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百歲的大學校園會是甚麼樣的風貌?廖文正總務長說,新舊交融,但不突兀。臺大有超過70棟建物被指定為文化資產,學校在用心維護修繕這些臺大珍貴資產同時,仍持續新建工綜新館、人文大樓、百歲紀念館、教研實習大樓和學生宿舍,向下一個百年邁進;請隨著廖總務長如詩般文采走進校園,有熟悉,看見曾經的故事;有新鮮,也看見未來的想望。
常說臺灣最美的風景是人(愛心),然而對於處於社會邊緣的無家者和藥癮者而言,他們最缺少的就是社會支持。要解決問題,黃克先教授認為應檢討現行制度、政策及助人模式,如修訂過時的社會救助法。而吳慧菁教授研究女性藥癮者則發現,荼毒她們的不只是藥物,更是家暴、性侵、經濟剝奪等創傷經歷,呼籲一齊打造更有同理心、更友善、更有韌性的社會。
日本統治臺灣,引進西方醫療體系,設立醫院及醫學校,培養本地醫師。1899年創刊《臺灣醫事雜誌》,1902年發行《臺灣醫學會雜誌》,讓學術研究和臨床實務有交流和學習的平台。120多年來,這本刊物見證了臺灣醫療及公衛水準的提升,對社會和國家亦有積極貢獻。故臺灣醫學會將之整理為《臺灣醫學會風華雙甲子》(增刊本)出版,鑑往知來。請看醫學會理事長吳明賢教授和編撰張秀蓉教授說緣由。
保釣運動激起了青年的國家意識,從而帶動了1971年臺大的學生運動。兩位當事人洪三雄和陳玲玉在本期回顧代聯會和法代會改選、臺大法研社成立波折、「言論自由在臺大」座談會首次舉辦,對校園和社會所造成的衝擊與回響證明:言論自由是要人們去爭取的。
人類的語言是極其複雜的符號系統。日前有則報導關於台語的「痠」覺的研究,非常巧妙地表達了痛覺與大腦生理機制的關聯,而這是臺大語言所蘇以文教授的研究。1980年代興起從身體與社會文化來探討與語言的關係,臺大語言所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於1994年成立。本期邀請呂佳蓉教授談語言所在認知與科技、與老化、與社會文化的互動等研究,如何落實研究成果,促進醫學、健康與幸福。
善用科技能促進文明進步,只是量子加AI,其進展的速度之快令人瞠目,量子AI會超越人類,成為科學的主要推動力嗎?甚至「腦機合一」,挑戰傳統對生命和意識的定義?請看張慶瑞教授專欄談未來新文明。
臺大,這個百年招牌應該無人不知,很多人愛用,臺灣有多達300個註冊商標。為保護品牌形象,校方只得打官司。林佳瑩律師以這個超級著名商標為例,和讀者分享品牌行銷與商標保護相關的法律概念。
如果頭痛、神經痛乃至頸椎痛、臉部痛,找不到原因,有可能是顳顎關節的問題。作為第一線牙科醫師,陳韻之醫師精進口顏面疼痛治療,跨科診治,真正解決病人的難言之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