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今年9月1日止,「新頭殼」成立將滿4年。這4年來的經營和發展,至少證明了一件事,即小媒體在網路世界若能建立新聞專業的口碑,也可以發揮主導議題的影響力;尤其在結合了公民運動之後,獨立而專業的新聞網站,很有機會成為大眾信賴的新興媒體。
新頭殼的成立
「新頭殼」是由蘇正平、胡元輝、莊豐嘉等媒體人所共同創設,在兼顧現實的情況下,也邀來在自立晚報和公共電視都有優異業務表現的余懷英加入。事實上,不僅於此,我們的股東裡頭,都不是什麼大財團,而是律師、醫師和中小企業主這些中產階級知識菁英,因為認同新頭殼的理念,以小額募股的方式挹注這個網站的活水。
也就是說,一開始我們對新頭殼的設定,就是能自給自足的獨立媒體。由於透過新聞參與公共事件,因此將公司名稱定性為社會企業,也就是先驅媒體社會企業股份有限公司。
從傳統媒體的經驗跳入網路世界,在一開始並不被看好的情況下,新頭殼居然能夠 殺出一條路來,其實是幾經摸索,經歷挫折和調整之後,才有今天。而未來還有更大的變化等著我們。這篇文章主要是分享我們幾個失敗的例子,以及相對看得到成效的經驗,供大家參考。
新頭殼的特色
相較於其他獨立媒體,例如苦勞網、上下游市集新聞網等,新頭殼的新聞分類比較接近主流媒體的所謂綜合新聞,內容從國際、政治到生活、娛樂、藝文等都有。不過,我們一開始就設定環保、媒體和中國這3個分類,相對於主流媒體,稱得上是比較特別的設置。
所謂環保新聞,與其說是環境議題,倒不如說是社會正義和土地正義的問題。從大埔徵地事件、反國光石化事件、士林王家遭拆以至目前如火如荼的反核公投,新頭殼無役不與,雖非最早倡議者,卻也扮演推波助瀾的角色。可以說,新頭殼成立這3年多來,也是公民運動最蓬勃發展的3年。
而媒體新聞方面,從旺旺集團併購中時報系之後,新頭殼便緊追不捨,幾則重要獨家有「A咖C咖說觸怒中共高層,中時總編輯換人」、「福建置入中時,陸官員:發票來了錢就匯過去」以及「旺旺併中嘉案,藍委兩次施壓NCC」等,都適時凸顯了媒體壟斷以及中國介入臺灣媒體的嚴重性。除此之外,對於壹傳媒發明的動新聞事件,新頭殼也和公民團體合作,積極揭露其違反新聞真實原則的本質。可以說,新頭殼透過網路新聞,同時也扮演監督媒體的重要角色。
新頭殼是個小小的網路媒體,但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成為華人世界的重要網路新聞平台。對於中國的維權議題和政治新聞,自然也必須特別重視。事實上,華人新聞的概念,在今年5月馬來西亞的大選中已獲得相對印證。新頭殼在投票當天大量報導,流量衝高,顯示臺灣人對於東南亞鄰居,其實也感興趣。
除了上述3個新聞取向,對於主流媒體經常忽略的國際新聞,新頭殼也有兩名特約編譯,每天供應全球重要的國際時事報導,即使流量不高,但也構成我們的特色之一。
新頭殼的政治新聞所占份量相當重,明年七合一選舉,會是重點議題,因此對於地方新聞的布局,也在考量之中。希望能夠建構一地方新聞網絡,更貼近在地人的心聲。
公民參與的成與敗
新頭殼網站一開始的定位是專業與公民互動。亦即雖然提供專業新聞,但期待能夠做到Web3.0的境界。所謂Web3.0,不只有互動,甚至能讓網友參與網站的運作,做自己想要的內容。
基於上述想法,新頭殼一開始有幾個設計,包括公民記者、線上辯論和開放編輯室等。公民新聞到目前為止並不很成功,主因在於人才的培訓和累積需要時間,因為資源有限,尚只能任其自然生長。
