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在3月2日開學日啟動校園管制措施,並因應疫情逐步調整,確保校園安全。進入5月,在全體教職員生和校友們的齊心防疫下,學校持續正常運作,並也盡力實踐社會責任,在醫療、病毒研究和疫苗研發上都有成績。雖然許多活動包括校友重聚因此取消或延後,但疫情終將過去,管校長歡迎校友們屆時再回母校。
2020年造成肺炎全球大流行的新冠病毒具有不斷變異的特性,而目前全世界感染率最高的細菌──幽門螺旋桿菌,則是一種細菌導致多種疾病,曾是國人十大癌症死因第三名。1994年起,專攻胃腸科的吳明賢教授本著上醫醫未病,研究如何以除菌預防胃癌的發生,不僅成功減少國人胃癌及潰瘍罹患率,降低醫療支出,其所建立之預防模式也成為WHO防治胃癌的參考。請看本期「研究發展」專欄,由吳明賢教授帶您一窺現代消化史上最精采的一頁,幽門桿菌的發現過程及對現代胃腸疾病觀念的衝擊,以及其團隊如何從臺灣盃走向世界盃。
臺灣防疫成功有目共睹,其中一項關鍵因素是由疫情中心統籌,能迅速端出政策及措施因應。李弘祺教授從德國漢堡於19世紀流行之霍亂過程探討也證實,官僚體制和學究心態有礙防疫。請看李教授<霍亂及瘟疫的社會學>一文精闢論述。
對病菌的研究在促進人類健康,對水稻農業的研究則為供給更多人溫飽和有益健康的米食。去年本刊舉辦「迎向臺大百年學術傳承講座」,首先邀請張文亮教授開講兩場,其中第二場為臺灣蓬萊米的故事。臺灣米的品質早有口碑,這是磯永吉和末永仁及許許多多日籍學者和臺灣人默默耕耘所奠定的基礎,請看張文亮為您娓娓道來這當中的辛苦殷勤,讓人佩服他們如此專注於自己的工作。
臺灣有很多中小企業,家族傳承更是特色,然而如何在瞬息萬變的競爭下生存,組織治理是關鍵,以不變應萬變終將被淘汰,如何翻轉?請看專研傳統產業組織管理的卜斌分享其輔導的寶貴經驗。
防疫讓人們處在心理緊繃狀態,才會有連假趴趴走人流爆量。本刊「保健天地」特邀請心理系老師撰文分享,第一篇由賴文崧教授帶大家從認識心理學開始,開拓美麗心世界。另外,也邀請在運動醫學的理論和實務都有創見的柴惠敏老師和大家談運動傷害的正確處理方式,都將有多篇連載,敬請期待。
有時疾病所造成的心理痛苦甚於肉身,但也更激勵求生意志,畫家馬諦斯身受癌症戕害,卻能在病痛中創作新的拼貼畫傳世,而且長壽。請看張天鈞教授於專欄的分享。
王基倫教授此番引領讀者神遊國學大師王國維和文學才子徐志摩的故居,即便二人的學問取向和政治態度迥異,後世來看仍是兩顆耀眼星光,各自閃亮。
林俊全教授曾任本校校園規劃召集人,對母校校園的變化知之甚詳,特邀請他為校友解析規畫的理念、變遷之紋理。待疫情趨緩,校友們回來時就更能明白何以臺大校園越來越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