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蒂蒂日記》中,我演臺大合唱團伴奏。說是演戲,其實我們就是演自己。合唱團團員演團員,伴奏演伴奏,唯學生指揮(樂訓)是秦漢假冒的。真假成員合作,串起了一段美麗的回憶,這是真的。

整部電影故事取材自華嚴筆下的小說,描寫一位大學生的悲歡喜怒與挫折重振的故事。場景拍攝於臺大,無論校園、椰林大道、圖書館、活動中心、教室,與那繽紛綻放的杜鵑花叢,處處是真,朵朵是實。

40年前拍電影,與40年後的今日談這部電影,都很興奮,唯興奮的內涵不同。當年能在電影中軋一角,可是一件不得了的稀罕大事。拍攝當天一早便出門,唱了一整天的「阿拉木汗」,一直重覆錄影唱到晚上累趴台上。有一段數人圍坐琴旁齊唱「君住長江頭」的場景,秦漢坐我旁邊,溫柔地說:「你們唱得真好,妳彈得真好。」點點滴滴皆是笑談分享的素材。似遠猶近的臨時演員經驗,好一段興奮的過往。

今日的興奮不減當年,內涵不在於年輕的趣事,而在於臺大回顧40年前校園之際,校史館找到這部電影重新播映,讓當年合唱團在回憶氛圍中得以出現,讓我們在臺大校史中參上一角,見證了臺大的足跡與成長。

《蒂蒂日記》殺青於1976年,那正是民歌風行的年代,傅園中常見彈著吉他哼著民歌的身影。回想當年大學生的清純歌曲在社會上颳起旋風,應與社會上需要振奮人心、激勵士氣的氛圍有關。1970年退出聯合國,1978年中美斷交,那風雨飄搖的年代,戒嚴的期間,社會尋找著能夠宣洩心緒的管道,年輕人尋索著創作的天空。流行歌曲的匠氣不足以填滿真摯的渴盼,校園民歌便順勢而起,襲捲全臺,歌遍街頭巷尾。大學生的社會地位,在歌聲中突起,臺大校園更被選上為電影拍攝的首選,合唱團正恭逢盛會。

回想當年在活動中心練唱結束賦歸,四部合唱團員們走在椰林大道上,有人起音便眾人和聲,步在旋律的波動中,一首首的歌曲:回憶、望春風、人生如蜜、在銀色月光下…,歌聲如夢,連月光都徘迴留連不想離去。臺大校園,烙印了我們的青春,傾聽著我們的理想。

這美好記憶的留駐,讓我難以忘情,在人生職場上每到一處,便籌組辦公室合唱團,欠缺經費財力下,常自任指揮兼伴奏。無琴找琴,無人找人,不畏艱難的努力,只因美好心園如此確實,如此強力拉繫,令人毫不猶豫地急急散佈旋律,分享動人的音符。

臺大合唱團成員,大多不具音樂系證書,而能悠遊於音樂領域,亦有不少位已轉而投身於專業音樂殿堂之中,在臺大校友合唱團與國內外各合唱團體中頗為活躍。

當年電影樂訓李蝶菲學姐通知我們,3月25日到校史館,透過電影與歌唱回顧往日校園,重燃昔日興奮熱忱的情懷。這一段重聚,連結了我們年青與成長的歲月。感謝臺大合唱團的音樂情誼,感謝蒂蒂為我們寫下了臺大校園日記,感謝母校孕育我們的豐富養分,一生受用無窮。

楊雅惠小檔案

臺大商學系1978年畢業,臺大經濟學碩士、博士,現任考試院考試委員、臺大財務金融系兼任教授。

圖說:
圖1:3月25日校史館舉辦《蒂蒂日記》觀影會,邀請當年參與演出的校友重返校園,座無虛席。(攝影/張安明)
圖2:校史館播映《蒂蒂日記》,劇中人前排左起為秦漢、楊雅惠、李蝶菲。
圖3:本文作者楊雅惠(左)與李蝶菲分享當年拍片趣事。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