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於1957年以第一志願就讀臺大政治系的。我當時本來對文藝甚有興趣,在校刊上有作品發表,也舉行過畫展,所以有些同學對我的選擇不無奇怪。而我之所以選政治系作第一志願,是因為高三時有兩本書給我很深的印象。第一本是《三民主義演講本》,這本在初三那年已讀過一遍,重讀時發現其中討論的政治理想與制度的建立引起我強烈的興趣想進一步探討。另一本是錢穆先生的《中國思想史》,雖然否定許多傳統思想家,但全書結論以孫中山先生思想為正確指歸,使我留下深刻印象。
臺大政治系老師多為一時之選,受教甚多,限於篇幅,摘要僅述部分。大一修薩孟武先生的「政治學」是很叫座的課。薩先生身材瘦削,白髮蒼蒼,儀表動人,鄉音重,但口才好,能說些幽默的話。他的那本《政治學》也是他的主要著作,有60萬字,無疑是傳統政治學的權威著作。另外,張慶楨先生的「法學緒論」講的是「法理學」,也令人印象深刻。大二的「各國政府及政治」是沈乃正先生教授,他原在美國任教,只教我們這一屆就回美國去了。他上課時喜歡穿一襲深藍色中式棉袍,講學非常認真,指定我們讀一本很厚的英文課本:Munro & Ayearstrs所著的《The Governments of Europe》,1954出版,距當時才4年。他知道我們的英文並不好,還特別每兩週義務加排兩小時給我們提出閱讀時的問題來解答,同學們迄今都對他的熱心印象深刻。記得張俊宏兄有一次對我說,他之所以沒轉系就是聽了沈教授的課的緣故。
除了「各國政府」之外,還有「中國政府」這門課,是傅啟學先生擔任的,其中政治簡史講到1946年政治協商會議。李定一先生的「中國近代史」則止於五四運動,沒有現代史課程,對中國的周邊鄰國介紹更是闕如。
大三那年,陳國新先生的「西洋政治思想史」是最叫座的課程,他在大四又開「西洋政治名著選讀」,以十分生動的口才與清晰的講解,給了我們對西洋政治思想的深刻瞭解。
大四那年,到文學院外文系選修了O’hara教授的「西洋文學概論」。他是神父,從美國來。上課用英文,並寫黑板抄英文筆記給我們。他只介紹希臘神話、荷馬史詩和聖經,因為它們是西洋文學的源頭。上他的課對我而言是別有收獲的。
大學時期,並參與了不少校刊編輯。其一是大一就加入的《大學時代》,共主編了第10至14期。由高我兩屆的經濟系吳興周為社長,我邀請同班同學許曹德和計湘全來幫忙。第10期為胡秋原先生<學問之道>講稿作記錄刊載。另可供一提的是郭松棻的第一篇小說《王懷和他的女人》也刊在第10期。松棻與我在高三時在附中同班,在臺大當時讀哲學系,第二年轉到外文系,他也是我在臺大4年中唯一經常一起坐在校總區草坪上交談的朋友。另外,在封面上也作了很大的改變,不是以臺大建築照片,而是採用西洋古典雕刻與名畫,有VanDyck、梵谷、米開朗基羅,而第14期用了英國海德公園中小飛俠銅像的照片。當時聽教授說在英國任何人可以在海德公園中擺一只小肥皂箱站上去自由批評時政,那是我們當時最嚮往的情況。第12期有篇胡適先生訪問記,沒有事先和中研院連絡,就和計湘全兩人闖到中研院去。胡先生大概看到我們傳過去的名片是代表學生刊物「大學時代社」,就自己迎了出來。我們當時其實沒什麼準備,就請教他關於新詩的看法,就這樣說了半個鐘頭。
第13期以慶祝國慶為由增加篇幅達50頁,是我主編最厚的一期。其中主要文章有薩孟武先生的講稿<中國歷史上的士>,提到明代的東林黨。還有天文學家高平子先生的<從夜空的黑暗說到宇宙論的幾種學說>。平子先生是我祖父,他那次是應臺大之邀演講。我祖父比我年長整50歲,所以那年正是他70歲。這期還有王文興翻譯毛姆的短文,王文興也是師大附中校友,與我同屆但不同班。另外,我在那年暑假去參加橫貫公路徒步隊回來後寫的<山的心影>一文也登在其中。
大二下學期,學校課外活動組召集各社團代表開了個慶祝青年節籌備會,我被推為總幹事並主編特刊《臺大青年》,所收錄的文章有談憲法與國際法、社會科學、代聯會、臺灣省創制複決、柏拉圖的理想國等。關於青年節的應景文章只有兩篇。
