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求學一帆風順,直到高中北上讀建中,頂尖學子齊聚ㄧ堂,學業競爭格外激烈,不再獨占鼇頭,遂轉而沈迷於打球,聯考成績自然不盡理想,考進臺大復健醫學系物理治療組。新鮮人的我,最大的快樂就是週六下午的棒球隊團練,以及傍晚時分跟圓仔(我姐楊淑文的暱稱,64法律司法組)還有一群壘球隊三姑六婆在台一冰果店的聚會。
當時我的如意算盤是轉工學院。但是大一新生盃球賽、迎新會各種社團活動接踵而至,讓我更沒法靜下心來念書了。因班上陰盛陽衰,籃球賽兩三下就被工學院以2:1淘汰,倒是男女混壘,力克牙醫,社會,歷史,最後與機械系爭冠才落敗。
後來雖收了心開始認真讀書,然因化學成績不理想只得作罷。大一暑假遂到到虎尾中華塑合板打工,從晚上6點工作到隔天早上6點。時薪只有20元,兩個月下來扣除餐費,存了1萬元。回臺北到合記書局買了兩本Sabota解剖原文書,已所剩無幾。
棒球隊集訓時,白天打球,傍晚就跟吳誠文坐在椰林大道上,欣賞漂亮女生,晚上讀解剖學,累了就跟隊友們到體育館前,揮棒打擊綁在樹幹的輪胎。有時隊友們會相約去吃宵夜,回來太晚就翻牆抄近路,結束充實又快樂的一天。大二這一年因為生活有目標,球技也有進步,是大學4年裡最快樂的一年。
乙種解剖課程是要實際操刀解剖大體的。我晚上熬夜看書到清晨,一早在解剖實驗室門口等工友開門,一個人翻動大體,開始把前一晚念到的器官結構作實地驗證。上這門課起初大家中午都沒胃口,也有人乾脆不吃,後來還有人吃到一半才想起沒洗手。那時的老師有蔡錫圭教授,鄭聰明教授等,以及張安步講師。老師們都有點沉默,不過相處久了,會發現他們其實很熱情,對學生很付出。這樣日夜顛倒的過了半年,拿到還不錯的成績。下半年則是修生理學,寒假時每天到醫圖念Guyton原文版生理學,在醫學院這麼多年,Guyton生理學是少數我從頭讀到尾的原文書籍。舊醫圖兩旁種了松樹,冬夜讀Guyton聽寒風切過松枝產生的嗚嗚聲響,走在醫學院的微小燈光照著的小路,很令人懷念。孤獨,但又有一股莫名的力量在內心翻騰。
大二升大三那年(1979),我以很高的成績申請轉某系,但沒想到還是沒錄取。轉系不成,只好乖乖讀完這4年,後來報考學士後醫學系,以第三名成績考取。因為得來不易,所以格外珍惜。開學後每天讀書到凌晨。母親在我考上醫學系後不久,車禍身亡,是她指引了我日後走上外科醫學之路。
有人說苦悶是藝術家創作的動力,對我而言那也是驅策我進修的動力。只是拿到骨專後在臨床摸索了兩年仍不知方向,才決定出國進修。感謝臺大楊榮森醫師幫忙,讓我們一家子很快就在洛城安頓好。
在UCLA的前半年因有動物實驗,幾乎沒有休閒時間。手術大多在7點30分開始,我6點半就要出門,經常看到天空還掛著稀疏的晨星,那時次男剛出生,取單名晞,就是晨星的意思。除了在UCLA進修外,我也到南加州大學的骨科看. Jobe開刀,當時他年紀已經很大了,不過手還很靈巧,開起旋轉肌修補的手術,乾淨俐落。我也到南加州骨科機構看Dr. Snyner開刀。除了關節置換必須用傳統的切開手術,舉凡旋轉肌袖破裂,肩盂唇修補,肩關節不穩定,肩鎖關節脫位,遠端鎖骨切除,他在1996年就已經用肩關節鏡來完成。我去他的開刀房參觀6、7次,每次都碰到來自不同國家的醫師。他有一本芳名錄,凡是到他開刀房觀摩的醫師,都會簽名。我翻來翻去沒看到有來自臺灣或是中國的醫師,我是第一個。2008年Dr. Snyder曾應臺灣肩肘醫學會邀請來演講,到現在還很活躍。他與德州的Dr. Burkhart為肩關節手術開創了一個新的里程碑,也把先前骨科泰斗Rockwood所說的”Instrument of the Devil”變成”Touch of the God”。
