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接掌生農學院的盧虎生院長本著"Feeding the World"的心志,要運用資通、生物科技擴展農學新領域,透過國際合作厚植生農學院領導實力,加強產學合作實踐利生與生態永續,請看本期「院長面對面」專欄。
9月新學年開始,又是一批莘莘學子,要在臺大度過人生的黃金歲月。「時間,就應該花在美好的學習上」,王湉妮老師教人不教書,以身教感染學生,讓他們感受到學習的樂趣與美好。李坤彥老師以白居易的<長恨歌>妙解學生在學習數學公式的痛苦,費心從生活中舉例幫助學生理解,更以過來人鼓勵學生利用交換生和跨領域課程多體驗。誠如李坤彥教授所說,大學的努力是為了開創人生的願景,林盈仲老師出於對生命科學的好奇而投身冷門的基改木材研究,將木材變酒精,為地球溫室效應環境問題貢獻己力。孔令傑老師為管理學院學生量身打造「商管程式設計」課程,幫助學生了解資訊科技及運算思維如何應用在商管領域,深受學生喜愛,即使學得辛苦,仍然含淚大推。這些教與學的故事,都在本期「校園新鮮師」,謹此向誨人不倦的老師們致上最真誠的感謝。
郭佳瑋教授介紹臺大EMBA從複製歐美經驗到實地取材形成臺灣及中國的企業管理個案,就是以學生為中心的課程設計的範例,請看本期「管理新知」管理個案教學的發展。
五百年前,馬丁路德發動宗教改革,起於批判天主教的腐敗,追求個人信仰的自由,對後世在經濟、政治、乃至社會、教育、人身自由都產生極為深遠的影響。五百年後,2017年,宗教界和學術界都有紀念研討活動,本期特別邀請李弘祺教授和花亦芬教授在其專欄分享,透過歷史學家的帶領,認識馬丁路德作為領導者的人格特質,宗教改革對庶民教育、資本主義的貢獻,並更深入省思個體的自由在當代社會是否落實,或者不公不義依然故我?李弘祺教授特別提及路德對中國晚清思想的影響,適逢出版中心出版《福音演義》,讓讀者得一窺當時社會狀況。
「惡法亦法」積非成是,曾守一律師認為西方法治觀念的建立從來就不是要求人民守法,而是人民要求掌權者遵守約定,依法行政。臺灣推動司法改革超過20年,而法治教育紮根的工作也剛開始,這當中多有臺大人奉獻心力參與其中,請看<法治教育的推手>一文。
「保健推手」簡文仁物治師,本期親身示範年長者的運動四法:養肌,拉筋,深呼吸,練下盤,圖文並茂,幽默風趣。
張天鈞教授以其獨到的美學素養,介紹藝術家生平及解析作品,本期談時裝設計名人YSL的故事,精采可期。
6月楊校長卸任,因交接日在6/21,引起些許疑問,本期特別邀請前校長陳維昭教授跟讀者分享這段典故。
馬丁路德嫉惡如仇,自我要求嚴格,為了完成個人對生命自由的追求而走上了偉人的不歸路。然而歷史不斷重演,也有很多戀棧權力,失去理想,而為吳誠文稱之為患了『國王的新衣』症,社會的進步主要是靠無數不可奪志的匹夫的付出所累積的整體貢獻,能奪冠的球隊也不會有沉溺於『國王的新衣』的主帥。
前期披露藻礁保護運動,就是經過許多"匹夫"的努力,戴昌鳳教授以學界的調查予以證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