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如果說:「張三啊,你真是本班的奇葩,竟然已年近花甲還可以在4小時內跑完全程馬拉松。」
你應該不會認為我是在挖苦或嘲諷張三。
但我如果說:「張三啊,你真是本班的奇葩,竟然已年近花甲還可以幹出這種事來。」
你大概不會認為我是在誇獎或崇拜張三,雖然我可能指的是同一件事。可見得「奇葩」如果指的是人的話,這個人雖然讓他人自嘆弗如,但可能只是佩服而不見得是讚歎,因此使用這個詞的時候得小心,必須講清楚,免得聽的人誤會。眾所週知,金氏世界紀錄(Guinness World Records)蒐集了許多讓人瞠目結舌的奇怪紀錄,幾乎都是我們一輩子無緣目睹,但不睹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例如最高的人、最重的人、最長的鬍子、最老的雙胞胎、最大的Pizza、最年長的狗、最會翻筋斗的猴子等。棒球紀錄也是,例如最大的棒球,最小的比賽用手套,最大支的球棒、最長的比賽、最高的選手、臉上毛最多的裁判等,都是莫名其妙的紀錄。而學術界也有,例如一生發表最多論文的數學家(超過1,500篇)、背誦圓周率最長的人(小數後第100,000位數)、在職最久的教授(102年)、最老獲得博士學位的人(97歲)等。我雖然不能說這些奇葩都莫名其妙,但應該也不會是你我的榜樣。
實際一點,在臺大校園裡雖然不是每個人都是曠世奇才,但是聰穎異於常人,智商鶴立雞群者濃度應該不下1,000PPM吧(這大致是消費性半導體銷貨不良率的低標),這其中又兼具特異性格與能力者尚且不在少數,也許其中一個就在你我身邊。例如我有一位臺大棒球隊的學弟「老灰啊」(臺語綽號;姑隱其真名),在他非凡的人生中有一項不容易被超越的紀錄,那就是棒球校隊選手兼新生盃鐵餅比賽冠軍,重要的是他居然還衛冕成功。棒球校隊選手連續兩年拿鐵餅比賽冠軍也許大家不認為是非常困難的事,但是能連續兩年參加新生盃比賽可能還需要加上一點點生命航程的曲折創新(你說你習慣21,我危言聳聽?),畢竟臺大並沒有留級這一回事。我這個學弟傳奇的一生原本與我並沒有交集,直到幾年前在臺中一個棒球隊校友聚會的場合裡我才有機會認識他,並在他長夜漫漫的自我介紹之後見識到他與眾不同的生命經歷,當場目瞪口呆,驚為天人(你在糾正我濫用成語,應該是天兵?)。他三度進出臺大文學院(每次都從不同的門“被離開”),雖然最終連一個學士學位也沒拿到,卻也練就了與其外表與談吐完全無法以人工聯結的高於一般人的文學造詣。離開臺大後他回宜蘭家鄉務農兼開補習班(但教的竟然是物理,這更加令人撲朔迷離),教學相長之後因為感覺對電學有極深刻的領悟,一股強大的社會責任正義之聲日夜相隨(絕非正義之聲廣播電台),遂驅使他就近(不是隨便)考取了國立宜蘭大學電機系,隨後並成功獲得了電機學士學位。我稱他為奇葩並不為過,因為他聰穎異於常人,又兼具特異性格與能力。因為他走的路人跡罕至,臺大棒球隊校友會至今仍無法處理他的會員資格,命途多舛的他也只能以校友之友的身分參與我們的活動,奇哉、異哉!(愚兄據實稟報耳,萬望學弟不要想起要找我念博士班的事。)
我們就姑且用奇葩來指遠離常態分布的中心點(人最多的地方)的人,根據定義這種人通常是很少的,有些可能是多數人認可的正面能力超強的人,但也有些可能是反面(或者橫面、斜面都可以)能力超強的人,只不過這兩類的人都不簡單罷了。幾年前有一次我跟電機系同班同學王文漢(電機66,Intel前副總裁,臺大傑出校友)聊天,他跟我介紹一本書,就叫「奇葩」(Outliers: The Story of Success),作者是Malcolm Gladwell。他跟我說:「吳誠文,你知道你小時候會當國手最重要的原因是什麼嗎?是因為你生對時間了。」
我想想,也沒有錯:「是啊,你講的沒錯,如果我早生幾年,還沒有碰到少棒熱潮,晚生幾年,熱潮過了;我們學校(博愛國小)組棒球隊也就只有那幾年而已。」
「不是,不是,我不是說這個,我意思是因為你是9月生的。」
「蛤?」
「我不是隨便講的,你應該去看看Outliers這本書。」他於是跟我解釋了2008年出版的這本書裡大致的內容,強調要探討一個人成功的因素不能只看他如何聰明如何努力,還要看他出生成長的時間、環境(家庭、同儕、文化)等條件所提供的機會(就是大家常說的所謂的Unfair Advantage)。
