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海洋詩社創社於民國46年(1957年)5月,創社後即於當月出版詩刊。依據國家圖書館編印之詩刊目錄,《海洋詩刊》的出現,是民國38年國民政府遷臺後在臺灣最早出現的大學詩刊。名義上是校園刊物,事實上卻開放校外詩人投稿,許多詩人的詩論或詩作都曾在這本詩刊發表過,譬如紀弦將「現代詩」為何正名為「新詩」的文章;余光中的「從經驗到文字」,闡述詩是一門綜合的藝術。還有周夢蝶、羅門、趙天儀、瘂弦、葉維廉、張健、陳慧樺、夏菁與吳宏一等詩人,也都在這本詩刊發表過作品,使詩刊潤色增輝不少。

在新詩的發展過程,這本小而美的詩刊,卻堪為那個時代詩人暢談新詩的一個重要園地。詩刊的許多論述,都是非常珍貴的文學史料,在詩壇浪花相逐中,不斷放射出奪目的光釆。此外,當時詩社還傳承一個風氣,臺大詩人於畢業時必須將自己發表過的作品彙集出版成詩集,以資慶賀,這些詩集,映現了校園每一位詩人作品獨特的藝術個性。

民國60年初國家面臨退出聯合國,釣魚台事件尖銳化,社會瀰漫著不安的氣氛。臺大許多社團秉持著知識份子的責任,呼籲青年學生為個人爭人格,為國家爭國格,為民族爭尊嚴,堅強團結起來,做為政府的後盾。我當時擔任詩社社長,發表過幾首鬥志昂揚、大氣磅礡的「戰鬥詩」,心想新詩朗誦就是抒洩個人情緒的一種表現,也是表達團體的向心力,不如藉由新詩的朗誦,把慷慨激昂的愛國情操,在情感、節奏、肢體和舞台的聲光效果中激發出來,同時透過新詩的朗誦,讓更多人瞭解詩、詮釋詩、創作詩,進而呈現新詩百花競發的多元風貌。

民國60年元月間,中華民國新詩學會常務理事王祿松先生,師範大學噴泉詩社社長劉墉與我相約在臺大學生活動中心,商討籌組第一屆大專院校新詩朗誦比賽事宜。對新詩朗誦比賽的內容有共識後,遂由中華民國新詩學會發函邀請各大專院校組隊共襄盛舉。

這是國內第一次有規模的新詩朗誦大會,亦是臺大校園首次組隊參與。工作展開後,在校園張貼海報召兵買馬,短短幾天,便湧入40幾位來自於各學院的學生報名參加。

朗誦詩定稿後,每週二次於學生活動中心演練。朗誦詩的結構分為男女單誦、男女合誦及全體合誦。朗誦時依據詩作的段落及意象,以鮮明的節奏勾勒出詩中的繪畫性及音樂性。其中有一段「抱日月,奔晴空;駕彩雲,吐長虹」,既抒發澎湃的情感,更縈迴著對國家未來憧憬的最好寫照。

第一屆大專院校新詩朗誦比賽於民國60329日青年節假國立臺灣藝術館舉行,除臺大「海洋詩社」校隊外,還包括東吳大學「大學詩社」、師範大學「噴泉詩社」、文化大學「華崗詩社」、政治大學「長廊詩社」等10隊,臺大校隊最後奪得杜甫金像獎。

新詩朗誦在臺大校園一連串的試探與摸索後,終於萌芽,且不斷發展出不同時代背景的朗誦風格,這些拓荒性的貢獻,要感謝哲學系主任趙天儀教授的指導與付出,還有一群為新詩吶喊,在醉月湖畔踩著月光而醉的夥伴們,在新詩的創作及朗誦的路上,燦發更多的光彩,點點滴滴,讓人回味無窮。(更多精采內容請上臺大校史館瀏覽http://www.lib.ntu.edu.tw/gallery/home.htm

 

郭俊開小檔案

1973年畢業於臺大農藝系,高等考試農藝科及格,1998年獲全國優秀農業人員獎,並獲總統接見表揚,現任行政院農業委員會農糧署簡任技正。

 

圖說:

圖1:臺大海洋詩社的《海洋詩刊》,是二次戰後在臺灣最早出現的大學詩刊。

圖2:民國61年春,臺大海洋詩社應中華民國新詩學會之邀,參加全國大專院校文武青年春節聯誼朗誦會,約有20幾支隊伍參加。大家有志一同,對我國被迫退出聯合國,心中滿滿的悲憤,藉新詩朗誦激盪出來。這是國內第一次軍校生與一般大學生以詩相會的場合。

圖3:民國60329青年節第一屆大專院校新詩朗誦比賽,賽前在臺大活動中心展開集訓。

圖4:新詩朗誦比賽會場:在臺北植物園裡的國立臺灣藝術館。

圖5:臺大隊抱著「杜甫金像獎」凱旋而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