至於線上辯論,原先希望正反雙方提供文章,讓網友投票。但要顧及時效性及正方平衡,並不容易,所以曾經停擺。後來微調改由編輯蒐集正反論述,每周推出一主題,目前反應相當熱烈,頗受好評。
比較令人扼腕的是開放編輯室,當初意在於將編輯部的採訪會議以網路直播的方式,讓網友參與,乃至提供線索,讓編輯部的新聞方針可容納更多的公民想法。然而這樣的嘗試並不成功。主因大致有三,一是時事議題繁雜,若意見不夠成熟,反而造成誤導;二是新鮮感消失,登錄有門檻,參與者少;三是記者為準備開放編輯室的內容,壓縮採訪時間,對於一個以提供即時新聞為目標的新聞網站,這是很大的損失。因此後來改為邀請來賓訪問,近來又改為星期話題,鎖定當周熱門議題直播。
NGO自製幸福報報
在上述三項運作之外,新頭殼很快創造另一個web3.0的模式,也就是「幸福報報」節目單元的出現。「幸福報報」是臺灣媒體有史以來,唯一願意無償提供NGO公民團體自製節目所需場地、設備和新聞操作的一個平台。這個節目單元進行到今年6月底,長達3年半。讓公民團體學習自製節目,同時也充實新頭殼本身內容。可說是互惠互利。
參與過「幸福報報」的公民團體,包括社區大學全國促進會、公民監督國會聯盟、主婦聯盟、荒野協會、南洋姐妹會、原住民部落、動物保護等超過40個以上團體。他們的節目透過新頭殼,發布到雅虎、MSN其他5個重要入口網站,強化節目的露出和被閱覽的機率。為製作品質考量,這項嘗試將在6月底暫告一段落。
經營的機會與挑戰
新頭殼不接受任何置入性行銷。然而畢竟是一個企業,還是要維持生計。因此成立之初即設有廣告業務部門。然而,網路大者恆大,廣告會集中在少數入口平台。幸運的是,去年起,從MSN開始到雅虎等入口網站,表明願意出錢購買新頭殼新聞。雖不多,但畢竟是一個穩定的財源。
新頭殼也曾構思向政府提案或舉辦活動,但囿於人力,以及公家標案多被公關集團把持等原因,成效不彰。而且我們也極力避免因此讓新聞處理受政府干預或影響。
相較於傳統媒體,網路媒體的門檻實在低,新頭殼主要的開支都集中在人事,省去諸多印刷、上架及發行費。不過要維持一個網站,仍然需要數千萬資金。中國時報在轉手給旺旺集團之前,每月平均虧損約一億元,若這一億元用來做網路媒體,綽綽有餘,保證能做出品質相當精良的新聞網站,讓有理想的新聞人一展長才,平衡主流媒體墮落亂象。
為此,新頭殼以共好會員的方式,以匯集眾人之力,讓更多公民為自己發聲。(本專欄策畫/新聞所林麗雲教授)
莊豐嘉小檔案
臺大政治學公共事務在職專班研究所第六屆。曾任第10屆臺灣新聞記者協會會長、中央社副總編輯兼國內中心主任、中央通訊社副總編輯、臺灣日報總編輯、新新聞周刊記者、自由時報黨政及國會記者,現任新頭殼新聞資訊平台/總製作。從事媒體工作超過20年,適逢媒體工業革命,從傳統產業走到網路世代,見證公民力量的崛起,和網路新聞的威力。希望能夠在這大時代中,共同催生公民大媒體的重要平台,讓公民力量更為茁壯,引領輿論,帶動社會進步。
圖說:
圖1:創立新頭殼的媒體人(由左自右):胡元輝、蘇正平、莊豐嘉。
圖2:社大全國促進會在新頭殼的節目,談反旺中併購案。
圖3:中國媒體來取經。
圖4:關注社會議題是新頭殼的使命,圖為報導士林王家被強拆事件。
圖5:(莊豐嘉個照小檔案用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