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膝關節很痛,不能走
這是在骨科門診最常見到老年病人的問題,大部分是因為退化性關節炎病變所引起,一般的情況是走路時會痛,更嚴重者會夜裡疼痛、影響睡眠,步行無法持續10分鐘,上下樓梯有困難。
Q:關節為什麼會退化?
主要的原因是老化,尤以女性居多,而這和女性停經後體內女性荷爾蒙減少有關。男性則多因長年累積的關節傷害,如做粗工、車禍受傷、年輕時運動傷害(十字韌帶斷裂、半月板受損、關節軟骨骨折…)等引發受傷後關節炎(Post-traumatic Osteoarthritis)。最近的研究顯示與基因的突變也有關係。
Q:膝部關節炎要如何治療?
很多老人家相信偏方,服用含類固醇的藥物,雖能暫時緩解症狀,關節發炎卻更嚴重,甚至出現許多類固醇的副作用,如月亮臉、肥胖、高血壓、腎功能變壞等。
正確的治療是讓合格的骨科醫師為您評估關節炎的程度,輕微的可用保守治療,包括藥物治療、物理治療、改變生活型態,而開始變形的膝關節,如O型腿(內翻變形)或X型腿(外翻變形),則做截骨矯正術可以得到很好的效果。許多人怕開刀,關節腔注射玻尿酸可緩解症狀;如果發炎得很厲害,已嚴重影響到日常生活,則採行人工膝關節置換是一個很好的選擇。
Q:可以不開刀嗎?
在醫學尚未發達的年代,開刀並非治療的選項,只要能忍受肉體的痛苦與行動的不便使用拐杖助行器,未必要開刀。由於醫學的進步,眾多有效的非類固醇消炎止痛藥的問世,包括更先進的COX-2不傷腸胃製劑,讓醫師增添許多治療的利器。但是藥物畢竟要經過人體代謝,傷肝腎無可避免,還有人對藥物過敏。拜科技突飛猛進之賜,促成了人工關節的誕生,而關節置換可說是骨科醫學對人類最大的貢獻。換新關節、遠離止痛藥物、重享健康人生,何必要遲疑?
Q:要不要吃維骨力、鈣片來保護我的關節?
維骨力是否真能保護關節免於退化,並無科學證據支持。補充鈣片是為了預防骨質流失,與關節炎是不相干的。
Q:戴護膝有用嗎?
護膝太緊會影響下肢小腿的血液循環,太鬆就達不到保護的效果。要選到鬆緊度剛好並不容易,所以,除非是為了保暖,否則不建議使用護膝,特別是糖尿病患者。
Q:鄰居換了膝關節卻不會走路,讓我不敢開刀!
人工膝關節置換手術是一種易學難精的手術,有些骨科醫師並不專精膝關節手術,偶爾才開一例,效果當然不能預期。選對有經驗的骨科醫師,人工膝關節手術的效果是有口皆碑的。
Q:醫師一直鼓勵我開刀,我不放心,再來求診別的醫師。
醫院的營運主要靠健保的給付。不可諱言,有些醫師會傾向於鼓勵關節炎尚不嚴重的病患開刀,如果醫師沒有向你解說開刀以外的治療方法,只提供開刀一個選項,最好的方法是尋求第二位有經驗骨科醫師的意見(Second Opinion)。
Q:什麼是半套人工關節?
人體膝關節包括三個關節面,即內外側股脛關節和髕股關節,早期的退化性關節炎多造成內側股脛關節的磨損。有一派專家認為只置換內側的股脛關節即可得到很好的結果,而且手術快、傷口小。其實,一個效果良好的關節置換,關鍵在於將人工關節置放在正確的位置,保證可維持數十年。所謂半套人工關節置換,即膝關節一半是人工材質(通常是內側),另一半為原來人體關節;就材料特性而言,兩者相差很大,因此,尚未得到普遍認同。而且採行半套關節置換,所需的手術技巧更精細、困難度更高,如果真要這麼做,則要找對此有豐富經驗的醫師來執行。
Q:什麼叫做全人工關節置換?
顧名思義,全人工關節置換就是把膝關節的三個磨損關節面都置換成人工關節,並不是將整個膝關節切掉再裝入一付假關節;就像蛀牙只把蛀壞的部分磨掉再做個金屬套子套上,並不是把整顆牙換成假牙。人工膝關節(如圖)包括金屬部分(鈦合金),用來包住股骨切面和脛骨平台,脛骨平台上再置入一高分子塑膠墊片,髕骨表面則以高分子塑膠置換,不加金屬。有一派專家認為髕骨表面不必置換一樣可以得到良好的效果,但是膝關節退化是全面性的,即使無肉眼可見的磨損,軟骨表面的退化是不可再生的。一些髕骨未置換的病人,術後依然存在前膝疼痛,特別是從椅子上站起來、或是上下樓梯時,膝關節很不舒服,更有許多病人膝部會出現惱人的摩擦聲。目前學界的共識是三個關節面都要置換。
Q:很多醫師都在推銷微創手術,是不是傷口更小、更美觀?
