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已經進入高齡社會(不只是高齡化而已),一談到長期照顧的議題都不免驚恐之心,怕誰來照顧這些愈來愈多的老人,嬰兒潮出生的人口炸彈也將引爆,很多人都怕老化,更怕醫生說他哪個部位退化了,更厲害的甚至有了慮病症,一有任何不適的症狀,就終日憂心忡忡以為得了什麼疾病。

養生醫學:老化的健康策略

其實老是值得珍惜的,沒有英年早逝才有資格變老,在傳統觀念裡敬老尊賢、老前輩、老經驗、老仔老步定等,都顯示老的價值。所以我們不是怕老,是怕老衰是怕老病,只要老當益壯做到健康老化、活躍老化,老了,對家庭對社會對國家仍然可以貢獻心力,則老又何妨。

公定版的65歲以上就算老人,可以享受一些福利。但很多人卻希望"凍齡"不要變老;有些人自認"無齡"忘了年齡的存在,不知老之將至;更有人宣揚"吾齡"我說幾歲就是幾歲,他們都在歲數上斤斤計較,殊不知老化是一種自然的變化過程。因為(1)基因:如DNA的端粒、細胞的氧化等,(2)環境:如陽光空氣水等,以及(3)生活型態:如運動飲食心情睡眠作息習慣等,種種不同而出現一些差異,有人未老先衰老化速度驚人,有人返老還童不留歲月痕跡,但不管如何自然的變化仍持續在進行。各器官系統的儲備能力逐漸減弱,生理功能逐漸降低,年輕時可以輕鬆應付的挑戰現在則力不從心,例如記性變差、跑步變慢、感冒不容易好甚至轉為肺炎,但只要日常生活都可以獨立自主,能力雖差些仍無大礙。最佳的老化就是"終老天年無疾而終",所以老化的健康促進策略就是"養生醫學",要強健自己提升儲備功能,做到正確的運動、均衡的飲食、愉快的心情、優質的睡眠、規律的作息、良好的習慣。

功能醫學:退化的健康策略

退化和老化仍有一些差異,退化是器官系統"過與不及"的結果,過度使用或耗損甚至受傷是"過",本錢不夠又沒有好好訓練及保養是"不及",儲備能力的減弱、生理功能的降低,過了一個門檻就出現了一些臨床症狀,造成影響到日常生活的方便性與獨立性。例如忘東忘西、走路變慢、這裡痠那裏痛等,常被提到的是膝蓋脊椎的退化,視力聽力腦力體力的退化,臨床上常碰到有人哭喪著臉說醫生判定她膝蓋已經退化了,怎麼辦?她才40多歲下半輩子怎麼過?會不會不能走路,或有醫生對病人說現在還不到開刀的程度,等到需要開刀時再去找他,那我該怎麼辦?就等著讓它繼續退化下去嗎?其實退化也是一種過程,它的健康促進策略就是"功能醫學",要調整自己,調整"過與不及"的狀況,有些人在這個階段過度依賴醫藥,反而抑制了自癒調整的功能,甚至承受了不必要的副作用,實在得不償失。

疾病醫學:病化的健康策略

如果出現了病化,那是"疾病醫學"的範疇,就需要醫療的介入,不是養生或調整所能發揮作用了。當細胞組織因為某些內因:如壓力免疫癌化等,或外因:如細菌病毒意外傷害等,而引起病態的變化,就可以診斷為疾病。養生靠自己疾病就要靠醫生,如果真到病化的程度也千萬不要諱疾忌醫,怕吃藥怕開刀,越拖只會越嚴重。

以我最常遇到的身體痠痛來說,筋骨痠痛到底是老化退化還是病化呢?有些痠痛只是姿勢不對,久滯不動,又沒有年輕時的承受力,時間稍久就造成了酸痛不適,只要適時活動活動,不需要特別治療就可以改善,這種狀況如果去看醫生基本上算是"上帝治病醫生收錢",不是醫生治好是妳身體自己好的,有些痠痛則是和肌力不足或勞勞不休造成的退化有關,肌力減退但又過度負荷或持續不斷的過勞,使組織過度耗損,這種痠痛就必須加以調整,以強化肌力提升負荷能力,適度休息放鬆以提供自我修護的機會,或提供一些護具輔具使用以降低負荷壓力,真有必要再短暫醫療介入,以免退化加速症狀惡化。而有些痠痛則已經在各種檢查中明確呈現出病化,如肩膀的旋轉袖已經斷裂超過3公分、頸椎的椎間盤突出已如香腸般壓迫到脊髓、腰椎的滑脫膝蓋的退化已經到第四級、或者已經骨折,這個時候只能開刀治療別無他法,就不要有任何懸念想要逃避。當然若沒到如此嚴重的程度也許可以試試保守療法,但也是要醫療的介入,不是什麼保健、調整可以成功取代的。

三自的人生不怕老

當然,有些時候不是可以如此簡單區分這三化的。身體的各器官系統可能處在不同的期別不同的狀況,但健康促進的策略是共同的,那就是延緩老化、減輕退化、避免病化,有些是不可或不易控制的,如基因、大自然環境、醫藥發展等,有些則是可以自我控制的,如生活型態的自律,若能做到動的巧、吃得少、沒煩惱、睡得飽、作息早、習慣好,那在任何期別都是有益於健康的。

早年的健康促進較偏向"個人觀",透過個人衛生、健康教育的推廣,以建立健康的生活型態。1986年WHO提出"生態觀"的健康促進策略,把它提升到政策與環境的重視,如酒駕、戒菸、安全帽、食安、空汙等政策的擬定與推動,再到去年2016上海宣言,更將健康促進的概念拓展到"全球觀"的永續與發展。因為地球只有一個,各國已經不能獨善其身不受他國影響,所以提出了節能減碳、綠色能源、資源再利用等,因為個體的健康也受地球的健康和生態的健康所影響。

人類在完美狀況下的"天年"有人說是120歲,有人說是150歲,隨著各種健康促進策略的推行與落實,100歲以上的人瑞也確實逐年增加,所以老化是不可避免必須面對的議題。傳統上老人家自在的情境是"含飴弄孫",這必須有飴可含、有孫可弄,還必須是含得了飴、弄得了孫,這就需要經濟上、健康上、心態上多方的配合,也就是我期待的「三自的人生」衣食自足、行動自如、心靈自在,如此則老又何妨!老又何懼!

簡文仁小檔案

現職:
國泰綜合醫院物理治療師

醫務專長:
中風復健
骨科物理治療
老年體適能
健康養生
物理治療

學經歷:
臺大醫學院物理治療學系畢業
臺灣大學、陽明大學臨床講師
台北市物理治療師公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師公會、全聯會理事長
中華民國物理治療學會理事長

圖說:
圖1:最佳的老化是"終老天年無疾而終",所以要強健自己,提升儲備功能。
圖2:退化是器官系統"過與不及"的結果,重點在調整身體,啟動自癒功能。
圖3:優雅的老年,是自足、自如、自在。
圖4:(簡文仁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