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
書名:《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
作者:蔡振家
出版者 : 臺大出版中心
ISBN︰978-986-02-7156-0
執行編輯 : 徐衍珮
文學與藝術作品的欣賞有許多面向,多樣的題材與表現方式,足以讓閱聽者涵泳其間,樂此不疲。臺大出版中心最新出版的《另類閱聽──表演藝術中的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一書中所謂的「另類閱聽」,倒不一定是因為這些藝文作品本身有多麼另類,而是因為採取了不太尋常的閱聽方式:病理觀點。
人人都會生病,這是無法避免的。只是,當作者蔡振家提到《牡丹亭》的主角杜麗娘可能患有躁鬱症、作曲家沃爾夫的藝術歌曲可能跟他的神經梅毒有關,這種說法不免引起一些藝文人士的反感。另一方面,當蔡振家在課堂上提到搖滾歌手柯提斯患有癲癇時,學生粉絲們倒是頻頻點頭,興致盎然。
藝文作品的功能,有時是提供一個虛擬的空間,讓閱聽者遠離平凡單調的日常生活。藝術天地的「非常態」,即可能以病態的方式呈現。除了觀察生活周遭的病人、自己藉酒撒瘋或是裝病,有些藝術家也可能真的生病了,而生病狀態所帶來的異常體驗,經由一番巧思稍加處理之後,也可以成為創作的靈感。
作者一向醉心於傳統藝術文化,看到金庸在武俠小說《天龍八部》中所描寫的蘇星河與函谷八友,總讓他心嚮往之。自從拜讀了神經科醫師薩克斯的名著《錯把太太當帽子的人》之後,讓他對於東、西方傳統藝術中的疾病,燃起了強烈的好奇心,於是便開始「另類閱聽」的探索。本書中他提到,在西方古典音樂的領域中,具有精神疾病的作曲家不算少數,如:舒曼、馬勒、拉赫曼尼諾夫……等人,相信許多人都耳熟能詳;但是,文學家暨書畫家徐渭(1521–1593)、民間歌手陳達(1906–1981)等人的疾病,相關研究便十分有限。
蔡振家的論述跨多方領域,涉獵的藝文作品多元,分從音樂、小說、戲曲等面向切入。例如在音樂方面,他指出,從神經科學的觀點來看,白遼士《幻想交響曲》所描寫的鴉片之旅相當細膩,全曲5個樂章層次分明,呈現出譫妄的各種狀態。由鴉片所導致的譫妄,除了會讓白遼士產生多變的妄想與幻覺之外,還會造成定向感缺乏、情緒激動或呆滯、認知改變等。例如《幻想交響曲》的第一樂章「夢幻、熱情」為奏鳴曲式,剛剛從理性進入幻境;第二樂章「舞會」沉浸於美夢之中,愛人身影忽隱忽顯;第三樂章是抒情的「原野景色」,末尾漸趨縹緲,遠方傳來隆隆雷聲,蒼茫大地,一片孤寂,作曲者彷彿失去了時空定向感。到了第四樂章「前進斷頭臺」、第五樂章「安息夜之夢」,全部都在描述負面情境:行刑臺上身首異處,墮入地獄群魔亂舞。
在第五樂章中,白遼士的愛人居然與妖魔一同狂舞,原本的美好氣質已經蕩然無存;代表愛人的固定樂念被加上許多顫音,變得鄙俗不堪,令人感到既熟悉又陌生。他認為,這個變奏反映出白遼士對於愛人的認知產生異樣變化,可能跟卡波格拉斯症有關。
又如戲曲方面,他認為,藝文作品再現疾病時,往往不受疾病基模所限,而必須考量到作品的結構與藝術品類的特性。以《牡丹亭》中的杜麗娘而言,她在〈寫真〉這段戲中「意懶心喬」、「淚花兒打迸著夢魂飄」,流露出她處於鬱期的精神狀態;但接下來,杜麗娘描畫自己的絕世麗容,這個行為便與「覺得自己一無是處」的鬱期症狀背道而馳。溯其源流,為《牡丹亭》提供基本故事架構的〈杜麗娘慕色還魂話本〉,就已經有〈寫真〉這個情節,它在表演與敘事上都十分重要,不可或缺。杜麗娘的故事雖然可能衍生自真實的躁鬱症病史,但病史仍需經過巧妙的改編,方能成為不朽作品。
乍讀本書,看似駁雜,歸納其所探討的議題包含四個範疇:(一)藝術家的疾病: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對於創作與表演究竟可以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二)病態的美學:在舞臺上呈現大腦疾病與音聲異常,只是忠實地把症狀演出來嗎?表演藝術如何再現疾病?(三)生理學與病理學:為了分析表演藝術作品中的種種病態,本書納入生理學與病理學的自然科學視角。(四)閱聽行為與社會歷史視角:站在社會、歷史的視角來俯瞰表演藝術與醫學,各學科之間/之中的歧見為之浮現,彼此對話。
作者介紹:
蔡振家,1971年生於臺灣雲林,畢業於國立臺灣大學物理學系、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碩士班、德國洪葆大學音樂學系博士班。自2006年9月迄今,擔任臺大文學院音樂學研究所專任助理教授。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總圖書館B1)
劃撥帳戶:17653341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傳真:(02)2363-6905
電話:(02)2365-9286或(02)3366-3993轉18,19
http:///www.press.ntu.edu.tw
網路購書:博客來&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