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全球65歲以上人口占7.6%,臺灣則為10.7%,人口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據林萬億教授表示,主要原因有三:戰後嬰兒潮人口即將老化,超低生育率,以及預期壽命延長。為因應高齡社會來臨,林萬億教授等人集合臺大社工、醫學、護理、公衛、心理學、金融保險、休閒管理、建築、交通管理等學者,以2025年為場景,就健康照顧、社會照顧、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就業與人力資源、住宅、交通運輸與溝通等生活問題進行全盤性規劃研究。

2010年臺灣的總生育率首度低於1.0。此一警訊也吸引國際人口學者的關注。國際人口科學研究聯盟主席Peter McDonald教授,2011年在臺灣舉行的人口學會年會針對此指出,臺灣遲至近年才開始提供部分的家庭支持性政策,因此生育率降至極低水準。他建議政府必須提供有育兒需求家庭適度的政策性支持,並結合各類社會組織共同建構友善的工作環境,否則可能因超低生育率危害產業升級、勞動力缺乏、乃至抑制經濟發展。關於臺灣生育率的問題,專長於社會人口學研究的陳玉華教授以專文剖析。

經濟系林明仁教授則「以經濟學理論為本,並以統計方法檢驗因果關係」,將臺灣的故事,說給世界聽。以300萬新生兒資料得出亞洲國家的失蹤女性問題癥結出於歧視的觀點。整理臺灣1918年大流感資料,印證醫學上所謂「胚胎起源假說(Fetal Origin Hypothesis)」。除健康與人口議題外,也研究民主、警力與失業率如何影響犯罪率(犯罪經濟學)以及從廠商內部人事薪資資料來討論勞動過程的內部勞動市場等。其對本土內涵的創新研究,將臺灣搬上國際學術舞台,本土與國際相互效力,相得益彰。

林萬億教授等人為臺灣高齡社會未雨綢繆,陳玉華教授等人為搶救臺灣生育率建言,林明仁教授則讓臺灣在人口研究開創新風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