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5月,我帶著高三的女兒到Stanford University參加Admit weekend,看到了一個處處灑滿金色陽光的美麗單車校園。在這樣氣候友善又占地廣大的校園裡,腳踏車的確是再方便不過的代步工具。女兒興奮的告訴我,由學生、校友和教職員所選出「Stanford 101件一定要做的事情」當中,第44項是一定要騎腳踏車通過Alpine Road;第48項則是經歷至少一次的單車事故。
這第48條還真讓我會心一笑。1982年我剛成為臺大新鮮人時,從同學手中接收了一台老爺腳踏車放在校園內使用;剛晉升「有車階級」的短短一週內,我在校園裡就發生了三起追撞路人事件。雖然所幸沒有造成任何一位受傷,但至今我還清清楚楚的記得,在總圖前面,那位被我從後面狠狠撞上去的同學(學姊?)回頭看著我時,一臉莫名其妙、不敢置信的無辜表情!
接下來我的騎車技術精進,必須要特別感謝幾位大一時的同學,願意置個人死生於度外搭我便車、讓我練習掌控技巧,對校園師生的行路安全貢獻良多。像是最懶得走路的蔡敏敏和超級大好人范瑞玲,以及個子小體重最輕的小君…雖然小君是因為我常買小福的冰棒請她吃,她才勉強答應讓我載她。4年下來,我不但穿短窄裙、長窄裙騎車都沒問題,下雨天也可以一手打傘還載人載貨。
因此,母校臺大才是我記憶中最迷人的「單車校園」。雖然二十幾年前在系上騎車的人並沒有超過四分之一,但因為當年開車人口不多,所以臺大校園內,除了人、植物和建築外,是非常「單車」的。老師教授開車的已經夠少了,更別說是學生。我想整個學校開車上學的學生總數應該在個位數以下,因此某系有一位每天開BMW進校園的學生,就成了眾所矚目的對象,連我個人因為慣性遲到而常搭計程車進入校園趕課,也屬罕見現象。現在校園內汽車多了,還畫滿了停車格。我記得一直到幾年前,稀少的停車格只有教職員有停車證的人才可以使用,如今則有了新規定,任何人只要付費就可以停車。
最近幾次回到臺大,發現增加了非常多的新建築,學生們能使用到的校園面積也擴大了。或許因為活動範圍更廣,使用腳踏車的人似乎更多,而且看起來新車比例頗高。當年學生們騎的幾乎都是二手車;我的車由於天天隨意放在校園內日曬雨淋,更是鏽得破破爛爛,一副隨時可能解體的樣子。大一時我為了避免繼續四處撞人而去安裝一個聲音超大的新車鈴,成了我的單車上唯一會反光的東西。大四時車鍊蓋板鏽到脫落,實在拖不到畢業,只好到小福前面的車店花200元裝了一個閃閃發亮的全新金屬蓋板,但卻因為新舊反差太誇張成為同學們的笑柄。畢業後我把單車留在女一宿舍的停車棚沒有牽走,不知道它有沒有機會和緣份,陪伴另一位臺大人四年?
