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1臺大開學日,管校長勉新生多聽、多看、多一點謙遜,多一些理想。進臺大不表示有優先入座權,而是要有更高的眼界、更包容的心、更博雅的學習以及更多對社會的關懷,如此在臺大四年絕對讓你不一樣。
臺大一體,師生同心擦亮這塊招牌,從本期製作的「校園新鮮師」,老師們為教學付出可看見。醫技系郭靜穎教授參與規劃執行國際交換生多年,從學生分享的學習收獲到省思臺大課程是否能穿插更多臨床實務,激勵她開創更多可能性。法律系顏佑紘教授則以法律人自期也以此期待學生,培養有邏輯思考、能解決問題的法律人成為他畢生職志。農化系林乃君教授為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戰兢備課,到現地幫農民解決問題,也讓學生跟著增加實戰經驗,從而體認到培育植物醫師人才是她無可旁貸的責任。公衛系陳玟伶教授分享她的教學法學習,創新、翻轉、遊戲,一位大學教師如何從教學新鮮人進化的過程。
陳家揚教授的毒品檢測研究能實際應用於促進社會健康。其研究團隊先後開發高解析質譜儀偵測唾液,以及分析廢水中濫用藥物及其代謝方法,檢測人體檢體中之毒品本體及其代謝物,以及迅速且明確瞭解該地區藥物或毒品被使用,故建議納入廢水流行病學模式。
「一個大學就是必須以政教競爭的傳統或以私募經費為目標來保障它的獨立和學術自由」,李弘祺教授指出臺灣的大學在追求排名之外,勿忘大學教育的目標,並略述清華大學前校長陳力俊教授任內建樹,思考一個大學校長的作為。而洪淑苓教授的海德堡大學之行,在這浪漫充滿人文藝術氣息的大學城所感受的就是「為真理、正義及人道主義精神奉獻」的大學精神之體現。
社會網絡對於資訊傳播有其正面助益,不論在公私領域若運用得當是加分,但也有不少因此互相勾結圖利成弊端,如何讓1+1>2?請看張景宏教授的專文探討。
花亦芬教授分析威尼斯畫派創新推手Giorgione的作品《三位哲學家》,是光明與黑暗的探索,有黑暗就有光,在這幅意義隱諱不明的作品裡,散發出知性、靈魂與神性的光芒。
而奧地利畫家Schelle的作品卻是充滿恐懼、憂慮和絕望,畫家本人及家人都死於1918-1919年間大流感,請看張天鈞教授專欄。
楊雅惠邀請大家為故鄉寫歌,歌出地方特色,歌詠到世界各地,如藍色多瑙河,如I left my heart in San Francisco.傳唱百年。
銀髮族將成未來社會主力?如何健康老化是必須正視的課題。且看賴聖文老師介紹何為銀髮族健康體適能。
[更正啟事]
第124期第18頁首字「物」為冗字,謹此更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