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制,是指一個機構、制度或賽局之實施規則,即俗稱的「遊戲規則」。一般的管理或經濟理論乃探討一個給定的機構或制度所產生的結果,而機制設計理論乃是探討如何設計一套機制來達成所想要的目標。

明尼蘇達大學Leonid Hurwicz、普林斯敦大學Eric S. Maskin與芝加哥大學Roger B. Myerson三人因對機制設計理論(Theory of Mechanism Design, 應用賽局理論)的貢獻,於2007年獲頒諾貝爾經濟獎;賽局理論(Game Theory)本身於1994年首次獲諾貝爾獎、2005年與2007年又獲獎(請參考679095頁),可見(廣義)賽局理論在管理與經濟科學之日益重要性。

19601972年所發表的兩篇重要文章之賜,Hurwicz被視為機制設計理論先驅,其中的核心觀念「符合誘因性」(Incentive Compatibility)即由他所提出;Maskin獲獎的主因在於討論對符合誘因性機制的存在條件;而Myerson則是對符合誘因性協調計畫及誘因效率性(Incentive Efficiency)有貢獻。

符合誘因性所指的誘因有兩類,即真實揭露私有訊息之誘因及僅從事合規定行動之誘因。前者有關劣勢選擇(Adverse Selection),由於個人之私有訊息乃個人所私有,須有誘因才能讓大家誠實分享訊息,使大家誠實分享訊息;後者有關道德危險(Moral Hazard),因個人所採用的行動或努力程度對外人而言係隱藏性,須有誘因才能讓隱藏性的行動或努力程度透明化,使大家不採用不合規定的行動。

監督或信任

監督或信任?這是一個根本性問題。

樂觀思維

西方哲人柏拉圖在“The Republic”一書中樂觀地主張應該信任城邦監督員或治理者,而載蘇格拉底則認為「酒醉者最不適合當監督員」,他說︰「他們必須戒酒,因為監督員必定是世上最後一個醉了。」,對此Glaucon(柏拉圖的哥哥)回答︰「是的!監督員應受監督是荒謬的。

另從《論語》來分析,孔子關於監督員的想法有兩層意義︰

(一)被監督者的行為受監督員影響,監督員如果「正」,被監督者將跟隨「正」,「正」是監督員必備的本質,這點與「監督員必定是世上最後一個醉了」相似。孔子說︰「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又說︰「茍正其身矣,於從政乎何有?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子路篇),孔子在回答季康子的問政時也說︰「政者,正也。子率以正,孰敢不正?」(顏淵篇)。

(二)外在行為表現須靠內在本質來充實,「人而不仁如禮何!」(八佾篇),「正」須奠基於「仁」的內在修養,這點與蘇格拉底的想法「他們必須戒酒」不同,因「仁」是內在修養而「戒酒」是克制行為。孔子說︰「茍志於仁矣,無惡也。」,又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里仁篇)

悲觀思維

相較於孔子與柏拉圖的樂觀,500年後,羅馬詩人Juneval(約生於西元一世紀後半)在其詩作“Satires”,既悲觀又諷刺地提出一個著名的困惑︰

妻子固然不能被信任,但雇人來監督妻子並非解決之道,

因為監督員也不能被信任。

在女男平等的21世紀,Juneval所提之「妻子」也適用於「丈夫」。

行為約束是令人類相當頭疼的一個問題,如早期臺語流行歌謠<阮不知啦>所描述的︰

“彼時約束啊 雙人無失信

近來言語啊 煞來無信憑

冷淡態度    親像無要無緊

你甘是 你甘不是找到新愛人

啊 阮不知啦 阮不知啦 總無放舊去找新……”

對於人的行為雖有約束的必要,但若僅以承諾來約束,由於並無強制性,易導致一方因喜新厭舊等而破局,另一方無可奈何!以自利為出發的賽局,參賽人的行為約束無法光憑承諾來達成,必須將參賽人的誘因納入考量;而如何才能讓各參賽人皆能自律其行為?

