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曾與哲學密不可分,臺大心理系亦然。它的前身是台北帝國大學文政學部於1928年成立的「心理學研究室」,由飯沼龍遠與力丸慈圓兩位日籍教授先後主持。當時研究課題以「民俗心理學」為主,累積相當的設備與圖書,進行有關臺灣原住民行為與心理特徵的研究,成果發表於「台北帝國大學哲學科研究報告」。
民國34年臺灣光復,根據心理系首任系主任蘇薌雨先生的記述:「哲學系方東美主任因系內存日據時代台北帝國大學心理學講座遺留的心理學書籍4千冊,雜誌1千5百冊及實驗儀器150件,提議我籌辦心理學系。我當時以沒有房舍與教師難請推辭,經方主任幾次慫恿,又得傅校長的鼓勵,乃勉強答應,進行籌備,於38年夏獲教育部批准,秋季招生11名,我被任命為心理系主任。照學制規定,屬於理學院。」[1]這段文字說明了臺大心理系誕生的過程。值得一提的是傅斯年校長在這過程中扮演了推手角色,這可能與他國外求學的經歷有關。傅校長曾於民國9年夏到12年秋之間在倫敦大學攻讀實驗心理學及生理學,師事智力研究的先驅Spearman教授。五四年代的學者熱切追求科學方法訓練,認為這基礎訓練可以應用於其他學問。心理學當時脫離哲學成為一門獨立科學未久,極端強調科學推理與運用實驗方法,此一特色影響了傅校長海外求學經歷,或許也是日後臺大心理系從文學院移到理學院的因素之一。從創系至今近70年,心理系發展所面臨的問題,一如蘇薌雨先生所提:館舍、圖書、儀器、與師資,而師資最為關鍵。
系館
心理系創設之初,並無系館,承蒙文學院大度,借用該院後進哲學系之西側圖書室、實驗室與教室各一間。直到民國48年,才在當今博雅教學館的位址,以教育部專款90萬元建造雙層建築一棟,東側為心理系,西側為地理系,而2樓中央為理學院院長室、辦公室與會議室。據過世的鄭發育教授告訴我,這格局是仿照他先前進修心理學重鎮的耶魯大學心理系系館而設計。因黃色外牆後被暱稱「小黃樓」。10年後在東側擴建,增加圖書館面積,並多了8間實驗室與研究空間。隨後師生人數增加,教研活動頻繁,空間又不敷使用,乃於民國71年與79年於校園東北角先後建成3層之北館(750坪)與4層之南館(1080坪),並完全撤離小黃樓。
系館的興建,不僅代表空間的擴大,也包括內容的充實。心理系因自始即定位為科學取向,故各時期之系館,均極為注意設立特殊功能之實驗室,諸如防音室、暗室、單向觀察室、嬰幼兒實驗室、個別與團體晤談室、動物飼養與實驗室。南館落成後,心理系各式的實驗與研究空間粲然大備。由於動物實驗在心理學研究中相當重要,心理系在小黃樓期間,即設有動物飼養及實驗室,養過大小鼠、鴿子與山羊,後來逐步集中到齧齒類。動物氣味成為早期系館的嗅覺特徵與印記。在興建南館之初,徐嘉宏教授即精心設計動物飼養與實驗空間,後經各任系主任投入大量資源,有效隔離動物與人類空間的空氣流通,使得系館不再瀰漫老鼠味,並成為校總區內動物室的良好典範。
近年來,由於大學部增為兩班,加上研究生人數快速成長,使得心理系師生所分配的平均樓板面積遠低於教育部的標準;且新聘教師人數增加,研究對象擴增,對於實驗研究的空間需求又再度變得殷切,本系亟思在南北兩館間興建新館舍以為因應。惟近年教育經費拮据,且學校對於新建築有募款興建之成例,如何獲得增加空間所需之自籌款項以及有效利用新建之動物中心支援特定物種品系之研究,將成為今後心理系需面對的問題。
圖儀