結束了UCLA的動物實驗,接下來就是包埋,切片,染色等等實驗室的工作。這時距離離開臺灣已10個月,開始想念起家鄉的小吃,還有我的高爾夫球、棒球的球友們。那時第一屆民選總統的選舉正如火如荼,李總統在康乃爾大學的演講,惹惱了對岸的江澤民總理,7次軍演,加上落在高雄、基隆外海小琉球的十餘枚導彈…,海峽兩岸劍拔弩張。金馬也加緊運補軍需物資,加強反登陸及巷戰演習。陽明醫院骨科辦公室傳訊息給我,表示找不到人支援金門的骨科勤務,問我是否能提早回來支援,我未加思索即答應。2個禮拜後,我跟大兒子Michael回國,隔天即飛抵金門,渡過了兩個月美好的時光。
吳濬哲醫師是許多體育名將的主治醫師。在他退休離開榮總以後,我毛遂自薦要當運動醫學部主任。我的謀職面試一分鐘結束,此後展開在羅東博愛醫院15年的"吳Sir骨科幹訓班”之旅。我從7點入開刀房,先幫院長跳台開個8-9台刀,下午再接自己的刀,居然在凌晨1點,他還來開刀房鞭策我手術的細節。當時雖然覺得筋疲力竭,現在想起來百分百絕對感謝。
轉眼間年屆半百,我覺得應該要做一些自己喜歡的事。棒球是我從小的最愛,旅日棒球明星王貞治是我的偶像。想到年輕時與好友吳誠文夢想擁有一支職業棒球隊…仍未忘記。
Katsuya Nobuhara(信原克哉)跟吳濬哲醫師是忘年之交,有一次閒聊中跟我說,如果臺灣的棒球要打贏日本,先決條件是臺灣要有人在棒球的研究打敗他。Dr. Nobuhara對棒球的研究,我個人以為比美國教授Dr. Andrew James還要深入。所以日本可以拿經典賽的冠軍。棒球不只是"船堅砲利"的運動,背後還有很多科學、文化等很細膩的知識與修養支撐著。我在清華大學博士班入學研究計畫寫的就是參考Nobuhara醫師有關棒球投擲的力學分析。因為清華大學沒有動作分析的高速攝影機,無法進行,恰巧2010年當肩肘醫學會理事長時,法國醫師Gilles Walch託Tornier亞洲經理Serge Nguyen送了我一本反置型人工肩關節(Reverse Shoulder Prosthesis)的書,所以我就結合有限元素分析(Finite Element Aanlysis)研究反置型人工關節的設計及應力分析,而拿到博士學位。
2015年,中國醫藥學院院慶,骨科許弘昌主任邀請安介南教授跟梅約醫學中心幾位骨科教授來訪,今年Nobuhara教授又率日本教授團訪問高雄,他們都對臺灣雖罕有反置型人工肩關節的手術經驗,卻能從事設計及力學的研究,表示肯定。雖然攻讀動機系博士班並未增加我臨床工作的收入,但如果能夠改變些許國際知名教授對臺灣的想法,贏得他們的友誼與尊重,也很值得。近幾年跟隨吳濬哲醫師積極學習國外的機械手臂人工關節置換技術,結合電腦導航技術與機械手臂手術的人工關節骨置換技術,在專業上精進,為的也是希望能減少病人的痛苦並且提高手術成功率。
楊卿潔小檔案
1981臺大醫學院復健系畢業,1988臺大醫學學士後醫學系畢業,2013清華大學動力機械系博士。1993起骨科執業(中興、陽明、安泰、博愛、康寧、元復、中山醫院)1995-1996至UCLA運動醫學中心進修,2003於Mayo Clinic短期進修。曾任臺灣肩肘醫學會理事長(2010)。
圖說:
圖1:飽受楊醫師走音摧殘的五都犀利鳥薩克斯風樂團,左起:孫維廷老師、楊卿潔、莊碩洋及夫人家瑜、張榮基、黃耀輝、葉辛池、吳誠文。
圖2:2010年第5屆臺灣肩肘醫學會蒙前輩提拔及厚愛,有幸擔任會長。前排左起為Dr. Suenaga, Dr Tamai, Dr. William Geiller, Dr. Gilles Walch, 楊卿潔理事長、趙以甦教授、吳濬哲院長、Dr. Youngirl Rhee, 林柳池主任,於臺北華國飯店。
圖3:與清大動機系博士班口試委員,左起:吳濬哲院長,施俊雄院長,本人楊卿潔,葉孟考教授,陳榮順教授,鄭先志教授,林永福院長。2013年5月17日。
圖4:MAKOplasty手術在臺灣首次於康寧醫院施行成功。(饒瑞悌醫師攝影)右為RIO機械手臂。2014年9月28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