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D列印(3D Printing)為一種結合材料科學、光電、機械、電腦、等領域的製造技術,能夠依照電腦輔助設計(CAD)所建構的立體幾何圖形,自動製造出3維實體物件。一般說來,要改變原始材料的幾何外形製造出所需產品,可利用鑄造(casting)或成形(forming)等製程,將材料從一個區域移到另一個區域,也可以利用切削加工(machining)的方式,將不要的材料移除,留下我們所要的產品。有異於傳統的機械製造程序,3D列印技術採用材料疊加的方式製作物件,因此又稱為加料製造(Additive Manufacturing, AM)。這種技術能夠克服工具機加工無法完成的幾何形狀死角,做到自動化實體自由形狀製造(Solid Freeform Fabrication, SFF),又可快速地做出無形狀限制的原型,所以過去也被稱為快速原型(Rapid Prototyping, RP)技術。

20多年前此技術尚未成熟,因此只被用於產品開發階段的原型件(prototyping)製作,做為產品外觀的確認。經過多年發展,各種製程技術、材料與商用機,如雨後春筍般崢嶸。從過去主要在製作聚合物(polymer)材質的原型件,發展到製造金屬與複合材質的工業用品與工具(tool),也可以加工生醫材料,製造生物醫學(biomedical)所需的產品,如醫療輔助器具、組織工程(Tissue Engineering, TE)用支架(scaffold)等。

有鑑於3D列印具有的技術特質與發展潛力,且因技術源自美國,歐巴馬總統於2009年提出「再工業化」,編列10億美元預算,企圖用3D列印技術來重振美國製造業,促進經濟發展並降低失業人口。2012年美國國家科技委員會發布「先進製造業國家戰略計畫」(A National Strategic Plan for Advanced Manufacturing)中所提到的發展先進製造業,就把3D列印列為重點發展技術[1],《經濟學人》雜誌也將3D列印比喻為第三次工業革命,可以預期3D列印技術未來將對產業發展具有重大衝擊。

主要的製程技術與工作原理

最早的加料製造技術係美國3D Systems公司約在1988年提出的光固化成形(Stereo-lithography Apparatus, SLA)法,使用的材料為液態的光硬化樹脂。1990年美國Stratasys Inc. 開發了熔融沈積法(Fused Deposition Modeling, FDM),將絲狀的聚合物或蠟(wax)以細小的噴嘴噴出。1991年美國Helisys公司開發出以紙張為原材的薄片疊層法(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此法的開發大部分為美國國科會所資助下完成。為了提高材料的選擇性,美國University of Texas – Austin開發了選擇性雷射燒結(Selective Laser Sintering, SLS)技術,材料可為聚氯乙烯(polyvinylchloride)、聚碳酸酯(polycarbonate)、聚酯(polyester)、聚氨酯(polyurethane)、ABS、尼龍(nylon)、精密鑄造的蠟等粉末,成本比SLS法的液態樹脂低,DTM Corporation將其商品化並銷售機器。MIT在現代工具機的發展中扮演了非常關鍵的角色,於1952年在美國空軍資助的計畫中,開發出全世界第一部NC工具機,奠定現今工業上廣為使用的CNC工具機的基礎。MITAM技術的發展史上也有很重要的貢獻,開發了以噴墨印表機噴嘴將黏膠噴於粉末上的3DPThree-Dimensional Printing)技術,粉末可以為陶瓷、金屬等材料,依此技術衍生了知名的Z-Corporation公司。目前國際上尚有很多知名公司的RP 機器,粉末方面以德國EOS公司的EOS/P(高分子材料)及EOS/M (金屬材料)最具代表性。液態光硬化樹脂有以色列Cubital公司的Solid Ground CuringSGC),日本CMET公司的Solid Object Ultra-Violet Laser PrinterSOUP)等。薄片疊層如日本KIRA公司的Selective Additive and Hot PressSAHP)。以製程原理而言,無論3D列印的初始材料為何,在概念上均相同,易於理解,如圖1所示,先以電腦繪圖軟體建立出欲製作物件的幾何模型,將此立體模型沿著某一適當的方向切層,每層即為一個二維的輪廓,於實際製作模型時,電腦先取出最底端的一層幾何圖形,作為電腦定位控制用,於工作台面上鋪上一層材料,厚度與該對應層的厚度相同,將能量源加至幾何圖形指示的位置上,使材料固化,完成第一層的形狀後,將工作台下降一切層厚度的位移,再重複鋪與固化倒數第二層材料的動作,依此程序,由底端至頂端,逐層把材料填上而結合在一起,完成後即可取出所製作之原型件。理論上,當二維的切層很薄時,製作出之原型件與所建立的立體幾何圖形會一模一樣。

本校3D研究現況

本校機械系在1995添購了一部薄片疊層(LOM)的設備,個人主持的傳統與非傳統加工實驗室曾對LOM加工技術做了一序列的研究,後又自行開發雷射燒結設備與技術,近期則進行生醫骨骼支架的製造技術。另,學校在五年五百億的經費下,補助機械系成立「精密製造中心」,除添購一些極為精密的加工與量測設備外,亦購置了一部塑料粉末的RP設備,能提供模型製作的需求。

