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是1954年吧!中學快畢業前,當時臺大的校長錢思亮來菲律賓演講,介紹了臺灣的概況,得知臺大是臺灣的最高學府,學習環境優良,教授學識精深,許多青年慕名而難於進入;至於海外的學生,只要品學兼優,可由僑委會保送,不必經過考試。

錢校長的一席講演,深深打動我的心。散會時,我緊跟在他身後,追上前去向他詢問有關臺大更詳細的情形,因在我心深處,已立下畢業後,將回臺灣進入臺大再求深造的決心。

雖然臺灣離菲島甚近,但在從不出遠門的父母心目中,要讓我這個從未離家的女兒到那邊去求學,他倆絕對放心不下!

在我想盡辦法,甚至躲在同學處,三兩天不回家,雙親總算勉強答應了。

好事多磨,當我一切準備就緒,廈門與金門突然開始炮戰。多慮的雙親,認為兩方可能開戰,這下子,我回臺的希望瀕臨泡湯。經不起我的堅持,父母最後還是提心吊膽地放我走。

因為得之不易,我對回臺升學的時光,更加珍惜!那短短的4年,卻在我一生的歲月留下許多璀璨而特殊的記憶,讓我享用不盡!假如此生沒有臺大這段日子,真是虛度。

踏入臺大,最先得我喜歡的是校園:兩旁隨風搖曳高樹,樹蔭下悠閒馳騁的學生單車,草坪上爭妍奪目的杜鵑花,校本部門前巍峨屹立的校鐘,文學院不遠處的小池塘。這幽雅清靜的美景,伴著我每日上課,也沉默地陪著我渡過4年光陰!

也不能忘記女生宿舍近旁的傅園(故校長傅斯年之墓),潔白整齊的墓邊石柱,光滑亮麗的大理石階,這是清晨溫書的好環境,也是午後年輕同學談情的幽境。

更不能忘記課餘重溫筆記的圖書館,尤其是考試期間,為了搶占一個位置,館門一開,大家爭得擠掉了手錶,擠丟了鞋子,至今偶而想起,猶覺好笑!

夜裡從圖書館出來,當然不會忘記校門口那一長列的小食店,蔥油餅、水煎包,便宜又可口,還有小籠包、水蒸餃,百吃不厭!路邊的燒餅油條、烤番薯,都飄來了誘惑的香味!

在思念中,時刻想著回去看看,前年的12月,在颼颼的寒風中,跟著孩子與孫子去臺北度假。千叮嚀,萬吩咐,要導遊一定帶我們至臺大走走。校園依舊,傅園也如故,只是當日懷著多少青春夢幻的女學生,已變成如今子孫圍繞的「老祖母」!

算起來,我們離開臺大已有半個多世紀,這些年來,本地的臺大校友,每年至少有兩次聚會,一是臺大校慶,一是春節,每次參加的人數,連家眷總有六、七十個人。這些校友,離校返菲後,有的從事教育,為傳揚中華文化、培育下一代而盡力,有的在商業界發展,而有所建樹!

前些年,菲華的臺大校友,部分人組團回臺,探訪臺大,他們曾受到臺大校方的歡迎招待。今年如果順利,可能再組團於11月返臺大參加校慶之慶典。但盼屆時能有一個熱鬧而愉快的歡聚。

 

潘嘉惠小檔案

1958年畢業中文系,常以筆名“白浪”發表小說,散文於菲律濱各華文報章。曾出版二本文集《在那遙遠的地方》,《抓不 住一片雲彩》,以及一部電子書《浮生鱗爪》。

 

圖說:

圖1:同學攝於校園,由右至左:黃偉能,張幼珍,陳錫敏,蘇容明,潘嘉惠。

圖2:在校本部前全體合照,前排左第四朱蘊白,第五潘嘉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