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缺乏天然資源,最重要的資產是人才,能為臺灣的永續發展及世界有所貢獻的就是培育優秀人才,為臺灣全人類服務。臺灣大學擁有許多社會資源,也有最優秀學生和老師,若只重視知識的傳授,無法教育他們成為優秀的人才,臺大就沒有盡到應有的社會責任。越聰明的學生,若沒教好,不但對社會可能沒有貢獻,反而可能造成社會更大的負擔,所以要讓學生知道,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願意投入從事有益人類福址的事。越多人有這樣的思維,就更能幫助社會正向發展,這是臺大無可旁貸的社會責任。

強化學生核心能力

面對全球化的競爭,我們學生的國際競爭力卻是不夠的。首要強化的就是他們的核心能力,學生要更積極、主動的培養語文、溝通、領導、自信、創造、應變和團隊合作等能力,才能和世界的大學生競爭。我們的學生很會考試,選擇題考得好,但申論題則較為生疏,並會顯現出無自信及缺乏解決問題能力的情形。二是要培養利他精神,建立其社會責任感,否則即使創業、成就大企業,卻用掠奪式經濟方式,非但無益於社會之和諧及永續發展,反而可能造成社會更嚴重的危害。

以醫學院的教育為例,醫事人員在養成過程中經常與病人接觸,他們必須學習如何幫助病人,所以讓學生有社會責任感就很重要。我想將這個想法擴大到臺大各個領域,讓每位學生都有此思維,再加上核心能力夠強、有熱情、有自信,才能幫助臺灣繼續前進。

在公布當選訊息當晚的記者會上,記者問我,臺大現已進百大,是不是有信心進五十大。臺大擁有最好的學生、老師,資源最豐富,各領域完整,要進五十大應該不是難事,但是排名只是參考,並不是唯一目標。臺大最重要的使命是為臺灣、為全世界培育優秀的人才,對人類的永續發展貢獻己力。

讓學生有夢與熱忱

當然,臺大學生對臺大也有很高的期待。在博雅深夜食堂和學生對話中,我被問到的第一個問題是:假設我是學生,最希望做的三件事是什麼?我回答,第一,好不容易可以到臺大,希望可以學到我要學的知識與技能;第二,希望在臺大這幾年過得很快樂、交到很多朋友;第三,希望畢業後永遠都以成為臺大人為傲。

因此我要做的就是,讓學生進來時像臺大的學生,畢業後像臺大的學生,有自信心、核心能力強、關懷社會,表現符合社會對臺大的期待。

至於學生最關心的事有兩件,一是校園環境,如廁所、餐廳等日常生活空間及行政支援仍不友善;二是擔心畢業後的出路,尤其是教職缺已飽和。我說,其實臺大人選擇在學術研究領域發展的可能只占34成,絕大部分可能投身產業界,臺大學生只要有核心能力、有解決問題的能力,絕不會受外在環境及低薪資的影響。因此,提升核心能力將是臺大推動課程教學精進的重點。希望學生面對各種挑戰時有勇氣說『我不會,但我可以。』,有信心,才敢面對挑戰;有夢想、有熱忱,才能創造未來,即使目標看似遙不可及,但有明確的努力方向。這涉及社會價值觀的轉變,我們將會以隱藏式課程,建立激勵的機制,採取鼓勵的方式潛移默化,來達到這個目標。

當年因故沒出國留學,但仍然可以追求我的夢想:我從事肺癌研究多年,當時的想法是先讓癌症變成類似慢性病造福病患,結果證明這是辦得到的;4年前病人5年存活期才15%~16%,現在已提高至32%。所以說,每個人際遇不同,但不論選擇哪條路,只要有夢想、有信心,好好努力,都可以做好。凡事都有正反兩面,只要正面思考就有往前走的力量。

雖然沒有到國外留學,但出國短期研究沒停過,加上網路無遠弗屆,隨時可以跟全世界任何專家互動或合作,掌握學術專業最新脈動。國際觀的有無不是在國外待多久,而是思考模式(mindset)的改變,宏觀去看世界。

臺大應成為研究大東亞文化的教研平台

臺灣的教育已經可以和世界一流大學並駕齊驅,如要取得領先地位或影響力就要將眼光放在大東亞。大東亞經濟成長、人口眾多,因此經濟、文化、醫療的市場將越來越大,不可忽視。臺灣要成為這個經濟圈的入門平台,特別是華人社會,讓全世界想要瞭解華人社會的儒家思想、政治經濟、歷史傳承、心理思考及行為模式者,都要到臺大學習,我們就是要做這種頂尖的華人文化教研重鎮。

國際化不是開設英語課程,試問:我們如何在西方文學、化學、物理這些學門,與英美的大學一較長短?與其這樣永遠吸引不到好的外籍學生,不如讓臺大成為學習儒家思想、倫理價值、決策模式和華語文化的研究中心。讓他們將頂尖人才送來臺大學習,這才是有發展潛力的國際化。

此外,也能透過與跨國研究中心的合作,吸引最優秀的學生來。臺大的優勢利基(niche)在哪裡?除了東亞文化及地域優勢外,臺大各領域齊備,適合跨領域發展,我們應以具社會影響力(social impact)的前瞻性研究為目標,強化我們華人文化特色的開放式網路教學(OpenCourseWare)功能,尤其針對華人文化課程,讓影響力擴及海內外,如此必能在世界立足。其次為尊重各領域多元價值,不用同一把尺來衡量,如歷史、文化、哲學、經濟、政治、文學的專書及專章很重要,期待我們的老師成為該學門經典理論的代表,塑造其在各領域價值。

也因此,研究不能只求刊登在高被引用的期刊為滿足。以醫學為例,我們所培養的醫事人才,主要在服務我們的族群,而深植在他們心中的是儒家文化的思考模式,和白人不同。過去大學的課程沒有納入此一思考,所訓練出來的學生自然不符合社會需求,因此我們推動「在地化」,醫學專業知識技能與世界同步,而和病人溝通的專業素養則要「在地化」;考量在地的需要,解決我們族群及社會的問題為優先,樹立典範,進而產生效應,影響全世界。

總之,希望能讓學生有更好的學習環境、強化學生的核心能力,讓他們更具國際競爭力,更能有社會關懷,以利他為夢想來實踐社會責任。歡迎校友們隨時提供建議,讓學校瞭解校友的期待,適時調整我們的方向,讓臺大未來能更好。

 

圖説:

圖1:攝影/彭玉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