(一)薄片疊層(LOM)的研究 

薄片疊層法採用底面具有黏膠的紙張,採先黏結再切割(bond-then-cut)的積層加工製程,以熱壓的方式,使膠融化,並與前一張紙材黏合,接著用雷射掃瞄,切割出想要的二維輪廓,不要的部分(廢料區)則作十字切割出方格,完成所有的積層後,再將廢料以人工手動的方式進行撥除。此製程的廢料在加工過程中具有“自然支撐”工件的功能,但卻造成廢料撥除(de-cubing)的後處理程序相當繁瑣而費時費力,過程中易使原型件受損。且廢料若包覆在工件之中則無法或不易取出(如空心球、花瓶),因此製作中空結構原型件相當困難,使得LOM製程的幾何造形能力大受限制針對這些缺點,我們發展了黏膠失效[2]、適應性固定切層[3]、線上自動撥料[4-5]等製程,可大幅減少去除廢料之難度,製作出較佳精度的原型件。其中的線上自動撥料製程可去除80%以上廢料,自動化程度大為提高,為全球唯一可製作中空LOM原型件的技術,圖2(a)為碩士班及大學生以專題製作方式開發出之機器,曾獲得教育部「創新式機密產業機械系統開發與應用」專題競賽的特優獎,圖2(b)為其製作之中空原型件。此一創新技術吸引了日本KIRA公司到臺大機械系商議技術合作,並致贈一部SHAP的薄片積層設備,供本系研究教學使用。後續持續研發了壓熱分離、內含功能性嵌入件之快速原型製程,及多種材料的新式薄片積層的原型技術,突破以往RP技術僅能製作的單一材料限制。在薄片疊層的研究中,除發表多篇期刊論文外,亦獲得7件發明專利。

(二)陶瓷與複合材料製造技術

本研究運用溶膠凝膠(Sol-Gel)原理,發展出選擇性雷射凝膠(Selective Laser Gelling, SLG)技術。將陶瓷或金屬粉末與氧化矽溶膠以適當比例混合成漿料。利用自行開發的原型機進行CO2雷射光掃描,在適當的雷射功率密度條件下,製作成陶瓷與金屬陶瓷成品[6,7]SLG技術目前已獲得3件發明專利。圖3(a)為使用氧化矽與矽溶膠所製造的多孔性氧化矽陶瓷工件,圖3(b)為採用316L不銹鋼粉末與矽溶膠為材料所製造的金屬基複合材料。

(三)生醫骨骼支架製造技術

運用SLG技術,將生醫陶瓷材料,如氫氧基磷灰石(Hydroxyapatite, HA)以及黏結劑(如:氧化矽溶膠)依適當比例混合為原料,利用自行開發的原型機進行層狀堆疊製造,能夠製作出具有替代功能的生醫陶瓷骨骼支架。圖4為製作出仿脛骨外型的中空骨骼支架及多孔性連通孔結構,目前在進行類骨母細胞(MG63)的培養實驗,觀察細胞於陶瓷支架表面的行為,以驗證支架的生物相容性。

(四)高分子雷射燒結技術

機械系另有一台EOS設備(EOSINT - P100),EOS公司為Hermann Simon所著Hidden Champions of the 21st Century(台譯「隱形冠軍」,《天下雜誌》出版)書中提到雷射燒結技術的市場領先者。此設備採用SLS法,將高分子粉末建構成型,可建構最大原型件尺寸為200 × 250 × 330㎜,每層厚度為0.1㎜。機台具有相當高的尺寸精度,且可成型厚度極薄之原件,最薄厚度可控制到0.4 ㎜,非常適用於成型形狀精細之原件。我們已有能力製作出任何設計的原型/組合件,圖5為利用此機器所製作之一些原型件,此機台已對外開放,提供臺大、國內學術及業界原型件/產品開發的服務。

展望

3D列印技術採用層加工的工作原理,可以製作出造型複雜的產品,也可以直接做出活動配合件,免除繁瑣的組裝工作,其應用從早期的輔助設計的模型製作、少量製作驗證產品功能,演變至現今的零組件甚至具功能性產品的直接製造,已被廣泛的應用在機械業、模具業、玩具模型、文化創意、汽(機)車、航太、醫療輔具、醫學工程等諸多領域。只要有3D印表機,每一個人不一定需要有機械製造的背景,都可以進入製產業,把玩具、遙控汽車、自己想像的創意物品或研發的新產品列印出來。3D列印也能夠結合電子及電機零組件,製作出具有各種功能的產品,因此目前在歐美掀起一陣製造者運動(maker movement)。國內近期也有很多有關3D列印技術的報導,讓更多人瞭解這項技術及其潛力並運用之,以促成工業的進步並增進社會福祉。

除了一般應用外,3D列印技術可製作難以用傳統的機械製造方法製作的複雜產品/機構,以及不易組裝的功能性活動件,也非常適合於製作客製化的物品,尤其是在醫療輔具、醫學工程等因人而異的應用領域。展望未來,3D列印技術在這些方面的應用會愈來愈多,其前景無可限量。

