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宗旨
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命脈。臺灣產業經過四十年來的快速進步與變遷,傳統產業在日漸空洞化之際,正面臨著西進或南進的嚴重壓力,反觀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將成為臺灣經濟之主流。隨著全球知識競爭時代的來臨,如何將知識轉成利潤,將臺灣建設成為成為國際產業技術供應體系的重要環節,使臺灣成為高科技、高效率、高生活品質的「人文科技島」,已是我國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發展藍圖。然而就科技產業未來在臺灣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目前臺灣對於科技創業與管理的專業人力資源培養仍是十分缺乏。因此,為因應產業與科技之快速變遷,積極培養科技創業與管理專業人才,已為一必然之趨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韋斯特教授於2001年3月22日在台之演講即提到“創新是指新的創意及新技術的開發過程,之後才是將這些創意及技術以符合成本效益及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到大眾市場上。一個國家的經濟(以及全球性經濟本身)的發展,愈來愈必須倚賴持續的創新,而深厚的研究基礎,以及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科技人才及工程師的人才素質,則是創新唯一的來源。在美國大部份的基礎研究都是在大學中進行的。這樣的制度顯示,高等學府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不僅能在學校中學習最新的科技發展,學生本身就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會將新的創意帶入教室、實驗室、工廠,以及新一代的企業中。我們的大學必須學習新的運作模式-進行跨領域、跨組織、及跨國界的合作。為了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創意,從而創造出新的產業及新的工作機會,我們的大學教育就必須採取更具整合性的做法,在致力於科學、工程、管理及其他領域專精研究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改變過去專拘泥於單一領域、狹隘的研究模式。舉例來說,我們的教育課程應該融合管理與工程學的知識與創見,使工程師能夠具備管理的技能,從事管理的人也知道如何有效、有策略、有智慧地運用科技。”
臺灣大學在全國之大專院校中,可謂是一所最具綜合性質之大專院校,所擁有之資源、師資與人才也可謂是全國之冠。若能將校內之師資與資源作一整合,必能產生綜效,以達到最佳之成效。科技創業與管理學程之設置即基於上述之理念,結合台大管理學院、工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之專業師資,以促進科際整合,培植優秀之科技創業與管理人才,配合國家經濟建設計劃,貢獻專業學識。這個學程初期以管理學院、工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為主,未來將及於其它學院,以激發校園內的創業與科技管理精神。
教學方法
我們將採用一種三分法將創業管理的教學目標分類。首先針對創業的專門知識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能完全了解何謂創業的不可或缺的知識,並能認知一些主要的創業議題(know what);其次的目標在於創業技巧的培養(know how),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如何開始創業。第三個教學目標是關於創業人的培養,將一個學生塑造成具有創業家特質的個體。
從科技管理或是創業相關課程的教學經驗中得知,除非藉由一種整合性的教學方法,來平衡概念性的、工具性的、實務性的各個面向,否則不可能發展出創業精神或創業行為。如果可以提供關於創業實務的發展架構,透過一種有特定目標、內容、教學格式與教材的方法,讓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實際參與,而且令實驗與應用逐一印證實行,這種方法在過程中將會引導學員掌握創業的必要知識與技能。下表是參考其他學術機構,為台大的這個科技創業與管理培育課程設計的主要教學架構。這個教學方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喚醒意識,利用基礎教材、與創業者的座談、整合其他科目或計劃成來達成,這一層次對所有的台大學生來說是必修的。第二個層次則相當專業化,在特定的課程中進行廣泛的討論、閱讀,並且由創業者做個案研習,這項訓練通常是選修的。這個培育學程的最後一個層次,則是決定實踐一個個人的、或是小組的創業計劃。
角色狀態 | 課程主軸 | 內容 | 教材&教學方式 |
旁觀者 | 知識面 | 為何創業? 目標、風險為何? 收獲為何? 成功的創業模式為何? 創業暨企業家精神的定義 創業機會與策略的定義 規劃個人創業計劃 |
實例 研討會、簡報 實地考察、專題論文 小組討論 專題個案研討 |
參與者 | 工具面 | 如何達成? 過程、作業模式為何? 特定方法及工具 管理準則的採行、規範及整合 |
教育 課堂 閱讀及個人報告 全球個案研讀 研討會、簡報 經驗式情境 |
行動者 | 實務面 | 成效如何? 短期內具體目標為何? 主要架構為何? 應用及內含意義 態度、才能及競爭力自我評估 統籌整合結論(企業計劃書) |
見習 個人專案應用 撰寫企業計劃書 設定營運範圍暨願景 尋找 個案與模擬 |
學程課程設計與現況
本學程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二個層次。申請通過之學生,需研修三門(含)以上之基礎課程,其中『科技與人文對話』為管理學院學生之必修課;『管理(企業)概論』為非管理學院學生之必修課。進階課程中『創業管理導論』課及『創業專題』課為必修之核心課程。進階課程需研修四門(含)以上。以上課程資料請參閱下表。
學 程 課 程 | |||
課程階段 | 課程名稱 | 必∕選 | 學分 |
基礎課程 (選三門) |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 必(管理學院) | 2 |
管理(企業)概論 | 必(非管理學院) | 2 | |
管理會計 | 選 | 3 | |
財務管理 | 選 | 3 | |
行銷管理 | 選 | 3 | |
管理經濟學 | 選 | 3 | |
普通物理學 | 選 | 3 | |
微積分 | 選 | 3 | |
工程力學 | 選 | 3 | |
計算機概論 | 選 | 3 | |
計算機程式 | 選 | 3 | |
電子學 | 選 | 3 | |
進階課程 (選四門) |
創業管理導論 | 必 | 3 |
創業專題 | 必 | 3 | |
科技管理導論 | 選 | 3 | |
企業控管 | 選 | 3 | |
產業競爭分析 | 選 | 3 | |
智慧財產權 | 選 | 3 | |
創投與金融市場 | 選 | 3 |
『創業管理導論』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討論,處於資訊科技領先經濟模式的現實中,大中型企業、還有中小型企業如何自身再創企業新機,為臺灣這個地區的整體競爭力做出貢獻。技術創新者,或是資深管理者,應該如何瞭解新的經濟情勢、新的經濟生態;然後由「技術實務」、「商業實務」、「歷史經驗」、「政府」、「法律」、「管理系統設計」、「人力資源」等構面探討「創業」的機制與程序。創業的艱辛、如何透過推展特定「創新文化」,以及討論政府與法律扮演的應然角色,如何善用法律諮詢等議題,都會出現在整個課程中。整個課程希望學生經由整體系統運作的規範瞭解,積極做到:
1. 如何培育自己的創業經營能力;
2. 政府在落實相關政策應有的行動方案;
3. 企業如何瞭解、配合、以及監督政府的行為。
4. 如何掌握關鍵的創業步驟,訂出自己企業的願景。
5. 如何創業的策略、資源分配計劃,以及有效執行創業的手段。
『創業專題』課程簡介
本課程希望學生組成創業小組,實驗「創業」的機制與程序。在掌握如何創業的關鍵步驟後,一位技術創新者,或是企圖創業者,如何真正落實自己的願景,尋求創業新構想,制訂創業的策略,準備創業計畫書,爭取資源,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問題,並有效訂出創業的步驟,創業小組成員應具備「技術實務」、「商業實務」、「管理經驗」的多元特色。
本學程已於九十一學年度起實施,第一期招收工學院學生31名,電機資訊學院學生14名,管理學院一般碩士班學生10名、EMBA學生3名,及其他學院碩博士班學生3名。凡修畢並通過本學程規定之20學分以上者,將由本校授與「科技創業與管理學程」證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