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在臺灣的人,大概不會相信臺灣哪天會出現飢荒,甚至飢餓致死。但目前全世界卻有將近10億的人口處於飢餓的狀態。由於2008年的糧食危機,加上極端氣候,如莫拉克颱風所帶來的八八水災,也讓全世界,甚至連寶島臺灣也要思考糧食安全的問題。

吃飯皇帝大、民以食為天,從古至今,上位者無不盡全力防止飢餓問題的出現,就是為了填飽人民的肚子。

隨著科技、工業化,甚至農藥、肥料的出現,農業的產量不是增加了許多,為何還會出現飢荒?

成立於1945年的聯合國糧農組織(Food and Agriculture Organization FAO),於1979年宣布每年的1016日,也就是FAO的生日訂為「世界糧食日」(World Food Day),希望藉由「世界糧食日」提醒世人重視糧食的相關議題。自從1981年起,每年的「世界糧食日」都有個主題,19811982連二年都以「糧食第一」為主題,2007年的「食物權」,2008年「世界糧食安全:氣候變化和生物能源的挑戰」,甚至2009年的「因應危機時刻,實現糧食安全」,2011年還以「糧食價格,從危機走向穩定」(food pricesfrom crisis to stability)為該年主題。

綜觀世界糧食日的每年主題(http://zh.wikipedia.org/wiki/%E4%B8%96%E7%95%8C%E7%B3%A7%E9%A3%9F%E6%97%A5),即可發現糧食生產、分配的困難。為了讓臺灣人和臺灣社會瞭解、感受世界糧食的危機和現況,臺灣世界展望會自1990年舉辦「飢餓三十」的活動,讓參加者體會聖經的「禁食禱告」,實現人飢己飢、人溺己溺的精神,援助需要的國家和人民。而世界最早的飢餓三十行動是1971年的加拿大青少年發起禁食36小時為飢民募款(http://zh.wikipedia.org/wiki/%E9%A3%A2%E9%A4%93%E4%B8%89%E5%8D%81%E4%BA%BA%E9%81%93%E6%95%91%E6%8F%B4%E8%A1%8C%E5%8B%95)。當然,在現實的世界絕不會因為一些人的犧牲忍受「飢餓三十」或是每年的「世界糧食日」的提醒,就能解決當前的糧食危機和飢餓問題。

許我們要問個非常嚴肅但似乎沒有人可以解決的問題:為什麼世界會飢餓?

農業生產設備不僅機械化;農藥、育種,甚至連基改作物也都上場了,為何還無法填飽70億人口的肚子?2008年的糧食危機,導致糧價攀升,而使得原本就相當窮困的人民更買不起所需的糧食,而引發暴動。但這些問題並不是糧食生產不足或短缺,而是分配不均。如果說糧食生產足夠,那為何會發生飢荒,甚至會有將近10億的人口處在飢餓的狀態?《一座小行星的新飲食方式》的作者,早在1980年的作品“Food First” 《糧食第一》(該書於1987年由遠流在臺灣翻譯出版發行),即指出開發中國家的土地為全球性超級市場種植作物,就無法再為當地人民生產糧食;基本糧食生產太少就會導致價格上漲,甚至成了窮人食用不起的奢侈品。這樣經典的論述和主張,似乎主宰了世界糧食日的每年主題,但飢餓、飢荒還是年年發生。

在《糧食第一》書中還提到美國「牛排宗教」的輸出經驗,也就是美國不遺餘力的在美國以外的世界市場大力的灌輸美國養牛的知識,飼養美國所需要的牛肉。而「牛排宗教」的經驗,又經由「麥當勞化」讓世界各地學會吃美國式的牛肉,進而因為生產的增加而需要消費更多的牛肉。包括運用政治外交勢力,要求各國進口美國式的畜產品,如進口食用瘦肉精的畜產品。

導致飢餓的原因,當然不能單一歸咎於美國或歐洲的市場消費大國;有時天災:如乾旱、颱風;人為:濫砍山林造成沙漠化;大量使用農藥:物種的消失;農地和農夫的減少等都是原因。以社會動員的角度,飢餓三十已是世界性的活動,依據臺灣世展會的官網,每年有150萬的民眾在美國、香港、臺灣、韓國等地熱情的參與飢餓三十活動,希望飢餓不再。

