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國人口老化的速度加快,依聯合國統計1991年全球老人(65歲以上)有332百多萬人,2010年增加到516百多萬人,占地球總人口的7.6%,顯示地球人口銀灰化時代來臨。全球平均每月增加近百萬老人,七成來自發展中國家。老人人口增加的速度超過總人口成長,而發展中國家的人口老化速度又快於已開發國家,主因是生育率降低。未來20年(2010-2030),泰國、巴西、印度、中國等會是下一波人口老化速度較快的國家。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居全球之冠

2010年我國老人人口比率已達10.7%。而人口老化速度會從戰後嬰兒潮人口進入老化的2014年起加快,從273萬人(11.6%),增加到2021年的392萬人(16.54%)。臺灣、日本、韓國是世界上人口老化速度最快的國家,從7%的高齡化(aging)國家上升到14%的高齡(aged)國家,預估韓國要18年(2000-2018)、日本24年(1970-1994)、中國27年(2000-2027)、美國69年(1944-2013)、法國115年(1865-1980),臺灣只要24年(1993-2017);而從高齡國家到20%的超高齡(super aged)國家,臺灣只需8年(2017-2025),快於日本的12年(1994-2006),與韓國相近(2018-2026)。這告訴我們,為高齡社會的來臨準備的時間短促。

臺灣人口老化速度快的主要原因是戰後嬰兒潮人口即將老化、超低生育率,以及預期壽命延長。2010年每一育齡婦女(15-49歲)生育0.9個嬰兒,遠低於超低生育率的1.3個,更不用說人口替代率的2.1個。2010年男性零歲平均餘命76歲,女性83歲。推估到了2025年臺灣人的平均餘命將是男性79歲,女性86歲。

整合研究的必要性

有鑑於人口老化速度加快,為高齡社會做準備乃必須,臺大組成跨領域團隊,獲國家科學委員會贊助,進行「高齡社會的來臨:為2025年臺灣社會規劃之整合型研究」,研究成員包括社會工作、醫學、護理、公共衛生、心理學、就業、金融保險、休閒管理、建築、設計、交通管理等專長學者。2025年臺灣社會人口結構為場景,屆時臺灣每5個人中就有一位是老人,其所產生的健康照顧、社會照顧、社會參與、經濟安全、就業與人力資源、住宅、交通運輸與溝通等生活問題與需求將一一浮現。若不及早研究、規劃因應,勢必引發社會集體焦慮。

城鄉老人生活大不同

本研究第一階段進行大型老人生活基本調查,第二階段進行「以社區為基礎的行動研究」(community-based action research, CBAR),選定臺南縣西港鄉、新北市板橋區為樣本,分別代表臺灣鄉村與都市社區。研究發現,在社區生活方面-最常去的公共設施,板橋的老人依序是:市場、公園、診所或醫院、學校、宮廟。西港鄉的老人則最常去宮廟,接著才是診所或醫院、市場、村里關懷中心、社區活動中心、衛生所。可以很清楚看出社區信仰中心對鄉村老人生活的重要性,而城市老人較常去市場與公園。

因行動緩慢老人出外就醫或活動,特別仰賴公共運輸工具。但在鄉村地區客運班次少、路線也少,不利於老人外出活動。即使有客運車,也因站牌字體過小、路線圖混亂難懂、缺乏交通資訊手冊等,造成老人交通極度不便。

至於現代家庭必備的資訊設備,板橋的老人家裡有電腦的有62.2%,有網路的37.8%,而32.8%家庭都沒有。西港老人家裡有電腦的只有43.9%,有網路的更少只有29.3%,半數以上家庭(54.1%)都沒有。板橋老人44.3%有使用手機,西港老人僅23.9%有使用。因此,老人必須靠家用電話來與親友聯繫。可見,對老人來說,要推動遠距醫療照顧所需的溝通基礎設備,還有很大的改善空間。同時,供老人使用的電腦與手機,必需是按鍵大、螢幕大、聲音大、操作簡便的三大一便,也還有很大的發展空間。

關於老人在社區的社會生活,不論城鄉,白天老人大多與配偶為伴(分別為47.5%46.4%,差距不大,而都市老人有較高的比率獨自一人在家(29.3%17.8%,也因此,不論城鄉老人都很擔心白天的安全問題(60.7%65.4%),而擔心的強度則是板橋比西港嚴重(18.9%8.8%)。可見老人居家安全是迫切需要改善的課題。

雖然現代社會外食方便,但是老人顯然不習慣外出買三餐。而值得注意的是連晚餐都有近半數自己打理,或由配偶處理。看來老人飲食也是一個值得關切的課題。

至於健康情形,兩社區老人有5-10%生活自理能力(如吃飯、上下床、室內走動、上廁所、洗澡、穿衣服等)不足,需要他人協助。老人的活動量則城鄉差異不大。有近四成每週做輕度活動。但是,很少或不做任何活動的老人也不少,約占五分之一。而有做增強肌肉運動的老人更少,不到一成,有做柔軟操的老人稍多些,板橋有17.6%,西港老人22.8%。如何讓臺灣老人常做體能活動,替代去診所或醫院報到是面對高齡社會來臨的重要課題。