心理系建系伊始即設有圖書室,庋藏相關學術文獻資料。科學系所研究側重期刊,人文社會系所則更重專書。心理系兩者兼具,同時需要。學術文獻以日據時代遺留之書籍與期刊為根基,隨後在蘇薌雨主任兼臺大總圖書館館長時代,得美援之助,添購心理學相關英文教科書與教學參考書籍。在教育經費成長的年代,歷屆系主任對增購典籍不遺餘力,自楊國樞主任起,為購置圖書與期刊保留之經費每年甚至高達百萬,並要求同仁在申請國科會計畫時適度編列圖書預算,充實館藏。隨後校總圖書館新館落成,心理系乃循學校政策將圖書期刊回歸總圖。歷年來庋藏心理學相關之中英日德法西語期刊計610種,目前持續由心理學系訂購者73種。
民國95年度適逢科技部(前國科會)人文與社會科學司推出圖書補助計畫,最高近千萬元。臺大心理系自95年度起至104年度間,一共爭取到7個為期一到三年不等的大型補助計畫,包括:「社會認知神經科學」、「人際互動、文化與社會心理學」、「心智模擬計算及人工智慧」、「青少年心理學」、「心理學歷史與發展」、「臨床神經心理學與神經心理復健心理學」、「智力與性格差異的理論與測量──從數理模型到神經運作與基因遺傳」。此項經費之挹注,使心理學書籍館藏10年間由約2萬冊大幅成長到4萬5千餘冊。但在圖書補助計畫終止後,面對新領域與新期刊不斷出現,經費需求持續增加卻無法成長的情況。
心理系與理學院其他系所一樣,以實驗、相關或觀察研究獲得實徵資料,驗證理論或解決問題。系上從哲學系承接了帝大時期的實驗儀器約150件,它們多為購自德國研究心理物理學的設備,光復後由於缺乏相關師資,使用機率不高。民國105-106年間,德國的視覺心理學大師Lothar Spillmann教授,在校友捐贈之認知科學基金資助下,至本系客座兩個學期,他對迄今尚存的30餘件古典儀器深感興趣,做了詳細的審視,並參閱德文說明,收集相關資料,寫成學術論文加以介紹,有助於心理系師生瞭解早年心理學界研究之狀況。
創系的前20餘年,經費短絀,從國外購置成套儀器設備幾無可能,惟心理學實驗並未因此停頓,實有賴當時系上之技師陳台焴先生巧手,為系上設計製造所需儀器,支援大學部學生實驗心理學課程、研究生學位論文研究,以及老師的學術研究,這些精巧的自製儀器均得到良好結果,甚至發表於世界級的期刊。隨後,個人電腦興起且功能日趨強大,許多心理學實驗均可藉助撰寫程式在電腦上完成,實驗心理學對自製或商售儀器的依賴減少。
然而自上世紀80年代起,認知心理學與神經科學合作,研究人類心智歷程的神經基礎。這類的研究需要用到能夠偵測或操弄人類身體機能的儀器,例如測量周邊反應的生理回饋(biofeedback)儀、測量眼球運動的眼動儀(eye tracker),測量腦部電或磁反應的腦電波儀(EEG)或腦磁波儀(MEG),測量腦部血氧或水分子反應的磁振儀(MRI),以及刺激或壓抑腦部功能的跨顱磁刺激器(TMS)或跨顱電刺激器(tDCS)等。心理系也獨力添購生理回饋儀、眼動儀、EEG、以及TMS等設備,使得人類心理學的研究從純粹行為的量測與操弄,進入到合併行為與身體反應的量測與操弄。
只是MRI與MEG兩項儀器的購置與維護所費不貲,個別實驗室或系所力有未逮。約20年前,心理系即加入臺大跨院系儀器設備的合作申請,建置第一部研究用的人腦偵測之MRI設備,並積極參與後續訓練活動。隨後科技部人文司在心理系鄭昭明故教授的建議下,公開徵求MRI與MEG設備的建置與共同使用服務計畫,臺大心理系聯合了其他系所提出申請,獲得了科技部補助MRI與MEG各一部以及其他的相關設備,乃得以在新建的生醫工程館設立隸屬於理學院的「身體心靈與文化整合影像研究中心」,服務國內相關領域學者,探討心智活動的腦部運作機制。貴重設備的建立,使臺大心理學能夠脫離草創時困境,在研究上與時俱進。目前兩部儀器的維護經費,在服務臺灣全體人文社會科學研究的前提下,由科技部計畫因應。惟政府科研投資有從基礎科學轉向應用科技的態勢,這兩部大型儀器運轉後續所需資源,宜及早圖謀。