真實揭露

說真話、說假話或不說?這是一個既普遍又根本的問題。

私有訊息之真實揭露問題有其普遍性,如早期臺語流行歌謠<媽媽歌星>所描述的︰

“人若問你甲我二人到底啥關係

介紹你是我小妹

不敢講坦白

雖然是一直掩蓋

心內感覺真難過

因為我惦在歌壇最需要是歌迷

人若知我有女兒歲頭又這多

恐驚可比秋天的落花

名聲飄飄墜落地……“

因不想讓歌迷知道她已是母親,在歌迷面前始終稱呼她的女兒為小妹,這種不誠實行為在真實揭露後,即面臨大量流失歌迷的風險,甚至無法在歌壇立足,故只好一直隱瞞下去。

又例如另一首早期臺語流行歌謠<我有一句話>所描述的︰

“我有一句話 想要對你表明

我的心肝內 為你相思抹清

若是欲求愛 恐驚你肯也不肯

想你的人影 不時在阮目睭前

我有一句話 想要對你講起

想著真歹勢 見面講地講天

若是老實講 不知受氣無受氣

進退真兩難 空思亂想到半暝

我有一句話 想要對你參考

不知你心內 這久感覺如何

是有決心 希望永久欲相好

請你講一句 不免害阮憨憨慒“

女方所面臨的抉擇係說或不說出其愛意︰若不說出,很難壓抑對男方的思念之情;若要說出,不僅不知如何開口,同時又怕受傷害;好不容易說出後(第三段),又得面對男方說或不說出其真實意向,真難熬。

上述這兩首歌謠發人深省的是︰以私利為考量的賽局,如歌星與歌迷賽局、愛意表態賽局,如何克服其誘因障礙,才能讓參賽人分享其私有訊息?

社會機制爭議緣起

資本或社會主義?這是一個群體生活機制之爭議。

工業革命造就了資本家並助長資本主義(Capitalism),而資本主義所衍生的諸多社會問題,引發人類的反思,而興起了社會主義(Socialism)。

義大利學者Enrico Barone1859-1924)最先對社會主義進行純經濟理論分析,於1908年提出一數理模型-若欲達成「極大集體福利」,則現今所謂的陰影價格(Shadow Prices)必須成立。他的分析引發之後對於社會主義經濟計算問題的辯論,並於1920年代、於1930年代達到最高點、持續至1940年代。其中擁護社會主義經濟的代表性人物有波蘭學者Oskar R. Lange 1904-1965)與美籍學者Abba P. Lerner1903­-1982),而捍衛自由市場經濟的代表性人物為奧地利學者Ludwig von Mises1881-1973)與Friedrich von Hayek 1899-1992)。

社會機制爭議焦點

Lange1936年首先提出市場性社會主義(Market Socialism)模型,結合馬克斯與新古典經濟,並使用市場工具(尤其是價格理論)對社會主義進行經濟規劃,經由模擬私有市場機制來有效管理供給與需求,並認為與私有市場經濟相較,國營經濟即使效率沒更好,至少一樣好;Lerner1934發表一重要結果,即「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是達成效率性的條件,也加入Lange的行列,強調「價格等於邊際成本」法則達成效率性的重要性,並指出社會主義或自由市場皆能達成。Lange1936)與Lerner1944)更強力辯稱,社會主義能改正市場性失敗,如1929年始於美國的大蕭條。

Mises則認為,由於經濟計算的不可能性,社會主義在經濟上必定失敗;之後,Hayek加入Mises的行列,辯稱價格無法以設定的方式來反應生產因素的機會成本,Hayek更深入解釋市場經濟如何以價格波動來做為溝通訊號,讓個體據以協調其計畫。1974年諾貝爾經濟獎由Hayek與瑞典社會主義經濟學家Gunnar Myrdal共同獲得,Hayek認為兩人分享該獎有平衡政治光譜的意味。在授獎時,Hayek遇見前蘇聯異議份子索忍尼辛(於該年獲頒文學獎),會後寄給他一本自己所著的《通往農奴制之路》,索忍尼辛讀後很驚訝,一個未曾住過蘇聯的人卻能如此看清社會主義的後果。

前述辯論在當時並無定論,原因之一是觀念的不精確性,例如「分散化」(Decentralization)沒有定義,另一原因是論證不完備,這種不完備性源於模型與工具的不足。

附帶一提,Mises關於「消費者至上權威」的一段描述,值得回味︰

船長是消費者…她們決定該生產什麼產品、何等品質、多少數量…她們是無體恤心的自私型老闆、充滿奇想與幻想、善變而不可預測。她們只在乎自己的滿足…而資本家…僅能經由最佳地填滿消費者的定單,來保有與增加其財富…在從事商業事務時,資本家必須是無情與鐵石心腸,因為消費者,他們的老闆,本身即是無情與鐵石心腸。

