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藝術類
◆當代中國短篇小說奇才-白先勇
白先勇教授,1961年於國立臺灣大學外國語文學系畢業,1965獲得美國「愛荷華大學作家工作室」文學創作碩士,而後任教於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東亞語言文化系,教授中國語言與文學。白教授在學生時代即展現了文學創作才華與推廣的熱情,創辦《現代文學》雜誌,影響臺灣文壇至鉅,著有多部膾炙人口作品,其中有《金大班的最後一夜》、《玉卿嫂》、《遊園驚夢》等被改編成電影與舞台劇並譯成多國外語。
除文學著作外,懷著對崑曲的熱愛和使命感,白教授創作了青春版《牡丹亭》、新版《玉簪記》等崑曲作品,巡迴世界公演,佳評如潮,為崑曲藝術之傳承與發揚創造了新生命。《牡丹亭》:「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正是對白先勇教授對文化藝術深情且執著的態度最佳詮釋。融合東西方文學的創作,以及振興、開創崑曲藝術新風華,足為人文藝術領域之典範。
◆臺灣現代攝影先驅-張照堂
張照堂教授,1968年畢業於臺大土木系。讀書期間受當代哲學藝術思潮啟發,展開了數十載的影像創作歷程。憑藉其犀利的批判力與細膩的社會觀察捕捉臺灣發展脈動,更秉著對斯土斯民的關懷與同理心,開創多樣的攝影表現形式,巡迴世界各地展出,堪為臺灣現代攝影先驅。
除攝影外,張教授旺盛的創作能量也展現在其他領域,包括攝影記者、紀錄片導演、電影攝影師、電視台監製、影展策劃、圖書主編、大學教授、作家等。有多部影像作品獲金馬獎、金鐘獎肯定,並於1999年獲頒國家文藝獎、2011年獲頒國家最高文化榮譽獎項「行政院文化獎」,為臺灣唯一同時獲此兩項殊榮的攝影藝術家。他的創作為臺灣開啟了視覺、美學、文學與哲學的完美連結,其溫潤的學養、思維與氣度更被文藝界譽為大師。
◎學術類
◆膜界泰斗-黎念之
黎念之院士1954年畢業於臺大化工系,隨即赴美深造,1957年取得韋恩州立大學化工碩士、1963年史蒂文斯理工學院Steven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博士。曾後擔任美國Exxon石油公司科研人員,UOP與Honeywell公司研究所所長,隨後創建美國恩理化學技術公司。在化學工業與煉油工業累積40年豐富經驗,集美國國家工程院、中國科學院、以及臺灣中央研究院三院院士榮銜於一,並獲美國化工學會Founders獎,國際化工學會終身成就獎以及美國化學工業界「珀金獎章」等最高榮譽。
黎院士的博士論文為國際化工界中第一篇以高壓下氣體滲透高分子膜為主題的研究著作,成功解決當時美國阿波羅登月計畫中的技術瓶頸,因此嶄露頭角,獲得學術圈注目。此外他也是膜科學的奠基者之一、液體膜技術的發明人,對分離與淨化之科學技術有卓越貢獻,而今液體薄膜技術廣泛應用於醫療、石油化工、海水淡化、水汙染等各項領域,對人類生活有深遠影響。
◆全球半導體科技領域的權威學者-馬佐平
馬佐平院士1968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先後於1971年、1974年獲耶魯大學碩士、博士學位。畢業後在IBM從事研究,1977年起任教於耶魯大學,兩度出任電機工程系主任,現任耶魯大學工程與應用科學院講座教授。曾獲頒美國電機及電子工程學會葛洛夫獎、潘文淵傑出研究獎、康乃狄克州科技勳章等國際崇高榮譽的獎項。201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同時也是美國國家工程院院士、中國科學院外籍院士。
馬院士以半導體物理及科技專長享譽國際,首倡以氮化矽作為MOS柵介質、取代二氧化矽的概念,此項關鍵技術的突破幫助了半導體科技產業邁進全新的世代,也促成了現今無數電子科技產品的大幅進展,而其長期以來在學術、科技領域所做的基礎研究也為全球半導體科技進展奠下基礎與典範。
◆全球癌變基因治療權威-洪明奇