老人空閒時做些什麼休閒?板橋與西港的老人差不多,在家閱讀、看電視、寫書法、泡茶、簡單運動等最多,其次才是在社區做運動、參加老人大學、跳土風舞、唱歌等,最後才是到外地遊玩,如看展覽、遊覽、旅遊、爬山、露營、釣魚、賞鳥等。但是,板橋的老人到外地活動的機會大於西港;反之,西港的老人在家活動的比率高於板橋。鄉下自家庭院活動空間較城市大,且城市老人在年輕時就比較多機會往外跑,老年時也必較習慣持續向外尋找休閒活動。

人們以為老人吃飽閒閒,做志工的一定很多,其實不然。不論城鄉老人目前有在做志工的比率都不高,西港的老人只有一成多,比板橋老人少一成。

臺灣這一代老人依賴「金子、房子與兒子」等防老的觀念根深蒂固,尤其是鄉下老人更是重視金子與房子。本以為養兒防老,但子女外出打拼,僅能與老伴同住,這樣的想法對鄉下老人來說不再可靠。此外,靠自己養身、修性的經驗還是較少。至於參加人壽保險的比率也不高,都市老人稍高於鄉村。

社區介入提升老人生活品質

在瞭解社區老人的生活經驗後,接著設計社區行動介入計畫,包括老人健康教育、老人保健預防運動教導、老人休閒活動推廣、老人居家服務推廣、使用外籍配偶作為居家照顧的推廣實驗、家庭式老人照顧的可行性實驗、老人居家環境改善、老人交通運輸便利計畫、老人參與志工推廣、高齡就業推廣、老人理財知能推廣、老人居家安全改善計畫、社區戶外環境改善計畫等。

社區行動介入後測發現,板橋老人受到的影響程度高低排序如下:比較會想去當志工(83.0%)、比較注意自己的健康(82.0%)、比較會想要與親戚朋友來往(80.0%)、比較想要去參加社區活動(78.0%)、比較注意住家的設備對老人的方便與安全(70.0%)、比較喜歡去運動(66.7%)、比較會關心社區的公共設施是不是符合老人使用(53.8%)。西港老人受到的影響程度高低排序如下:比較會想去當志工(100.0%)、比較注意住家的設備對老人的方便與安全(100.0%)、增加坐客運出門的意願(100.0%)、比較注意自己的健康(95.8%)、比較會關心社區的公共設施是不是符合老人使用(93.1%)、比較喜歡去運動(90.0%)、比較會想要與親戚朋友來往(88.9%)、比較想要去參加社區活動(86.0%)。

從百分比來看,鄉村地區老人對社會照護與自我照顧的關注提高不少,而城鄉老人在擔任志工這一項比例都居首,願盡餘力回饋社會,也同時讓銀灰年歲再添幾筆色彩

參考文獻:

[1]Wan-I-Lin & Ping-Hui Wu (forthcoming) Active Ageing in Taiwan: Governing the coming aged society, in Alan Walker and Christian & Aspalter (eds.) Active Ageing in Asia.

[2]Wang, Kate Yeong-Tsyr and Lin, Wan-I (forthcoming) Successful Ageing: the case of Taiwan, Australasian Journal on Ageing.

[3]Lin, Wan-I (2010) The Coming of an Aged Society in Taiwan: Issues and Policies,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4:3, 148-162.

[4]陳菀蕙、張勝雄、高桂娟、林思余、林萬億 (2009) 高齡者客運車站牌與運輸手冊資訊之設計與評估,運輸計劃季刊,38:4,355-380

[5]Lin, Wan-I & Yang Shin-Yi 2009From Successful Family Planning to the Lowest-Low Fertility: Taiwan’s Dilemma, Asian Social Work and Policy Review, 3:2, 95-112.

 

林萬億小檔案

現任臺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臺灣大學社會學系(1975年入學)、社會學研究所(1979年入學)社會工作組畢業,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社會福利學院博士。曾任臺灣社會學會秘書長、臺灣社會工作專業人員協會理事長;1999-2002年借調臺北縣擔任副縣長;2006-2007年借調行政院擔任主管社會福利、教育、勞工、衛生、青年、原住民、榮民政策協調的政務委員,推動大溫暖社會福利計畫,完成長期照顧十年計畫、國民年金、勞工老給付年金化、十二年國民教育、學校社會工作等重大政策推動。專長研究為社會福利政策、高齡社會、災難管理等。

 

圖說:

1:臺灣的人口變遷趨勢,1980-2050。資料來源:經建會(2011

圖2:老人參與交通改善設計,更能貼近所需。

圖3:交通便利性是城鄉差距之一,圖為客運車站牌及新設計完成的客運車路線。

圖4:老人也需要運動,圖為適合於室內從事的兩項運動-座椅式健康操及循環訓練。

圖5:法式滾球活動是頗適宜老人的戶外運動之一。

圖6:作者小檔案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