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文學研究盛事——《臺灣文學與文化叢書》三書首發
書名:Vol.1《許壽裳日記》
作者:許壽裳
主編:北岡正子、陳漱渝、秦賢次、黃英哲
責任編輯:紀淑玲
ISBN:978-986-02-5125-8
書名:Vol.2《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
作者:許壽裳
主編:黃英哲
責任編輯:游紫玲
ISBN:978-986-02-5130-2
書名:Vol.3《蘇維熊文集》
作者:蘇維熊
主編:蘇明陽、李文卿
責任編輯:吳菡
ISBN:978-986-02-4731-2
《許壽裳日記》、《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蘇維熊文集》三書為臺大出版中心推出之《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文獻篇首批作品,並於2010年11月8日上午於臺大總圖書館特藏展覽區舉行許壽裳先生、蘇維熊先生著作發表暨手稿捐贈儀式。
《臺灣文學與文化研究叢書》之籌畫始於2009年8月,由臺大臺文所所長梅家玲教授擔任主編。此叢書分成兩大系列,其一是以臺灣文學與文化的文獻史料為主的「文獻篇」,已於11月隆重登場;其二是以研究成果為主的「研究篇」,預計2011年起陸續出版。文獻篇首次發表的三本新書爲戰後初期臺灣文學的研究開啟重要的新頁。
11月8日的「許壽裳先生‧蘇維熊先生著作發表暨手稿捐贈儀式」在臺文所所長梅家玲教授主持下,由對臺灣文學研究不遺餘力的黃英哲教授與蘇維熊長子蘇明陽先生代表捐贈手稿,湯明哲副校長代表校方接受,並致贈感謝狀。當天,本校出版中心主任項潔教授、圖書館館長陳雪華教授、文學院院長葉國良教授、中文系主任鄭毓瑜教授等人均與會並致詞,會後與會貴賓一起參觀新書展示與手稿展覽。
臺大第一任中文系主任是誰?第一首校歌歌詞是誰寫的?答案是許壽裳。
許壽裳(1883-1948)是戰後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戰後應陳儀的邀請,擔任臺灣省編譯館館長,後來受聘為臺灣大學中文系首任系主任。許教授到校未久,即為臺大寫作第一首校歌歌詞:「海水洸洸,挾民族之輝光……」;為推行國語並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他編選國語文教材;為中文系未來發展奠基,他添購中國文學圖書,規劃專業研究室,並倡議文學院出版學術刊物。1948年於教員宿舍遇害,死因至今不明。
《許壽裳日記》(1940-1948)映照了許壽裳在戰時大後方經驗和戰後的臺灣經驗,詳盡地呈現其生活點滴,從抗戰時期的成都重慶,到光復後的臺北;從個人的讀書寫作、家族成員互動,到協助政府推動教育文化工作、與長官同事間交遊往返,記述內容皆極具史料價值。這是一部關於二戰期間,中國人顛沛流離的故事,以及在中、臺、日的異文化摩擦中,一位守著「誠與愛」的知日派知識份子的軌跡。它不僅是許壽裳的個人史與家族史,同時也是同時代的社會文化史料、經濟史料、文學史料、傳記史料或氣象史料等,每次閱讀常令人有不同的領略與收穫。本書兼具文學性及可讀性,加上北岡正子與黃英哲教授精闢導讀的分析,以及完整的許壽裳生平年譜附錄,使此書更具價值。
許壽裳積極從事魯迅傳播,宣揚民主、科學的五四中國新文化運動精神。《許壽裳臺灣時代文集》收錄許壽裳1946-1948年間發表於臺灣各刊物的研究與評論文字,完整呈現其臺灣時代的著作面貌。全書共分四大部分:一、魯迅研究;二、國語教育;三、時論;四、學術論著,其中包括多篇從未發表的手稿。此外,本書也收入梅家玲所長及主編黃英哲教授分別撰寫的序言:<許壽裳-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的領航者>、導論:<許壽裳與臺灣>,幫助讀者了解許壽裳在戰後初期臺灣文化重建上的成就。
蘇維熊(1908-1968)為日治時期《福爾摩沙》集團重要成員,到日本東京帝國大學讀書,主修文學部英文科。1933年與張文環、巫永福等多人發起組織「臺灣藝術研究會」,並成為其機關雜誌《福爾摩沙》的主編,對當時臺灣新文學運動,及日後臺灣島內文壇發展具有相當影響。
《蘇維熊文集》收錄蘇維熊生平重要著作,分為「文學研究與評論」、「詩歌創作」與「附錄」三部分。分別收錄其早年《臺灣文藝》與《福爾摩沙》時期的作品、戰後《臺灣文藝》與《現代文學》中的評論,內容包括對民間文學、自然文學、英美詩、臺灣歌謠俚語等方面的研究,及多篇日文及臺語白話詩歌創作等。
二次大戰過後,蘇維熊進入臺灣大學,擔任外文系教師,重拾英美文學的研究,並且開授莎士比亞及英詩選讀等課程。外文系早期的學生如葉維廉、郭松棻、陳若曦、李歐梵等,都曾受教於他;他的《英詩韻律學》,更是臺灣戰後最早的英詩韻律研究專著之一。蘇維熊是日治時期的臺灣文學先驅者,亦是戰後臺灣第一代的本土學者,值得學界關注;而整理出版他的論著與創作,正是相關研究得以開展的起點。
臺大出版中心書店(總圖書館B1)
劃撥帳號:17653341
戶名:國立臺灣大學
傳真:(02)2363-6905
電話:(02)2365-9286或(02)3366-3993轉18、19
網路購書:博客來&臺灣商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