設置宗旨

高科技產業是臺灣經濟發展的命脈。臺灣產業經過四十年來的快速進步與變遷,傳統產業在日漸空洞化之際,正面臨著西進或南進的嚴重壓力,反觀知識密集與技術密集的高科技產業,將成為臺灣經濟之主流。隨著全球知識競爭時代的來臨,如何將知識轉成利潤,將臺灣建設成為成為國際產業技術供應體系的重要環節,使臺灣成為高科技、高效率、高生活品質的「人文科技島」,已是我國邁進二十一世紀的重要發展藍圖。然而就科技產業未來在臺灣經濟發展所扮演的角色而言,目前臺灣對於科技創業與管理的專業人力資源培養仍是十分缺乏。因此,為因應產業與科技之快速變遷,積極培養科技創業與管理專業人才,已為一必然之趨勢。

美國麻省理工學院校長韋斯特教授於2001年3月22日在台之演講即提到“創新是指新的創意及新技術的開發過程,之後才是將這些創意及技術以符合成本效益及最有效率的方式,提供到大眾市場上。一個國家的經濟(以及全球性經濟本身)的發展,愈來愈必須倚賴持續的創新,而深厚的研究基礎,以及擁有受過良好教育的科技人才及工程師的人才素質,則是創新唯一的來源。在美國大部份的基礎研究都是在大學中進行的。這樣的制度顯示,高等學府的學生,尤其是研究生,不僅能在學校中學習最新的科技發展,學生本身就是科技創新過程中的重要參與者。他們會將新的創意帶入教室、實驗室、工廠,以及新一代的企業中。我們的大學必須學習新的運作模式-進行跨領域、跨組織、及跨國界的合作。為了培育具有創新能力的學生,使他們能夠更有效地發揮創意,從而創造出新的產業及新的工作機會,我們的大學教育就必須採取更具整合性的做法,在致力於科學、工程、管理及其他領域專精研究的同時,我們也必須改變過去專拘泥於單一領域、狹隘的研究模式。舉例來說,我們的教育課程應該融合管理與工程學的知識與創見,使工程師能夠具備管理的技能,從事管理的人也知道如何有效、有策略、有智慧地運用科技。”

臺灣大學在全國之大專院校中,可謂是一所最具綜合性質之大專院校,所擁有之資源、師資與人才也可謂是全國之冠。若能將校內之師資與資源作一整合,必能產生綜效,以達到最佳之成效。科技創業與管理學程之設置即基於上述之理念,結合台大管理學院、工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之專業師資,以促進科際整合,培植優秀之科技創業與管理人才,配合國家經濟建設計劃,貢獻專業學識。這個學程初期以管理學院、工學院及電機資訊學院為主,未來將及於其它學院,以激發校園內的創業與科技管理精神。

教學方法

我們將採用一種三分法將創業管理的教學目標分類。首先針對創業的專門知識的培養,讓所有學生都能完全了解何謂創業的不可或缺的知識,並能認知一些主要的創業議題(know what);其次的目標在於創業技巧的培養(know how),讓學生有機會學習如何開始創業。第三個教學目標是關於創業人的培養,將一個學生塑造成具有創業家特質的個體。

從科技管理或是創業相關課程的教學經驗中得知,除非藉由一種整合性的教學方法,來平衡概念性的、工具性的、實務性的各個面向,否則不可能發展出創業精神或創業行為。如果可以提供關於創業實務的發展架構,透過一種有特定目標、內容、教學格式與教材的方法,讓學生以個人或團體的方式實際參與,而且令實驗與應用逐一印證實行,這種方法在過程中將會引導學員掌握創業的必要知識與技能。下表是參考其他學術機構,為台大的這個科技創業與管理培育課程設計的主要教學架構。這個教學方法有三個層次。第一個層次在喚醒意識,利用基礎教材、與創業者的座談、整合其他科目或計劃成來達成,這一層次對所有的台大學生來說是必修的。第二個層次則相當專業化,在特定的課程中進行廣泛的討論、閱讀,並且由創業者做個案研習,這項訓練通常是選修的。這個培育學程的最後一個層次,則是決定實踐一個個人的、或是小組的創業計劃。

