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泮池校長已公開表明本屆任期屆滿不續任,為了不讓臺大繼續受到誤解和攻擊,也為了學術界和諧。4月23日聲名表達對臺大的心意,並對師生校友在這期間給予的支持和溫暖致謝。

「教育是點燃一把火」,本刊新任總編輯吳明賢教授引用葉慈的話,簡潔有力地表述其教育理念。本著醫學是接觸人所以也是社會科學的概念,投身醫學教改十多年,專研胃腸內科,以幽門螺旋桿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試驗實踐「上醫醫未病」,更多分享請看本期吳總編的話。

臺大心理學系承繼台北帝大學理學講座,而於1949年由蘇薌雨教授成立。蘇教授擔任系主任20載,用心擘畫奠根基。該系自始即定位為科學取向,對臺灣的心理學基礎建設和提振華人地區心理學發展卓有貢獻,梁庚辰教授回顧過往,前瞻未來,提出心靈研究之內化作為21世紀臺大心理學系特色研究,要再次引領華人心理學風騷。

臺大臨床心理學柯永河教授是第一位在精神科開診的臨床心理師,他的學生吳英璋教授是第二位。長達數十年的研究和臨床服務,累積了無以計數的個案,迄今都能娓娓道來,因為每一個個案都是一個生命的故事,他嚴肅以對。

吳新英教授是第一位醫學系生又終生從事公衛,參與烏腳病防治、群體醫療中心之推動,服務群眾,是為上醫醫學典範。吳教授是臺大公衛學系創系主任,創辦公衛人員研修中心,作育英才無數,其大弟子楊志良教授特撰文感念之。

達文西以《蒙娜麗莎》畫作留芳千古,「一張會動的臉」震懾每一個觀畫者。花亦芬教授探究其獨特的創作手法,及於他對其他女性肖像畫的創作,如何用眼神傳達在生命深層的心靈召喚。

類風濕性關節炎患者罹病史長,痛苦伴隨一生,近20年才有較顯著療效藥物治療。對於須執筆作畫的雷諾瓦來說,每動一筆就會痛一下,可是「疼痛會過去,但美卻會被保留下來。」雷諾瓦將肉體的疼痛化為生命的美感,完成創世鉅作《大浴女》圖和多幅經典作品。請看張天鈞教授分享「藝術與醫學」專題。

人類的壽命越來越長,高齡社會已是不可逆趨勢。不要讓疼痛陪著我們老,物理治療師簡文仁以淺顯易懂又幽默風趣的文筆,提醒我們如何心靈自在,行動自如,快樂老化。

40年前有一部電影《蒂蒂日記》來臺大取景,當時的合唱團員還擔任臨時演員,40年後校史館辦電影會,找到當年參與演出的臺大人,通過影片播映回味美好的記憶,請看楊雅惠記述這一段特別的青春紀事。

曾是棒球國手的吳誠文,雖然不當國手很久了,卻不時仍會接收到來自球迷的澎湃熱情,讓年紀漸長的他越來越感受到老球迷對他的人生具有珍貴的意義,用這篇<老球迷老同窗>對這份溫暖人情表達感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