心理系不僅使用儀器進行研究,也使用心理測驗量測人類心智與行為,多年來挹注相當經費蒐羅各式測驗,並設有專屬測驗歸類儲藏空間與借用制度。從第一個智力測驗建立以來,心理學家即知測驗頗受社會文化影響,加以近年國外測驗由紙本趨向電腦化,題目呈現方式由固定趨向適性化,都會改變測驗之應用,此點值得心理系重新思考一直以來收存國外編製測驗之策略與方式。
研究
系所發展最關鍵的資源厥為師生人才。創系之初,教師除系主任蘇薌雨先生外,僅有陳大齊、鄭發育、湯冠英先生、與張肖松、倪亮女士等數位。大學部第一屆畢業同學9人,有劉英茂與柯永河兩位後來的主任。蘇先生掌系務達20年,在任期間創設「理學院心理學系研究報告」(中華心理學刊前身),成立研究所碩士班,開辦學生輔導中心,創建中國心理會(今臺灣心理學會)等,可謂臺灣心學先猷皆為其擘劃。系上前輩嘗謂:「先生大公無私且知人善任,凡畢業後被挽留系擔任助教者,後皆有所表現,在國內外學術界嶄露頭角」。民國58年劉英茂先生接任系主任時,心理系教學研究已粗具規模,劉先生更引入現代系所的學術治理制度。隨著師生人數成長,民國60年心理系成立博士班,第一位入學學生是黃光國(隨後前往夏威夷大學進修),而自行培育的第一位博士是黃榮村。在楊國樞擔任系主任時,提出將大學部由一班擴增成兩班,隨後研究所規模也逐年擴充,使師生人數有大幅成長。
臺大心理系在振興心理學學術上,從未獨善其身。它不僅曾擔負起在臺灣的先驅責任,培育學生為臺灣各心理系造就師資,同時也致力於臺灣心理學的基礎建設。例如早年劉英茂與莊仲仁兩位老師所建置的中文字詞常模以及吳瑞屯老師的後續工作,即對漢語心理歷程研究產生莫大貢獻。近年聯合其他大學心理系完成之「臺灣地區華人情緒相關資料與心理生理資料庫」也放置在心理學會網站中,供學術研究免費使用。
本系在其他華人地區心理學提振亦擔負相當角色,楊國樞、鄭昭明與劉英茂3位教授都曾至香港中文大學心理系任教,劉先生並擔任該系系主任多年。大陸的心理學本有優良傳統,北大校長蔡元培曾是科學心理學祖師馮特的學生;北大、清大與中央大學在民國20年前後創立了心理系,之後中央研究院也成立心理學研究所;郭任遠教授更是蜚聲國際的比較心理學家。然而此傳統因抗日戰爭、國共內戰而中斷。中國大陸在文革時期心理學更是不受重視。兩岸交流開放之始,楊國樞教授以過人的遠見及驚人的毅力,於民國81年起集合本系若干老師,每年暑假在中國大陸各地舉辦心理學訓練班,如是者近10載。心理系鄭伯壎主任曾謂:此訓練班造就了如今中國大陸在人格社會心理學,甚至是管理學、教育學及社會學的中堅份子。楊國樞更在1995年舉辦了第一屆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邀請大陸、香港及世界各地華人心理學家與會,此一會議延續至今,每兩年分別在臺港中三地舉辦,第10屆將於今年在哈爾濱舉行。臺大心理系對於延續華人地區心理學傳統,有卓越貢獻。
本系在篳路藍縷的早期,由於是臺灣當時唯一的心理系,故目標放在追求師資、課程、空間與設備的齊全與均衡發展,以期重建華人地區心理學的命脈。數年前心理系評鑑時,一位來自大陸的資深評鑑委員提到:「早年臺大心理系的學術,一直是我們仰望與學習的對象」,可見心理系前輩的努力是有目共睹的。隨後話鋒一轉,繼續說道:「可是我這次來評鑑,看到的現象卻讓我耽憂,你們過去的優良傳統,似乎不復存在。」這話可謂一針見血。固然,學術領域應是以探求真理、知識交流為主要宗旨,亞洲華人區域心理學百花齊放令人欣喜,臺大心理系理應有放眼世界、競合並重的氣度。然旁觀者的諍言毋寧值得我們深切自省;不論是個人或整體,都如逆水行舟,若不力求進步,轉眼間學術表現就會被迎頭趕上。加上本系規模小,全系教員即使滿額也不過20餘人,無從達到發展每一個心理學領域的關鍵數量。在這樣的情況下,有必要集合全系力量,整合出一個學術主軸,全力發展,才有可能建立本系特色。
