灣南島語言叢書16,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11]宋麗梅(2018)。《賽德克語語法概論》,臺灣南島語言叢書5,行政院原住民委員會出版。

 


呂佳蓉小檔案

畢業於臺大外文系,獲得交流協會獎學金至日本京都大學攻讀碩博士學位,取得博士學位後輾轉返回臺大語言所任教,曾擔任語言學研究所所長,現任語言所副教授。專長為認知語言學、日語擬聲語擬態語的語意分析、構式語法、隱喻研究及語言與文化研究。近五年主要研究興趣與方向,可概括為「跨語言的諺語研究」、「語言與文化研究」、「由外來詞彙看文化流動」、「動漫語言學」、「網路迷因與網路語言變異研究」等。對語言意義與結構的動態性演變極感興趣,常以鄉民的語言為研究靈感來源。今年適逢本所舉行創所30-31週年「相惜相依,語你同行」活動,撰稿時也同時回顧了三十年來的點點滴滴,師生情誼,亦師亦友,只有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