臺灣跟美國一樣,9月以後到隔年8月出生的小孩在世界少棒聯盟(Little League Baseball)中屬於同一年級。在發育中的同年級小孩,年初(9月)出生的跟年尾(隔年8月)出生的差了將近一歲,所以體型與體能可能會有明顯的差異。書中提到有很高比例的傑出運動員(如果該運動是以9月1日作為年級起點)出生於9到11月,主要原因除了自己努力外,可能是他們小時候在同儕中有體型優勢,容易在運動項目中有較突出的表現,因此自然就有更大的機會可以被選進各級代表隊,因而能獲得更進一步訓練與表現的機會。後來甚至還有一些運動醫學期刊慎重的報導了出生月份影響運動員表現的研究成果,例如統計上秋天出生的小孩,由於母親在胎兒成長關鍵期的夏天自然補充了足夠的維他命D,而小孩出生時的陽光也還充足,因此小孩體質比較健康,骨骼也特別強壯,更適合當運動員。也有研究強調陽光代表活力與運動,會影響小孩在性格上自然具有較高的機率傾向愛好戶外運動。更有研究扯到西方的星座理論,說秋天出生的小孩,處女座自我要求嚴格、毅力堅強、不輕易放棄,天枰座生性樂觀外向、喜歡團隊活動、樂於接受掌聲,天蠍座個性強悍好勝、有不屈不撓的意志力與戰鬥力,這些都是成為好的運動員有利的特質。凡此種種都指向秋天出生的小孩,平均有較高的機會在初到人世時即已在許多運動中占有天時之利。這樣看來我小時候打少棒可以進到國家代表隊原來真的是運氣好罷了,中學以後已沒有體型優勢,退出球場反而歪打正著,變成是明智的抉擇。反觀文漢在全球最大的半導體公司Intel服務期間屢居要職,去年底退休前已經是公司全球副總裁(Corporate VP),表現極為傑出,自己本身才真的是奇葩,因此於2015年榮膺臺大傑出校友絕非偶然。
不過話說回來,出生成長的時間、環境等條件往往不是我們可以自主的,努力才是一輩子最重要的自己可以掌握的因素,因此《奇葩》書中還提到了一個"1萬小時"的理論,大致是說任何一項才能技藝要能夠學到透徹精通,可以隨心所欲的發揮,往往要經歷1萬小時以上的學習探索、實際操作、反覆磨練等,過程可能非常艱辛。不管是飛行員、音樂家、棒球選手、廚師、教師、醫師、畫家、水泥匠、木工等等,沒有一項知識技能是不能精益求精的,而時間累積的經驗與純熟度也就是這個人厲害的程度,外人往往很容易的可以分辨出來,所以沒有快速成功之途,偷懶不得。我在臺大棒球隊同屆的隊友楊卿潔(復健66;後醫72)目前已是骨科名醫,不過除了熟悉他的人以外,很少人知道他這一生奮鬥學習的過程,其毅力堪稱舉世罕見,受到好友們一致真心的敬佩,並時常以他為例勉勵後生小子。從復健系畢業服完兵役後自修苦讀考上臺大學士後醫學系,畢業後跟隨幾個老師勤學知識技能,辛苦的工作總是身先士卒,永遠把工作看成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負擔。他自費到美國UCLA以及Mayo Clinic學習最新的骨科知識與技術,並引進關節鏡手術到國內,造福同儕以及病患。對於他自己不熟悉的力學,為了與他的骨科手術技術可以結合,他更花了4年期間在繁忙的看診與開刀的行程中辛苦的完成了清大動力機械系的博士學位。即使他並沒有Unfair Advantage,是一個"1萬小時"形態的人,也絕對是一個奇葩。
所以,小時候看起來像天才或神童的,不見得真的是奇葩(奇珍異寶),年紀大了以後如果沒有精益求精,也可能慢慢顯得並無出眾才華或者原來只是怪咖(奇人怪物),很容易被一輩子努力不懈、精益求精的人超越。雖然也有人認為小小的奇葩需要保護,讓他們有持續發展的空間與條件,若小奇葩長大後沒有發光發亮,通常都是敗在制度,而制度一般是在保護庸才的,然而事實是,受到重重保護的,最後的確大多變得越來越沒有競爭力。(2016.10.10)
吳誠文小檔案
吳誠文,1971年巨人隊少棒國手,為國家捧回世界少棒冠軍盃。臺南一中畢業後,考進臺大電機系,1981年從臺大電機系畢業,1984年負笈美國深造,1987年取得美國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校區電機與電腦工程學博士。學成返國任教於清華大學電機系,2000-2003年兼任系主任,2004-2007年擔任電機資訊學院院長,2014-2016年擔任學術副校長。鑽研超大型積體電路設計與測試和半導體記憶體測試,卓然有成,2004年當選IEEE Fellow。2007-2014年借調至工研院主持系統晶片科技中心(STC)及資訊與通訊研究所(ICL),2013年獲經濟部國家產業創新獎最高榮譽「卓越創新研究機構獎」,同年獲教育部國家講座主持人榮譽,2014年2月歸建清華大學。2015年獲電機工程學會最高榮譽「電機工程獎章」。目前為清華特聘講座教授。
圖1:王文漢(左)已自Intel退休,目前擔任工研院與資策會顧問,正積極協助臺灣擘畫資通訊產業的未來,並打算把餘生貢獻給教育。
圖2:我的臺大棒球隊好友楊卿潔(左)目前已是骨科名醫,也是我們Sax團的團員。因為他持續努力追求"1萬小時",勤於練習更甚於任何其他團員(包括我在內),他的Sax造詣在本團中早已鶴立雞群,特別是Jazz(當然你也不要因為這樣就對本團有太高的想像,哈哈,楊醫師還有六千多個小時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