相關理論演進

在賽局理論方面,1994年得獎人Nash 1951年提出非合作賽局模型及Nash均衡,另一位得獎人Harsanyi則於19671968年提出貝斯均衡的觀念以處理私有訊息下之賽局。

2005年得獎人Aumann 1974年指出︰非合作賽局也允許溝通,如列與行兩參賽人各有兩選項,即列的選項為上、下而行的選項為左、右,在四種結局(即上左、上右、下左與下右)的報酬分別是(5, 0)(2, 2)(0, 0)(0, 5)(2, 2)雖是唯一的Nash均衡,但該解未必有自我約束性(Self-enforcing),因兩參賽人可經由溝通達成更佳解,如透過一公平銅板來決定報酬是(5, 0)(0, 5),經雙方同意,解才有自我約束性。Aumann更指出︰由於貝斯賽局的參賽人所擁有的訊息不同,所以對不確定事件的主觀機率看法,難免不一致,如捉對廝殺的兩候選人對於選戰策略如皆採正面交鋒,皆認為其勝選機率過半,雖然違反機率和為1,但這種情況可以處理。

在選擇(例如投票)行為方面,Gibbard 1973)洞察到參賽人(例如遴選委員會的委員)的實際行為有策略性考量,如藉由操弄來降低較不喜歡選項或提升較喜歡選項的獲選機會,他將1972年得獎人Arrow的「不可能性定理」(1951)推廣至允許策略性考量。

機制設計理論演進

價格理論雖可證明在某些條件下自由市場能達成效率性,但不能因此就主張社會主義經濟無法達成類似結果。目前的共識是,自由市場在下列兩條件下皆具備“最佳”機制︰(1)有眾多的買賣交易者,且每個個體都沒有顯著影響力;(2)沒有顯著的外部性,即任一的消費、生產與訊息不受其他者的生產或消費之影響。

當時Hayek已洞察到︰由於價格理論的不足,如欲在各經濟機構之間做比較,則所有經濟機構必備的一項功能,是能讓社群的每位成員溝通這些散開來的欲求與資源訊息,亦即應以各機構的溝通機制來做比較。不過Hayek仍有盲點︰這些是私有訊息,須有誘因才能讓各成員願意溝通。

關鍵發展為Hurwicz1960, 1972)︰須有誘因才能讓各成員願意溝通(或分享)彼此的私有訊息。在釐清與建構一些基本觀念的同時,他提出「符合誘因性」的核心觀念,他並引進賽局模型與分析工具做為機制設計理論的架構,後人乃理解到機制設計即是如何設計貝斯賽局;他的基礎建設開啟後人向前探索的坦途。

而後,揭露原則(Revelation Principle)由數組學者獨立發現,如Dasgupta, Hammond and Maskin1979, Harris and Townsend1981, Holmstrom1977, Myerson1979, Rosenthal1978)等,該發現乃奠基在Gibbard1973)與Aumann1974)的想法,指「所有可能賽局的所有均衡解集合」在該原則下,與「符合誘因性機制的解集合」相同。從數學規劃的角度來看,符合誘因性可透過一組誘因限制式來表示,該組限制式與傳統的實體資源限制式不同,誘因限制式讓資源配置思維從實體資源的配置效率性,進入另一新紀元,即配置規則的誘因效率性,這使得跨機制(或規則)之間的比較,成為可行。(待續)

 

賴聰乾小檔案

現任臺大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教授。1960年次,18歲前住在嘉義,之後6年,在(早期)人煙稀少的清大校園,過著有些與世隔絕的生活,服完預官後,猶豫該去約翰霍普金斯大學數學科學系、UCLA電機系或史丹福大學工業工程系(現併入管理科學與工程系)攻讀博士,後來選了史丹福,轉眼結束5年如夢幻般的校園生活,旋即在本校工商管理系暨商學所任教迄今,期間(19981999)在麻省理工學院作業研究中心客座一年。目前的研究重點是,使用穩定度方法來處理不確定下最適資源配置。另一方面,隨著年齡增長,對管理與決策思維的研究漸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