同年也受邀加入《海洋詩刊》並主編了兩期。詩社由中文系余玉書主持,成員不多而經常聚會,氣氛良好,我們還通過幾條綱領性的文句,刊在頁眉上,如「我們為藝術而藝術;更為人生而藝術」,「我們是中國母親的孩子,我們的一切為了祖國」。
大二起在徐州路的法學院上課,不過我後來因選修文學院的課,另外還有一些社團的事,仍常要到校總區去,都是靠騎腳踏車來回奔波。那時沒有摩托車,新生南路中間也還有一條兩岸種了木麻黃而且清潔的水渠。從徐州路轉杭州南路再左轉到仁愛路的椰林大道,再右轉到新生南路,就可放輪奔馳直到校總區了,這情景仍記憶猶新。
法學院當時主要只有前後兩排各兩層樓,前排為辦公室和研究室,後排是教室,面對正面的右邊是一棟木造的圖書館,左邊轉過去有間小賣部,除水果麵包外,最引人的是《自由中國》雜誌,每期一出就掛在櫃台上的繩上,那也是我們當時最喜歡看的刊物。大三暑假被安排到臺中竹子坑營區受軍事入伍訓練(當時成功嶺營區還沒建立),時間長達22週,大四還因此延後開學。訓練十分嚴酷,每天熱汗淋漓。我記得有一次專管思想調察的指導員發一張表要我們填,其中有「最愛讀的雜誌」一項,他就引誘我們說「譬如有一種《自由中國》,你們哪個愛看的就填上去」,我們從臺大來的誰不看呢?還好沒人上當。就在距我們結訓前一週,《自由中國》案爆發,雷震被下獄了。並此一提,在臺大政治系同班同學中,後來只有張俊宏和許曹德實際參與了競選的政治活動,而他們也都坐了牢。
大三下學期被推選為政治學會總幹事,第一件事是編輯《俞仁寰先生紀念特刊》,紀念系上講師俞仁寰先生不幸以30歲的盛年車禍去世。俞先生曾開授「孔孟荀哲學」和「法家思想」兩門課,所以決定除師長同學的紀念文外,以儒法兩家思想闡述為主要內容。其指導教授盛成先生的祭文,雷崧生先生的悼詩,夏沛然的悼念文,讀來均真切令人動容。雷先生是我們系主任,他的悼詩是親自用毛筆寫的。主編的我也用文言文記述特刊緣起。
作為政治學會總幹事,還有一件大家認為應辦的活動,就是創會10週年紀念及歡送畢業同學的酒會。地點是在中山北路和中正路口的青年服務社鄒容堂,時間是在學期末了的6月3日晚上。當天到的師長與同學不少,在我留下的照片上拍到的教授有雷崧生、陳國新、傅啟學、姚淇清等位。節目也很熱鬧,大部分是副總幹事闕天正邀請並安排的。
同班同學可提到的很多,其中有一位遠從西藏來的蘇越,年紀比我長好幾歲,容貌也與眾不同,臉很長,鼻子高挺。我曾請他到我家吃便飯,談話間使我對西藏有些瞭解。我問他「你父親是做什麼的?」他答道「作家長」。他看我有點愕然不解,就解釋說在西藏一個家長是一族之長,領地很大,可能有臺灣一個縣那麼大,家族事務也多,所以「家長」即是專業。另如吳靄書、梁國華、鄭永麗、林茂雄、沈萍等,都是印象較深的。不同班的同學中常碰面的還有張旭成、于大成、許之遠和蕭萬長等,文中均有記述…
歲月無情,人生幾何!寫下這篇文章,總算捕捉了一些回憶。(摘要/本刊編輯部)
高準小檔案
字正之,又字雲峯。詩人,散文家,評論家,教授。臺大政治系畢業,中國文化研究所政治學碩士,澳洲雪梨大學東方文學系博士班結業。歷任雪梨大學東方文學系高級講師、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中國研究中心研究員、中國文化大學教授、河南開封大學名譽教授。曾獲選英國劍橋大學副院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國際榮譽作家。
1977年創辦《詩潮》,第一集被查禁,但仍繼續出版至1994年共7集。詩作入選《百年中國文學經典》等數十種選集,主要著作有《高準詩集全編》、《高準游踪散記》、《中國繪畫史導論》、《異議的聲音──文學與政治社會論評》及《金山縣志外編》等。
圖說:
圖1:高準1959年留影,大三。
圖2:高準(右)、計湘全(左)與胡適先生合影(胡先生手持著《大學時代》第11期)。
圖3:在臺大政治學會歡送畢業同學酒會致詞(1960)。
圖4:作者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