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的角色最重要的是培育未來經世致用的人才,要能增進學生獨立思考的能力,使其過一種智識豐富的人生。不止是傳遞知識的「教」,也要能有激發創造力的「育」。因此,大學教育的本質在於培養視野、格局和批判性思維,尋找內心的激情,培養科學理性的思維模式和分析問題的框架體系,為生命的成長確定方向。歐洲最早大學之一的捷克布拉格查理大學校長Jan Hus(1371-1415),進一步闡明大學精神為「尋求真理、聆聽真理、宣揚真理、恪守真理、捍衛真理,至死不渝」。
臺灣大學的歷史可以上溯至臺北帝國大學,創立於1928 年的臺北帝大於創建時即確立為一所綜合大學,陸續設置文政、理農、醫學和工學部。學部採講座制,相當於研究室,由一位專任教授主持,帶領轄下師生於教學同時進行研究調查採集,其所累積之成果從本校各館典藏可窺知一二。除了這些有形的成果外,更重要的是無形的資產,包括對真理的追求、對學術自由的堅持、為學問而學問,並從中建構出臺灣各科學問的基礎。如本論文集哲學科首篇提及的洪耀勳教授,被稱為臺灣西洋哲學教育的先驅,造就無數濟濟人才,也是本土哲學運動的奠基者;又如文學士黃得時先生開創了民族文學史論述,在文學創作及文學史都樹立典範。此外,土俗人種學講座開啟了臺灣的學院人類學,對臺灣原住民、漢人社會文化的調查研究延續迄今,即或因時代變遷而有中斷,如漢學、漢詩、西洋文學,乃至戰前戰後學術傳承並未真正建立,如法學、經濟學等,實則都是臺灣歷史的一部分,並成為滋養臺灣主體性運動的重要養分。這就是我們舉辦「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的目的。
《臺大校友雙月刊》於創刊之初適逢本校創校七十年,在當時總編輯張秀蓉教授主持下,1998 年辦理「臺北帝大校友回娘家」活動並出版《臺北帝大的生活》,逾七十位超過七十歲的臺日校友齊聚母校,此乃空前亦是絕後。為迎接臺灣大學一百歲,《臺大校友雙月刊》於2019年策畫「反思.100.傳承:迎向『臺大百年』活動」,該年邀請張文亮教授分別專講農學部植物調查和水稻改良先驅──島田彌市與佐佐木舜一、磯永吉與末永仁,他們的研究都是經世致用之學。今年則從文政學部開始,邀集十四位學者發表了十三篇論文,並出版本論文集。未來將以每年一學部的進度走完帝大,接著進入臺大各學院。雖是殖民地大學,並非以招收臺灣學生為主,不過其綜合大學的概念是確立的,二戰後又因收容大量學生,加上大量日籍教授離臺,乃逐漸從以研究的講座為中心轉向教學。一直到1970年前後,接受完整學術訓練的新世代出現,臺大的研究能力終於開始爆發(詳吳密察教授的研究)。綜觀臺大的歷史,可說是臺灣學術研究追求自主與主體性的過程,培養了無數人才貢獻社會、經世致用,也體現了臺灣多元而包容的文化特色。
論文集所收錄的文章都是各領域專家潛心研究,精深獨到,而今能匯聚成書,要感謝中文系蔡祝青副教授的大力邀請,也謝謝本刊主編林秀美小姐,讓講座座談活動順利進行以及論文集如期出版。
吳明賢小檔案
現職:
臺大醫院院長
臺大醫學院內科特聘教授
臺灣消化系醫學會理事長
臺灣內科醫學會秘書長
臺灣醫學會理事
《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
學歷:
臺灣大學醫學系醫學士(1982-1989)
臺灣大學醫學院臨床醫學研究所博士(1995-1998)
專長:一般內科學、腸胃學、分子生物學、醫學教育、流行病學
著作:學術論著400多篇,另有科普著作《胃何不輪轉-淺談功能性腸胃障礙》、《胃何不舒服-淡談胃癌》、《身體警訊與生活習慣病》等。
圖說:
圖1:1931年(昭和6年),臺北帝大文政學部和理農學部第一屆臺灣人畢業生與在學生合影。坐者為畢業生,左起:徐慶鐘(農學士)、蔡雨澤(農學士)、柯設偕(文學士,馬偕牧師的外孫)、劉興文(農學士),後排立者左起:林開煥、陳錫卿、陳正中、胡煥奇、田大熊、吳守禮。(提供/吳守禮)
圖2:臺大70週年校慶,「臺北帝大校友回娘家」合影紀念,1998年11月13日攝於行政大樓前廣場。坐者右7為陳維昭校長,後排立者右3為張秀蓉教授。主辦單位為臺大校友聯絡室(校友中心前身)。(攝影/陳成栓)
圖3:「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Ⅰ:臺北帝大文政學部」第二場座談與會講者合影。坐者左起:歐素瑛教授、陳偉智教授、呂紹理教授、張秀蓉教授(臺大校友季刊創刊總編輯)、洪子偉教授和陸品妃教授。立者左起:蔡祝青教授(本次活動策畫)、主辦單位《臺大校友雙月刊》主編林秀美、校史館同仁張安明、陳怡蓁及楊蕙華。2020年10月28日。(攝影/彭玉婷)
圖4:論文集書封(ISBN 978-986-99842-0-1)。
圖5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