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繼續是疫情肆虐的一年,對臺灣而言甚至是嚴峻的開始。上班上課全採線上進行,包括畢業典禮。這是臺大首次。而對應屆畢業生來說,如何面對大疫情時代才是最大的問號。管校長說,這世界從來不平靜,後疫情時代充滿的不確定性,也充滿挑戰和機會,而這就是大家要面對的世界,期勉社會新鮮人善用所學回應挑戰,把握機會,共創美好新世界。
商學系畢業、捷安特創辦人羅祥安校友受邀擔任貴賓致詞分享他的職涯經歷,如何將事業的使命和方向與個人人生目標結合,成為一個十字架型的領導者。做人要誠信踏實、利他共好,做事要有戰略、戰術和戰鬥力,不求第一,要作惟一,鼓勵學弟妹們創造自己獨一無二的未來。
本刊總編輯也是臺大醫院院長吳明賢教授,和臺大醫護同仁在前線抗疫,特別是從5月起爆發本土疫情、一線責任加劇,考驗的不只是醫學,人性更是關鍵。抗疫是戰爭,無人能自外。吳院長呼籲,誠實面對危機、積極處理,以大量檢測來防堵,每個人保護好自己就是支持醫護。他以「一燈照隅,萬燈照國」點出此疫成功的關鍵,每個人各在其位各盡本分,就能對社會有所貢獻,就可以照亮整個團體,集結起來甚至可以照亮國家。
林布蘭特是舉世聞名的畫家,亞里斯多德是著名的哲學家,而荷馬以史詩傳世不墜,這三位在各自領域的努力,留給後人無上至寶。林布蘭特在生活極困頓之時畫《亞里斯多德對著荷馬肖像沉思》,表述自己敢於直視生命的不完美,視無常如平常,在擺盪中勇敢前進。請看花亦芬教授精闢解析。
另一為以史詩《神曲》留名後世的但丁,歐洲文藝復興時代的開拓人物,對當代中國的影響在於時代的反映,李弘祺教授從該部巨著的翻譯來梳理中國和臺灣學界對但丁的關注,而以黃國彬教授的出版小結紀念但丁逝世700周年。
有耳疾的貝多芬被譽為音樂巨人,為他作傳的羅曼羅蘭則稱他為英雄,靠心靈而偉大的人,才能成就偉大的作品,而這位諾貝爾獎作家的眼光也深邃透視社會的痛苦深淵,才能誕生如此豐富的文學巨著。請隨著楊雅惠教授再次進入文學和音樂交織的命運交響曲。
因應國立大學部分經費自籌,臺大於2007年成立財務管理處,為學校籌措財源並執行財務規劃,迄今已設立170項永續基金,也為善盡社會責任,於2020年完全排除高汙染高碳排產業投資,是為亞洲地區第一間大學。財務長廖珮真教授於<校務報報>和讀者分享,近年創新募款項目如護樹、歷史建築修繕、希望出航及創校百年願景基金,期凝聚各方力量,共創臺大永續。
另外,有鑑於本校校務和公共事務與法律相關事務與日俱增,本校在2019年10月成立法務處,單單2020年受理件數即達700件。作為校內單位,要比外部律師更加了解校務運作,注重本校利益,因此也能提供改善建議如差勤管理,全力於維護臺大品牌與商標權。請看執行長陳琬渝律師專文介紹。
數月前陽明山擎天崗的牛隻死亡事件引起社會矚目,經過動物法醫解剖還原其為營養不良而非人為,這就是動物法醫學,當動物醫學扯上法律。臺大獸醫學院從2011年起,分別與台北市動保處、法務部法醫所進行建教合作、學術交流,編訂解剖報告書及流程,至2018年已累積140件動保個案。參與這一系列過程的黃威翔教授在2019年成立研究室,除拓展解剖實務外,刻正積極建立資料庫,發展鑑定技術,請看本期<研究發展>。
感念臺大醫院同仁的精準治療、細心照料,凌德麟教授為文記述個人兩次大病經歷,凡事感恩,保持正能量,是當下我們社會最需要的。
本刊前任總編輯江清泉教授從臺大退休後轉任輔大醫學院,要為該校建立骨科、運動醫學特色以及進行醫材創新研發,為此,江教授和其女公子江宜蓁醫師草創創新發展室,短短時間即產出腸造口帶和MAC病房,本期特別介紹CFI的設計概念,以患者經驗為中心,為促進人類健康和福祉做出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