很多人都誤解了微創的概念,對於骨關節手術而言,微創指的是對軟組織的傷害最小,而不是傷口小。用一個小傷口,要把一整付人工膝關節塞入人體,會出現許多看不到的死角,手術細節無法處理,好比矇著眼睛進行手術一樣,對一位具有豐富經驗的骨科醫師也是充滿了挑戰,更何況是經驗不多的醫師。一個手術對位正確的人工關節,可以使用數十年,相較於傷口10公分或15公分,孰輕孰重不言可喻。
Q:請您告訴我人工關節手術的過程。
病人在術前一天住院,首先做術前評估,包括對過去的疾病史(有無糖尿病、心臟病、高血壓、曾否住院、開刀、對藥物是否過敏,以及目前使用的藥物,特別是類固醇、抗凝血劑、阿斯匹靈,會直接影響到手術的進行)、身體健康狀況(包括詳細的理學檢查、驗血驗尿、心電圖和胸部X光),以及職業、家人照顧情況都要瞭解。
術前準備:會有手術醫師、麻醉醫師的訪視,向病人說明手術麻醉的風險。手術部位讓病人自己做記號確認。安排病人及家屬觀看衛教影片,以瞭解手術過程及復健情形。
麻醉的方式一般採用腰椎半身麻醉,會視情況改採全身麻醉或局部神經阻斷麻醉。手術時間約一小時。術後傷口留置引流管,第二天即可拔除。術後12小時麻醉藥效退去後,會相當疼痛,可施打止痛藥物。術後第二天可下床,持助行器走路,或使用機器做膝關節被動彎曲。第七天拆線後就可出院。持助行器要2個月,約半年就可出國旅行。
Q:兩側膝關節都要開刀,如何進行?
可以兩側同時開,也可以先開一側,擇期再開另一側。由於單側開刀大約失血500毫升,需要輸血。兩側同時開,就得輸血一千毫升左右,風險較大。建議先開單側,休息幾天或更久,待體能恢復再開另一側,比較安全。
Q:人工關節置換手術有什麼風險?
最大的風險是對麻醉藥物過敏,手術中可能會因靜脈栓塞造成肺栓塞,兩者都會致命的。其他還有術後可能發生感染;跌倒造成人工關節周邊骨折;長久使用後,高分子塑膠多少會磨損,也會導致人工關節鬆脫。
Q:要如何避免血栓?
在美國進行人工關節置換手術,都規定術前使用抗凝血劑以預防血栓。雖然國人發生血栓的情況較少,仍建議術後服用阿斯匹靈一星期。對於有危險因子的病人,如肥胖、糖尿病、血栓病史、動脈硬化等,則最好使用抗凝血劑預防。術後穿彈性襪,儘早下床走動,對於避免血栓都有幫助。
Q:術後要如何避免感染?
這個問題非常重要。人工關節置換後,如有從事牙科治療,治療30分鐘前先服一劑抗生素,治療後再服兩劑抗生素。不打赤腳走路,特別是下田或耕種時,要穿雨鞋保護足部,避免受傷,香港腳要特別處理,避免感染,其他侵入性的治療如針灸都應特別小心。總之,要避免感染的發生,如有感染,一定要積極治療。
Q:飲食有要特別注意的嗎?
基本上飲食要均衡。體重過重對人工關節是很大的負荷。減肥不一定會奏效,但不要再增胖是可以控制的。
Q:出國通過海關,人工關節會不會被金屬偵測器測出來?
會的。所以最好能帶一份英文診斷書在身上,避免不必要的困擾。
Q:術後運動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
打籃球、足球、排球和跑步會造成人工關節的撞擊,對高分子塑膠是不利的,最好不要。散步、快走、游泳、打高爾夫球是可以的。
Q:術後可不可以蹲下?
隨著科技的進步,目前人工膝關節的設計可以允許病人做蹲下的動作,不會傷害到高分子塑膠。但術後能不能蹲下的先決條件是手術對位正確,以及病人術後努力的復健。
Q:人工膝關節可以撐多久?
人工膝關節手術在臺灣至少已有30年歷史。早期人工關節使用超過20年的比比皆是。科技進展日新月異,新一代人工膝關節使用超過20年更是可以預期的。
(本專欄策畫/臺大醫院骨科部江清泉主任)
江清泉小檔案
臺灣大學醫學系畢業,臺大臨床醫學研究所醫學博士,臺大商學研究所商學碩士。現任臺大醫院骨科部主治醫師兼主任、臺大醫學院骨科教授兼主任、臨床醫學研究所教授、醫學工程研究所教授、商學所教授。歷任臺大醫院門診部、運動醫學科主任。參與學會有亞洲Insall Club(會長)、中華民國骨科醫學會(理事長)、臺灣骨科英索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運動醫學會(理事長)、中華民國關節重建醫學會(常務理事)、美國骨科研究學會(ORS)、美國骨科運動醫學學會(AOSSM)、美國髖關節膝關節學會(AAHKS),也擔任多種刊物主編,包括《臺灣醫學會雜誌》、Journal of Arthroplasty、BMC Musculoskeletal Disorders、Technique of Knee Surgery,以及《臺大校友雙月刊》總編輯。專長骨科醫學、運動醫學、關節病變、關節重建、組織工程、生物力學、醫學工程等。
圖說:
圖1:(左起)A.膝部退化性關節炎。B.切除磨損之關節軟骨。C.全膝人工關節置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