洪明奇院士1973年畢業於臺大化學系,1977年臺大生物化學碩士學位,1984年獲美國麻州布蘭戴斯大學分子生物學博士學位。在麻省理工學院進行博士後研究期間成功提煉出原癌基因HER2/neu,為人類許多類型癌症研究的重大發現。2000年擔任安德森癌症中心分子細胞腫瘤學系主任,2002年膺任臺灣中央研究院院士,2010年升任安德森癌症中心基礎科學副校長V.P. Basic Research 一職。其豐碩的研究成果也獲頒多樣世界級醫療獎項,包括安德森癌症中心教育傑出獎、基礎醫學研究傑出獎、LeMaistre傑出成就奬等。
除了在美國從事醫學研究工作外,洪院士並擔任臺灣行政院諮詢委員,參與多項國內重要醫療研究計畫,對於母校生醫研究發展的推動更是不遺餘力,協助母校與中國醫藥大學、安德森癌症中心三方成立跨國頂尖研究中心,進一步提升母校於癌症生物研究水平,其對研究所傾注的熱誠、在醫學領域的卓越貢獻,足為後輩學習典範。
◆世界級的數學家-姚鴻澤
姚鴻澤院士1981年畢業於臺大數學系,1987年普林斯頓大學博士,曾分別於紐約大學及史丹佛大學任教,多次訪問普林斯頓高等研究院,現任哈佛大學教授。2000年同時獲得有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龐加萊獎,以及肯定其研究創新能力的麥克阿瑟獎。2001年獲選美國藝術及科學院院士、2002年獲選中央研究院院士、2013年獲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
姚院士致力於數學研究,以年輕學者之姿,幾乎囊括全球數學界的所有大獎,但他仍謙虛表示是因為興趣,秉持「不怕問蠢問題」、「勇敢挑戰權威」的精神潛心鑽研,在光環與榮耀的背後,其謙遜、踏實的研究精神,亦令人讚許。
◎工商類
◆臺灣電子工業與科技產業推手-胡定華
胡定華博士1963年畢業於臺大電機系,1966年畢業於交通大學電子研究所後,赴美深造,於密蘇里大學取得博士學位,返國任教於交通大學。
1974年,胡博士在當時經濟部孫運璿部長推動研發半導體產業的政策中,擔任工業技術研究院電子所第一任所長,與美國商議半導體技術移轉及人才培育計畫,為往後臺灣半導體產業打下第一座堅實的灘頭堡。1988年進入創投領域,成立建邦創投公司,並協助旺宏、合勤、智邦、全智等科技公司成立,創新專利技術。2006年,經濟部授予一等經濟獎章,表彰其對國家經濟的卓越貢獻。而胡博士也秉持對科學的熱愛,設立旺宏金矽獎及旺宏科學獎,鼓勵青年在科技領域持續精進,在他的引領下,新世代的菁英陸續啟航,再創臺灣產業轉型的新契機。
◆青年創業推手-駱錦明
臺灣大學經濟系畢業,美國州立阿拉巴馬大學商學院碩士。駱錦明1968年學成歸國後,進入中國信託商業銀行工作,從基層開始磨練。在他的領導下,催生了臺灣第一張信用卡,中信後來能成為臺灣最大的發卡銀行,亦居功厥偉。1999年創辦臺灣工業銀行,為臺灣第一家以投資為本業的銀行,同年開辦「臺灣工業銀行WeWin創業大賽」,有計畫、有系統地協助年輕世代實踐創業理想。此外對國內公共建設、企業創業與增資,也都大力給予財務支持。
駱董事長十分雅好藝術並致力推廣,臺灣工業銀行的總部大樓,經常舉辦音樂會、講座、展覽等活動,成為內湖地區重要的藝文中心。數十年來駱董事長積極協助青年創業、推動臺灣產業前進,可謂為臺灣金融產業發展史的活字典。
◎社會服務類
◆只作良醫不作名醫-陳錦煌
陳錦煌醫師,1977年畢業於臺大醫學系,而後擔任臺大醫院小兒科住院醫師。1981年返鄉開業,1987年因中南部流行「大家樂」賭博遊戲,抱著根治「大家樂症候群」患者,實踐「醫病也醫心」的理想,他走出診所和鄉親共同成立「新港文教基金會」並擔任董事長。
2000年臺灣首度政黨輪替後,陳醫師獲邀入閣擔任行政院政務委員,負責九二一災後重建、社區總體營造等工程。2003年SARS流行過後,受衛生署委託規畫「社區醫療實務課程」,至今已有超過1000位以上PGY醫師到新港接受過此課程之訓練。2005年成立「嘉義縣扶緣服務協會」照顧社區弱勢者,跨出診所,領導社區居民參與公共事務,數十年如一日,堪為現代「良醫」之典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