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因為休假研究的關係,得以申請到海德堡大學交換兩個月。我選擇在4月出發,期盼充分感受海德堡的春天氣息。

在海德堡大學交換的日子,除了讀書、演講、參訪學術單位,偶爾也利用周末假日,到處「探險」。雖然多年前來過海德堡,但印象已相當模糊,這次交換時間較長,就多拜訪幾個地方吧。

校史館與總圖書館

到一所大學參訪,校史館是必訪之地,因為可以迅速了解這所大學的歷史和象徵精神。海德堡大學校史館(博物館)由四個展覽廳組成,依年代序,以海報看板、照片翻拍、文物陳列等形式,呈現海德堡大學的歷史。

海德堡大學創立於1386年,是德國最古老的大學,由於歷史悠久,在人文思潮上,一直居於關鍵性位置。自由主義、新人文主義、浪漫主義,都曾以海德堡大學為發源地和發展的重鎮。當社會、時代變動之際,海德堡大學自然也是首當其衝,成為吹響號角之地。譬如威瑪共和國時期(1918-1933),知名學者卡爾•雅斯佩斯、馬克思•韋伯等在此任教,共同創建了德國自由民主的精神,而納粹時期(1933-1945),希特勒政府因政治和種族因素驅離了大批師生,但仍有支持納粹的分子,他們占有權位,把原本矗立於大學大門上,象徵智慧的雅典娜女神雕像拆除,而換上象徵國家社會主義的德國之鷹,使整個校園陷入瘋狂又黑暗的時期。

直到二戰結束(1945),希特勒下台,經占領德國的盟軍協商,海德堡大學復校,並重新建立「為真理、正義及人道主義精神奉獻」的大學精神。1949年德意志聯邦共和國成立之後,海德堡大學有更大幅度的擴展,保留老城區的校區給人文、社會學科,而將自然科學與部分醫學科系遷移到Neuenheimer Feld新校區。海德堡大學建校初期設有神學、法學、醫學、哲學四大科系,到21世紀的今天,已發展為12個學院,超過100個學科,學生人數眾多。可注意的是,國際學生占五分之一之多,朝向國際化、研究型大學是海德堡大學現今努力的目標之一。  

以上種種歷史,校史館都以簡潔扼要的圖文、文物展示出來,許多照片都是取自生活場景,經過時間的暈染,格外生動,有歷史感。

海德堡大學各科系、行政單位散落在老城四周。總圖書館建築宏偉,內部格局有多重空間,但都安靜無聲,人人都沉醉在這知識的殿堂。而圖書館前面停放一整排密集的腳踏車,這景象看起來實在太熟悉了,就和我們的總圖一樣。我不禁會心一笑,拍照留念。

古堡、老城、老橋與哲學家之道

這是個浪漫的城市,許多著名的詩人、藝術家都曾到此,以各種方式讚美、歌詠海德堡。據說德國大文豪歌德曾說:「我的心遺落在海德堡。」美國小說家馬克吐溫則說她是「世界最美的城市」。二戰時,海德堡半毀,但戰後重建使得這座城市依然維持濃厚的人文氣息,只不過帶點歷史的滄桑感。

海德堡的古堡位於80公尺高的王座山山頂,始建於13世紀,居高臨下,俯視老城區。歷經天災、戰火,直到今日,有些場地還只是維護著,讓它不倒塌。譬如原本做為餐廳、大會堂的地方,只剩下斷垣殘壁,任人憑弔。而這裡的醫學博物館往地下發展,但二樓以上至三、四層樓,只剩下牆面。透過窗框望出去,藍天為底,白雲飄飛,好像展示著一幅幅動態的畫。

老城有一條主街(HAUPTSTRAßE),街上除了旅遊必訪之地,如聖靈教堂、騎士之家等,也有不少名人曾駐足之處,如何尋訪「海德堡名人故居」?我抱著姑且一試的心情,找到了鋼琴家舒曼和文學家歌德曾經居住的地方。舒曼曾到過海德堡(1829-1830),他住過的房子,現在一樓是咖啡店,二樓牆面上貼有一塊告示牌,黑底浮雕文字,記錄舒曼短暫的行蹤。而歌德所住過的房子(1814-1815),在雜貨店與書店之間,現在一樓是空屋,櫥窗貼滿雜亂的廣告,也是在二樓的牆面上,有一塊告示牌。

當我沿街尋覓這些名人故居時,漢學系梅嘉樂教授恰好經過我身邊,她問我在找什麼。我跟她說明之後,她笑了,說她完全不知道有這些故居。我指給她看那塊告示牌,於是,我們一起走在老城的石板路上,聊起舒曼的《兒時情景》和歌德的《少年維特的煩惱》。但梅教授告訴我,「我的心遺落在海德堡」是一首流行歌曲的名稱,在學生之間傳唱……。

海德堡被納卡爾河分隔為兩岸,古堡對面的山丘,隱藏著「哲學家之道」。某天,我先踏上老橋,再繼續尋訪哲學家之道。老橋橋頭有著名的銅侯雕像,橋身石柱上則有雅典娜的塑像。遊客穿梭不息,略顯嘈雜,只有橋下的河水,安靜、沉穩地流過,偶爾幾艘遊船、小艇,向寬闊的天邊駛去。也只有凝視遠方,我才能享受從納卡爾河吹起的和風,想像這座老橋,曾經有那麼多文人、大師走過。