但諷刺的是,飢餓還在。

就連1971年,加拿大朋友發起飢餓三十六,募款救助的依索比亞,至今仍是狀況連連。對於這些國家的處境,當地政治因素的複雜度,也是造成飢餓的重要原因。

然而就算無法改變該國的政治結構,但以全球消費市場的消費者立場,我們能為飢餓的民眾做什麼?當然捐款關心是其中之一,但如能更清晰的瞭解飢餓,應該會使熱情發揮更大的功能。

以依索比亞為例,人口8千多萬,咖啡農120萬,700多萬人的收入和咖啡有關;但當地咖啡的產地價格1公斤卻不到1美元。

依索比亞人種植咖啡外銷到世界各地的咖啡市場,但收入卻相當少;種了要外銷的咖啡,依索比亞人就沒土地或少種自己可以吃的玉米等食物。這樣的現象又再一次證實“Food First”(糧食第一)的經典論述:開發中國家的土地為全球性超級市場種植作物,就無法再為當地人民生產糧食;基本糧食生產太少就會導致價格上漲,甚至成了窮人食用不起的奢侈品。

當基本糧食買不起或短缺時,就必須仰賴其他國家的援助;此時糧食援助又成了國與國之間的政治關係,甚至政治交換。

臺灣雖沒有依索比亞的糧食短缺問題,但我們仍要吃別人要我們吃的東西,如我們自己並不喜歡的瘦肉精畜產品;情境雖然不一樣,但結局好像差不多,也就是糧食依賴過高或糧食自主程度過低。

2007年,世界糧食日的主題是「食物權」,也就是人民有權決定和維護所需的糧食。依此定義,依索比亞和臺灣的食物自主權,都還要努力。

飢餓,就是糧食不足,吃不飽;相對於飢餓的食物浪費(food waste),近幾年來也引起關注和討論。2011年的世界糧食日,臺灣的家扶基金會表示依環保署統計的廚餘量推算,2010年臺灣人浪費的食物總量多達275萬噸,平均每人每年浪費121公斤食物,比歐美國家的平均值多一成,更是非洲國家的20倍。若以每人每年約需547公斤糧食計算,臺灣一年浪費的食物足夠讓全臺26萬低收入戶人口吃上20年。

香港記者針對廚餘的調查報導,寫成剩食一書,該書指出香港的垃圾有三分之一是廚餘,且依據英國 Sustainable Restaurant Association(SRA) 的研究發現,廚餘大約有30%是顧客留下、65%是食材準備時產生、5%則是因為腐壞。

相對於廚餘的問題,海洋的過渡捕撈,專家警告四、五十年後,人類將面臨無魚可吃的窘況。

談到糧食的來源,就一定要說說種植作物的農夫,當然未來也可能出現不需要農夫的植物工廠,或是現在大量機械化的工業化農業。

非洲的糧荒和飢餓,更是迫切的顯現農業、農民、農村現況的嚴重性。也就是縱然有綠色革命的技術革新,但因政治的複雜,環境資源的惡化,仍使得農民的生存幾乎變成全球性、階級性的問題。

從產地到餐桌,從餐桌到嘴巴,食物是如何被人類種植、料理、對待,相信是公民社會的必修課程,加上糧食的生物生產過程,我們是否瞭解?曾經有個笑話,老師問學生:雞有幾隻腿,學生回答6隻;因為媽媽從冰箱拿出來時,每次都是6隻腿。這就是「食育」的問題,我們認識字,不是文盲;但我們卻不認識食物,是否意味著我們對於食物僅停留在吃飽沒、或是價格的高低,對於食物可能引發的貧窮、社會的不公平、自然生態的浩劫,我們不是全然無知,就是不願面對。

 

吳東傑小檔案

臺大農推系畢業;現為綠色陣線協會執行長,譯有《失竊的未來》(Our Stolen Future),著有《臺灣的有機農業》。

 

圖説:

圖1:目前全球將近10億人口處於飢餓狀態。

圖2:飢餓問題的複雜化,很難使得飢餓不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