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校園兩線主要聯外道路,一為正對校門大學廣場外的羅斯福路,南通景美、新店,北達臺北城中區。另一在體育場邊的新月台,側門面臨新生南路,通往圓山、士林。

時光回溯到60年前,本校建立初期,椰林大道、校門外廣場、羅斯福路和新生南路皆為碎石子路,自公館到古亭的道路兩側都是稻田,直到南昌路及古亭市場一帶才有街肆商店。

至於新生南路,中央是瑠公圳的大排水渠,兩邊是上、下行的單行道,在重要路口設有小橋串連。路東是臺大體育場,向北為龍安國小,越過和平東路到信義路段的廣大區塊則是空軍機械場(即今之大安森林公園);路西的臺大側門面對水道町(現在的大學里、溫州街一帶),都是臺大教職員宿舍和女生宿舍,向北延伸到金華街為臺大先修班、後改為男生第一宿舍(今之金華國中)。早年信義路和新生南路口有座堅固的水泥橋跨越水圳,名為大安橋。市公車在此設有大安橋站,是男一舍同學外出所能搭乘的唯一一線公車,可達臺北車站。總之,新生南路從校總區到信義路這一區塊,是臺大人生活的大社區。臺大校警夜晚會沿著新生南路巡邏,直抵信義路一帶。

臨近新生南路的臺大體育場,二次世界大戰後一片荒蕪,蔓草叢生,只有西南側淹沒在草叢中的一間廁所(現仍在使用)。每年10月過後,臺北地區進入東北季風雨季,體育場經常成為大片水塘,白鷺鷥成群到此棲息,一片蒼茫。冬季寒流來襲,天空晴朗的清晨可遠眺大屯山積雪,甚至聽到臺北車站傳來火車鳴笛聲。

運動場靠蒲葵道的一側,有4座籃球場,供同學們打球。

1949年初,傅斯年校長到任,開始整頓校園,那年,臺灣省政府向臺大商借體育場,預定於1025日舉行第四屆臺灣省運動大會,臺大因而獲省補助經費整修,體育場與周圍環境頓時面目一新,省運動會圓滿成功,1115日隨即在此舉行臺大四周年校慶。「敦品力學,愛國愛人」的校訓,即傅校長在此次校慶講話中首先提出。

次年312日為植樹節,臺大沿著體育場邊的新生南路進行植樹綠美化,校方取得一批大葉桉和白千層樹苗木,由總務處工友、森林系苗圃技工與部分同學共同栽植。傅校長對此非常重視,見此苗木栽植為環境帶來生機,加上瑠公圳兩側有零星的杜鵑花和垂柳,未來可望變身優美的景觀大道,遂將此段新生南路命名為「大學之道」。這次的植樹活動,是臺大校園綠美化的起步,今日所見體育場地及新生南路上的白千層與大葉桉樹,即是60年前植栽和後來補植。

傅校長命名的「大學之道」並未提到校務會議討論,也沒有舉行任何命名儀式,當年年底傅校長驟逝,後任校長亦未再提及此事。記憶隨著時間長流消失,「大學之道」的故事也早被遺忘。

傅校長當年命名「大學之道」實有多重含義:

1.「大學之道」出於四書《大學》第一章「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提出了青年學子立身向學的方法與道理。

2. 新生南路沿線猶如臺大人生活的大社區,溫州街里名為「大學里」,有大學里也有「大學之道」。

3. 臺大是當時臺灣僅有的一所大學,通往大學之路,正是通往臺大之路。

昔日新生南路兩旁原是由圳渠引水灌溉的肥美稻田,而今林立高樓,瑠公圳加蓋後成為寬廣的八線大道,大排水渠亦不復見,而是樹立一座遺址紀念碑供人憑弔。幸好,60年前栽植的大葉桉和白千層,於今綠樹濃蔭,見證了一甲子來生態環境的變遷。

 

圖說:

1:早年校門外還是碎石路,圖為臺大新鮮人於校門口合影。(1948.10

2:新生南路沿線為昔日瑠公圳的大排水渠,於今僅能以人行道上的瑠公圳古蹟碑為證。(攝影/編輯部)

3:新生南路的臺大段,傅斯年校長曾命名為「大學之道」。(攝影/編輯部)

4:臺北帝國大學時期體育場,建於1930年。(翻攝自《榮耀與分享-臺大創校六十週年特刊》/臺大校友會1988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