角色狀態 課程主軸 內容 教材&教學方式
旁觀者 知識面 為何創業?
目標、風險為何?
收獲為何?
成功的創業模式為何?
創業暨企業家精神的定義
創業機會與策略的定義
規劃個人創業計劃
實例
研討會、簡報
實地考察、專題論文
小組討論
專題個案研討
參與者 工具面 如何達成?
過程、作業模式為何?
特定方法及工具
管理準則的採行、規範及整合
教育
課堂
閱讀及個人報告
全球個案研讀
研討會、簡報
經驗式情境
行動者 實務面 成效如何?
短期內具體目標為何?
主要架構為何?
應用及內含意義
態度、才能及競爭力自我評估
統籌整合結論(企業計劃書)
見習
個人專案應用
撰寫企業計劃書
設定營運範圍暨願景
尋找
個案與模擬

 

學程課程設計與現況

本學程分為基礎課程、進階課程二個層次。申請通過之學生,需研修三門(含)以上之基礎課程,其中『科技與人文對話』為管理學院學生之必修課;『管理(企業)概論』為非管理學院學生之必修課。進階課程中『創業管理導論』課及『創業專題』課為必修之核心課程。進階課程需研修四門(含)以上。以上課程資料請參閱下表。

學 程 課 程
課程階段 課程名稱 必∕選 學分
基礎課程
(選三門)
科技與人文的對話 必(管理學院) 2
  管理(企業)概論 必(非管理學院) 2
  管理會計 3
  財務管理 3
  行銷管理 3
  管理經濟學 3
  普通物理學 3
  微積分 3
  工程力學 3
  計算機概論 3
  計算機程式 3
  電子學 3
進階課程
(選四門)
創業管理導論 3
  創業專題 3
  科技管理導論 3
  企業控管 3
  產業競爭分析 3
  智慧財產權 3
  創投與金融市場 3

 

『創業管理導論』課程簡介

本課程在討論,處於資訊科技領先經濟模式的現實中,大中型企業、還有中小型企業如何自身再創企業新機,為臺灣這個地區的整體競爭力做出貢獻。技術創新者,或是資深管理者,應該如何瞭解新的經濟情勢、新的經濟生態;然後由「技術實務」、「商業實務」、「歷史經驗」、「政府」、「法律」、「管理系統設計」、「人力資源」等構面探討「創業」的機制與程序。創業的艱辛、如何透過推展特定「創新文化」,以及討論政府與法律扮演的應然角色,如何善用法律諮詢等議題,都會出現在整個課程中。整個課程希望學生經由整體系統運作的規範瞭解,積極做到:

1. 如何培育自己的創業經營能力;

2. 政府在落實相關政策應有的行動方案;

3. 企業如何瞭解、配合、以及監督政府的行為。

4. 如何掌握關鍵的創業步驟,訂出自己企業的願景。

5. 如何創業的策略、資源分配計劃,以及有效執行創業的手段。

『創業專題』課程簡介

本課程希望學生組成創業小組,實驗「創業」的機制與程序。在掌握如何創業的關鍵步驟後,一位技術創新者,或是企圖創業者,如何真正落實自己的願景,尋求創業新構想,制訂創業的策略,準備創業計畫書,爭取資源,解決創業過程中的問題,並有效訂出創業的步驟,創業小組成員應具備「技術實務」、「商業實務」、「管理經驗」的多元特色。

本學程已於九十一學年度起實施,第一期招收工學院學生31名,電機資訊學院學生14名,管理學院一般碩士班學生10名、EMBA學生3名,及其他學院碩博士班學生3名。凡修畢並通過本學程規定之20學分以上者,將由本校授與「科技創業與管理學程」證明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