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成長率影響人民福利至鉅,臺灣在日本殖民政府引進制度與技術後,開始了長期經濟成長。吳聰敏教授究其原因並以土地改革為例指出,雖是殖民政府為增加稅收,卻也因此建立了臺灣現代化的土地產權制度並沿用迄今。

吳聰敏教授從歷史角度探討臺灣經驗,王道一教授則以實驗研究儒家文化的影響並獲得極有意思的論點。他發現儒家文化對於人們的偏好與行為的影響確實存在,量化結果看似兩岸一邊一國,細究其實影響深遠,即使中國經過文革。

從歷史來看,學生干政也是儒家一向默許的信念,只是受到19世紀歐洲學生運動特別是法國經驗影響,20世紀中國學運反映的是西方流行的價值,如五四運動主張科學、民主與自由。請隨李弘祺教授縱覽世界史上的學運,從中觀察東西方的差異與變化。

「如果歷史是一條金屬線」,學電機的吳誠文博士的比方顛覆你我的想像,人就像導線裡的電子流動,所匯聚的集體力量可以造成事件的遷移與系統的改變,從公司的經營到國家治理,如何避免短路或斷線?考驗決策者的智慧。

黃河明認為領導者最重要的決策是用人、策略和危機處理,只要做對這3項,功成大半。但如何學會做對的決策,才是學問。

蔡懷楨教授團隊所開創的螢光魚研究對心臟發育的分子機制與心臟病用藥篩選,以及從斑馬魚的肌肉研究發現調控基因表現有助於瞭解血管生成的分子機轉進而應用於癌症治療等,在基礎研究和臨床應用均貢獻卓著。而李芳仁教授從細胞內囊泡運輸分子研究高基氏體蛋白調控、信息傳遞等機制,對於神經退化疾病、其他自體免疫疾病及癌症的致病機轉亦有突破性發現。二位教授在分子生物學研究為臺大累積可貴的學術資產。

臺大圖書館因著典藏豐富的琉球史料而與沖繩學界有合作研究,洪淑芬藉此交流機會順道為讀者導覽沖繩的文化古蹟,同遊世界文化遺產。

臺大出版重量級的政經研究學者若林正丈的《戰後臺灣政治史》研究,他所提出的「中華民國臺灣化」概念對國內學界的臺灣史學者會否有新的激發,值得期待。

2008年金融風暴來襲,造成消費者財產莫大損失,2012年金保法因應誕生,一般消費者如何善用法律以自保?請蔡朝安律師為您解惑。

消化系統癌症占國人十大癌症死因半數,但早期症狀不明顯,不容易發現,請廖偉智醫師告訴您如何檢查以預防或早期發現以避免病變。

本期「校務報報」由教務處簡報臺大即將推行之基礎科學認證創舉,以及副校長陳良基分享如何做讓人按讚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