過橋之後,左邊第一個路口就是「哲學家之道」(Philosophenweg),全長約2公里,沿著山坡蜿蜒曲折,有如羊腸小道。到底是那些哲學家曾經來此漫步?眾說紛紜,歌德、尼采、黑格爾,都是大家信手拈來的附會,也有人說,是學生和學者的統稱,因為哲學是德國大學博雅教育必要的修養。不管怎麼說,這一條小徑很熱鬧,隨處都可看到漫步者、單車客和慢跑者,也時時盈滿談笑聲,整座山像是運動公園。

也許,只有落單時,獨自一人踩踏石階,走到林蔭深處,享受清風吹拂,或是靠近山邊,俯瞰老城、老橋和納卡爾河,才能靜下心來欣賞這座大學城的風貌,而自心底浮起「人生幾何」的思緒。那麼,放眼望去,對岸巍峨矗立的古堡,也彷彿展示著堅定的、德意志式的沉思模樣。

The Zimmertheater與海德堡藝術節

海德堡是個充滿藝術能量的地方,舉凡哲學、文學,各種音樂、舞蹈、戲劇表演等,隨時都可找到演出的訊息。該校國際處的職員戴特琳博士告訴我,有個很特別的小型劇場The Zimmertheater,是海德堡人的驕傲,叫我一定要選個戲碼,前往欣賞。於是,我選了一齣《懷疑》(Zweifel)的舞台劇,訂好票,獨自去看了一場德語話劇。

The Zimmertheater,有人譯作「一間房」劇院。它是一棟三層樓的獨棟透天厝,就在主街上。一樓有小庭院,進入室內是大廳和賣票口。入場方式就是從一樓的賣票口走上樓梯,二樓是辦公室,三樓才是劇院。前方是舞台,再來就是觀眾席,有7排,共70個座位。三樓有另一個出口,是鐵架的逃生梯。

我靠著Google的翻譯,事先了解劇情。現場欣賞時,則是從演員的肢體語言,腔調、口吻,來猜測劇情。看完後,我跟戴特琳討論本劇的主題和每個角色的形象、象徵,我只猜對一半 ! 不過,戴特琳很佩服我有勇氣自己走進這個「一間房」劇院去看表演。

海德堡藝術活動繁多,5月有海德堡藝術節,而6到8月是城堡藝術節。感謝戴特琳給了我網站的訊息,我自己尋找節目單,一口氣訂了好幾場表演的票。藝術節每年有不同的主題,今年的主題是土耳其文化,所以邀請的團隊以來自土耳其的劇團為主,再搭配其他國際團隊。

我還是運用Google的翻譯,先瞭解節目的內容簡介,然後到現場去「猜謎」。我用這個方法,聽了音樂會、看了土耳其語的舞台劇,也看了德國本地的舞蹈團、青少年劇團的表演。這些表演大多是在晚間演出,表演結束,常常是接近晚上11點,當我冒著刺骨的冷風(沒想到海德堡春天的夜晚,仍是春寒料峭),在站牌下等半小時才有一班的公車(越晚,班次越少),心裡卻是滿足的,因為實在太久沒有這麼恣意的看表演了。

就這樣,除了去圖書館、研究室和參加學術活動,利用閒暇時間尋訪老城景點,似乎是最愜意的事了。老城的主街道兩旁是小巷,每條巷子各有風情,比如最為人知的巧克力店「海德堡之吻」就在巷弄裡。我起初走小巷會迷路,等到稍微熟悉一點,也就是要告別海德堡的時候了。

5月底,整理行裝返台。離開那天,我一早搭公車到火車站,再轉火車到法蘭克福機場。拖著大行李,腳步十分沉重,想必,我的心也遺落在海德堡了。

洪淑苓小檔案

臺大中文所博士,現任中文系教授,曾任臺大藝文中心創制主任、臺大臺文所所長與合聘教授。專長現代詩和民間文學,在研究、教學與創作上,都和現代文學息息相關。曾獲臺大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教育部文藝創作獎、臺北文學獎、優秀青年詩人獎、詩歌藝術創作獎以及科技部人文專書出版獎助等。

主持臺大藝文中心期間,每年舉辦校慶詩歌音樂會、臺大杜鵑花節詩歌節及臺大文學獎,並主編臺大藝文年鑑。

2016年同步出版《魚缸裡的貓》、《尋覓,在世界的裂縫》、《騎在雲的背脊上》及《孤獨與美―臺灣新詩九家論》4書,並於臺大總圖書館、臺中市圖梧棲親子館舉辦新書圖文特展,展現其強大的創作力與學術能量。

圖說:
圖1:海德堡大學總圖書館。
圖2:海德堡大學校史館內部展廳。
圖3:海德堡古堡遺跡。
圖4:尋訪文學家歌德故居。右起第二棟。
圖5:曲徑通幽的哲學家之道。
圖6:從哲學家之道俯瞰海德堡。
圖7:「一間房」劇院。
圖7:主街上的藝術宣傳。
圖8:老橋與納卡爾河。再見海德堡!
圖9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