當時的舟山路一帶都是稻田,振興草坪後方也還沒有現在的新總圖大樓,所以從椰林大道盡頭可以眺望遠山。一般學生活動範圍可及的最深處,除了學生活動中心,就是在我入學同年開張的視聽教育館,印象中距離之「遙遠」,加上附近房舍稀零樹木少,感覺上很像位於邊疆的新開墾地區。因為這一棟新穎的建築,全體大一新生才開始享有「設備先進」的英聽課程。
雖然外文系大二以後上課多在文學院教室,但我對學生活動中心和視聽館的印象更為深刻,可能是因為我大學四年中,上課之外幾乎都在演戲和排戲。對外文系師生來說,演出舞台劇就像是實踐或呈現課堂所學,因此外文系有很強的戲劇傳統,除了外一、外二、外三之夜和畢業公演,每年還有一次的戲劇比賽,由大一到大三各派一隊參加。那時的表演場地只有學生活動中心的禮堂和視聽館的劇場,嶄新的視聽館小劇場設備優但舞台和觀眾席都較小,所以比較大型的演出還是會選在活動中心。
禮堂以外,以前活動中心最重要的功用,好像就只是做為各個社團的據點。最近幾年活動中心內部似乎經過不少次的整修,增添了幾家餐廳和飲食專櫃,也闢出讓師生可以休憩用餐的地方,看起來沒什麼改變的,似乎就只有建築外貌和禮堂。外一之夜我擔任一個小品劇《警察與聖歌》的導演,就在這個舞台演出。一年級的戲劇比賽我也在這個舞台上扮演茱麗葉…的媽媽(哈哈),當時演爸爸的是郭強生,從此我們倆就結下搭檔緣,在戲裡不是演夫妻就是演情侶。郭強生現在是名作家,同時也是東華大學創作與英語文學研究所所長。大二時我曾經被意圖「振興」的臺大戲劇社借將,在這裡演出張曉風的《第五牆》,因此熟識幾位機械系的男生,和飾演先知一角的學姐王麗莎,她畢業後成了知名的口譯專家。
我大二時演出郭強生導演的《慾望街車》中女主角白蘭琪,得到最佳女演員獎,為這齣戲抽了好幾個月的菸,在那種戒嚴保守的年代,犧牲不可謂不大。郭同學顯然真的很喜歡這個劇本,因為幾年前他又導了一次,請吳淡如擔綱演出。大二大三時的戲劇比賽都在視聽館舉辦,不過我們的排練幾乎都是到活動中心借教室,只有演出前一兩天的彩排,我們才會很慎重的去借視聽館小劇場排練。由於視聽館的場地設備真的比較好,我們常常會排練得非常入戲。畢業公演《雙姝怨》前兩天的彩排,我和另一位女主角葉麗華在視聽館劇場演到真的抱頭痛哭,連導演郭強生和李玉玲都跟著紅了眼眶。
大學期間我好像常常在活動中心排戲到10點多才回家,因此對那裡有很多清晰的回憶。我記得有一次和同學李右芷約在活動中心紅色大門前見,我遲到了快一小時,坐在門口石階上等了半小時,終於滿心愧疚的準備離開時,沒想到李同學這才匆匆忙忙的趕到!在系上,我是雙號組的誤點大王,她則是單號組的遲到天后。
以前有些比較浪漫的同學,喜歡坐在椰子樹下看書聊天,近年聽說有人被椰子樹落葉打傷之後,每回經過椰林大道,似乎就不曾見到那種悠閒的景象。大學時好像沒有聽說過落葉傷人這種事,不知道是否二十幾年來樹長高了,落葉的下墜傷害力也因此增強?科系學院倍數增加,新建不少氣派宏偉的校舍,連老舊的文學院外牆也整修得比以往更美觀講究。沒有改變的,大概只剩下3、4月間,學生們用杜鵑花瓣在草地上排出來的示愛字句和圖案吧!
梁旅珠小檔案
臺灣屏東人,生在一個旅行社社長的家庭。北一女中、臺大外文系畢業(1986)後,主持臺灣第一個自製旅遊節目「世界真奇妙」,獲得新聞局金鐘獎。留學美國賓州大學取得碩士學位。目前擔任呈熙文教基金會及明曜親子館執行長,致力於推動親子教育。
工作之外,熱愛提筆,把豐富的遊旅經驗轉成美好的著作。2006年出版《日本夢幻名宿》(時周文化),介紹華貴不著痕跡的頂級湯宿旅館。2008年出版《浮世の繪》(時報出版),以清淡自然的文字和插圖,描繪日本最動人的工作態度與生活哲學。
圖說:
圖1:在旅珠(中)眼中,母校臺大是迷人的單車校園,她後方為小福前的腳踏車店。
圖2:當年外文系畢業公演或戲劇比賽多在視聽館小劇場舉行。左為梁旅珠。
圖3:大二時為演出《慾望街車》女主角白蘭琪,抽了好幾個月的菸。
圖4:畢業公演《雙姝怨》,採排時,旅珠(著紅套裝)和另一位女主角葉麗華(右)入戲到抱頭痛哭。
圖5(小檔案用圖):1986年畢典時攝於文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