依個人淺見,「心靈研究的內化」是一個方向。所謂「內化」,有鉅觀與微觀兩層意義。在鉅觀層次上,內化就是將心靈研究與自身的文化體系結合,把華人社會相關獨特的概念、想法表現在心理學理論建構、思考方式與研究議題上。內化的微觀意義,就是將心靈活動與身體運作結合,去解決亙古以來的「心身問題」(mind-body problem)。我們不僅要將心靈研究推向鉅觀與微觀方面的內化,更要探討文化、心靈與身體三者間可能存在的雙向互動。其實在探討文化與心智運作上,本系在過去本土心理學以及漢語認知歷程的研究已有相當基礎,近年更建立了華人情緒相關的整合性研究資料庫。至於心靈與身體的關聯性,過去致力於建立生理心理學實驗室,以及近年在認知神經科學人才的網羅與儀器設備之建置,亦奠下蓄勢待發的良好基礎。今後要做的,就是吸納本土鉅觀層次研究者,能夠深入到身體或腦部運作;而探討身體與心靈微觀機制者,也要將文化影響納入考量;如此從身體經心靈到文化的整合軸線,即有望成為本世紀臺大心理系學術研究的特色。(本期專題策畫/心理學系主任鄭伯壎教授)
參考資料:
[1]蘇薌雨(1977):臺灣大學廿六年(下),傳記文學,29卷,2期,頁99~102。
梁庚辰小檔案
臺大心理系教授兼理學院副院長,1975臺大心理系學士,1977臺大心理學研究所碩士,1983加州大學爾灣校區博士,耶魯大學精神醫學系心理藥物學實驗室訪問學人。曾任臺大心理系講師及副教授,中華心理學刊主編,臺大心理系主任,理學院身體心靈與文化整合影像中心主任,臺大神經生物與認知科學中心主任。學術專長為生理心理學或行為神經科學,研究主題為情緒經驗的記憶歷程,探討腦中不同結構在收錄、儲存與提取情緒記憶所扮演的角色,以及古典條件學習、工具條件學習以及觀察學習的行為與神經機制。所授課程包括普通心理學、心與腦、學習記憶神經生物學、神經系統功能、生理心理學與心理藥物學等。已婚育有二女,一家四口均臺大心理系系友。
圖說:
圖1:心理系第一屆畢業生與師長合影,前排為蘇薌雨教授(左4)、陳大齊教授(左5)、張肖松教授(左6)、倪亮教授(左7)、鄭發育教授(右3)、湯冠英教授(右2)、鄭雪英圖書室管理員(右1) 及陳台焴技士(左1)。後排為接續蘇先生之兩位系主任劉英茂教授(左6)與柯永河教授(左4)。
圖2:心理系創系系主任蘇薌雨教授退休茶會後之合影留念。第3排右起第7人即蘇薌雨故主任,其右側為陳雪屏教授,左側為查良釗教授。背景為普通教室於民國61年之樣貌。(照片來源:臺大校史館)
圖3:舊館「小黃樓」。心理學系遷新館後,此館曾為地理系館與東亞文明研究中心,於民國98年拆除。
圖4:心理系60週年系慶留影,前排為歷屆系主任:柯永河(左6)、楊國樞(左7)、鄭昭明(左3)、黃榮村(右7)、徐嘉宏(右4)、莊仲仁(左5)、吳英璋(左2)、梁庚辰(右3)、鄭伯壎(右2)、翁儷禎(右8)、葉素玲(二排左4)。
圖5:華人心理學家學術研討會,是華人社群規模最大的心理學盛會,第7屆於2011年9月1-3日在台北中央研究院舉行,與會者約600人。前排右起第13人為創辦人楊國樞教授,主要推動者為楊中芳教授(右10)與黃光國教授(右9)。該屆主辦人為鄭伯壎教授(前排右8)與朱瑞玲教授(二排左2)。
圖6:(小檔案用圖)本實驗室與系上徐永豐教授(右立者)合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