雖然3D列印技術蓬勃發展,但宣導過度反而會誤導人們以為其無所不能,像魔法師的法杖一樣,法力無邊。事實上,3D列印技術到目前為止尚未找到對工業/社會的衝擊大且影響層面廣到無可取代的殺手(killer)級應用或產品,尚未形成具有規模的產業。這個技術僅是製造中的一環,不會也不可能完全取代其他的製造技術。再說, 3D列印技術本身仍存在一些問題,如:層狀製造的特性,使得加工成品的精度與表面粗糙度均受限制,兩者無法與切削加工相比;除了FDM外,也不易製造出同一層包含不同材料的產品;層加工過程中,無法對材料施以力量,進行類似冷壓或熱壓的程序,以致產品組織不夠緻密,強度較差,如以粉末燒結出的陶瓷假牙或牙冠,雖可客製化外型,但強度遠低於自然齒以及用傳統製造方式製作出的陶瓷塊;目前原型件的製作都在特殊的機器上完成,大部分的方法需經後處理程序,此使得線上嵌入機械、電子或電機零組件,自動化製作功能性產品有困難。此外,在複合材料及生醫材料的發展仍然有限,特別是生醫植入物的材料方面,仍在研發階段,缺乏完整的生物測試,其實際應用有待考驗。從經濟效益考量,製作金屬工業產品或生醫件原型機的價格昂貴,非一般廠商所能負擔,在機器未普及前,由政府補助研究機構添購設備,研發新式加工機與技術,服務廠商,或許是較為可行的方法。至於生醫製品的機器,在國家檢驗機構如美國FDA、國內的衛生署嚴格把關下,一部機器因只能專用一種材料,使得機器的成本相對提高,特別是製作金屬件,除非量大,並具全球壟斷性,否則廠商很難投以資金;在此狀況下,政府的眼光、規劃及協助,扮演更重要的角色。

致謝

感謝個人指導之博士班學生劉福興(現為龍華科技大學機械系副教授)及林致揚協助資料之收集與部分內容之撰寫。

參考資料:

[1]“President Obama to announce new efforts to support manufacturing innovation, encourage insourcing,” The white house office of the press secretary, March, 2012.

[2]Y.Y. Chiu and Y.S. Liao, “Laser path planning of burn-out zone for LOM process,” Rapid Prototyping Journal, Vol. 9, No. 4, 2003, pp.201-211.

[3]Y.S. Liao and Y.Y. Chiu, “Adaptive crosshatch approach for 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 Int. J. of Production Research, Vol. 39, No. 15, 2001, pp. 3479-3490.

[4]Y.S. Liao, L.C. Chiu and Y.Y. Chiu, “A new approach of waste removal process for 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 140, 2003, pp. 136-140.

[5]Y.Y. Chiu, Y.S. Liao and C.C. Hou, Automatic fabrication for bridged laminated object manufacturing (LOM) process, Journal of Materials Processing Technology, Vol. 140, 2003, pp.179-184.

[6]F.H. Liu and Y.S. Liao, “Fabrication of inner complex ceramic parts by selective laser gelling,”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Society Ceramic Society, Vol. 30, No. 16, 2010, pp.3283-3289.

[7]F.H. Liu, Y.K. Shen and Y.S. Liao, “Selective laser gelation of ceramic matrix composites,” Composites Part B: Engineering, Vol. 42, 2011, pp. 57-61.

 

廖運炫小檔案

1973年畢業於臺灣大學機械系,分別於1976年及1980年獲得美國威斯康辛大學機械系的碩士與博士學位。現任臺大機械系終身特聘教授兼工學院製造自動化研究中心主任,機械系實習工場與機密製造中心負責人,也主持傳統與非傳統加工實驗室。研究領域為切削加工、放電加工、精密加工、工具動態分析與控制等。目前亦為臺灣磨粒加工學會的理事長,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abrasive technology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precision and manufacturingJournal of manufacturing review等國際期刊的編輯委員。


圖説:

13D列印技術的原理。

2(a)自行研發與組裝之線上自動撥料原型機,(b)中空之原型件。

3:用SLG技術製作的成品:(a)多孔性氧化矽陶瓷工件。(b)316L金屬基複合材料工件。

4:用SLG技術所製作的生醫骨骼支架:(a)仿脛骨外型骨骼支架,(b)多孔性連通孔結構。

5:以EOS – P100製作出之塑料原型件。


3D列印,化想像為可能

美國於2012 年將3D列為重點發展的先進製造業,《經濟學人》預言這會是第三波產業革命,舉凡食衣住行休閒所需都可能列印,影響未來生活至鉅。(繪圖/許明泉)

人造牛肉你敢吃嗎?

客製化自己的服裝!

買房遙不可及?印一間吧!

印一台超跑當007

想問夢想可以印嗎?

不必當機器人,重印你的腿。

想變臉嗎?

聖誕老公公推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