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一世紀人類社會最重要的發展趨勢之一是「全球化」,在經濟方面由於跨國商業活動、跨國性公司的普遍,各國經濟相互依存性日增,如1998年源自泰國、韓國的亞洲金融危機,其後影響的幾乎是全世界,因此經濟與貿易的全球化是相當明顯的。在文化方面,人類向來對不同文化背景、不同民族、不同宗教彼此之間可能引起隔閡及衝突有所擔憂,引發對不同文化相互了解的迫切需求,因而導致多元文化的相容並蓄,也是全球化發展的原因。在知識與科學方面,由於知識具有普遍性,是人類通用的資產,在知識經濟時代,知識的創新、傳播乃至應用必須是跨越國界的,因此知識的不斷創新與發展的結果也促成了全球化的趨勢,而能源、生態、環境問題乃是人類所面對的全球性課題,資訊科技的進步、網際網路的發展則是加速全球化的最大動力。
在全球化發展的趨勢中,大學必需扮演一個相當重要的角色,也必然會受到相當的衝擊,需要調整自己以因應不斷變化的新趨勢。首先我們必須了解,在全球化趨勢中,大學所面臨的環境其特色是什麼。
當前大學所處的環境特色
依據Magrath, C. Peter的報告,現代大學存在的環境特色有下列八項:
(一)國際間經濟的密切關連:最主要的是多國公司的出現,這些公司效忠的對象是他們的股東而不是國家,而這些公司所導致的經濟效應也往往是跨國性的。
(二)民主與市場機制:與此相對的是支配與控制的經濟架構逐漸消失,今天全世界民主政治的實施顯然比二、三十年前更為普遍,即使是中國大陸也逐漸由中央管制經濟轉向地方政府權力之提升,並增加對市場機制之依賴。
(三)消費者主義:在消費者主義的氣氛下全世界的趨勢是儘可能去符應消費者的需求與利益,其施行哲學就是個人優先,這在高等教育上的意義是大學必須更加考慮學生的需要。
(四)組織的重整:組織的重整主要是為符合市場機制、消費者意識以及民主化系統的發展趨勢,其特色一方面是分權;但相反的另一個特色則是整合,如歐洲、環太平洋、北美、南美等地區都有重要經濟整合組織之出現。
(五)組織的扁平化與跨領域的合作:組織扁平化的意義是要讓組織中的個體或小組更相互依存,鼓勵他們破除領域的界限去進行跨領域的合作。
(六)全球生態課題:諸如跨國性的酸雨、採伐森林、溫室效應、臭氧層破洞等全球性的課題,需要有共同新的思維與作為,而這些問題也正是全球研究或公共政策的重要議題。
(七)多元價值:在世界許多地方雖然仍存在著種族、宗教、文化間的緊張與分裂,但相對的另一傾向則是對不同種族、語言、宗教其所蘊涵之豐富資產的欣賞,因而呈現出多元文化價值景象。
(八)數位化時代:網際網路(Internet)以及全球資訊網(World Wide Web)使全球的每一個人都可能連接在一起,大學如果無法在這快速進步的資訊科技中重新整合並善加利用,將可能在這新發展的潮流中被邊緣化。
除以上Magrath所述八項特色之外,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對大學而言,另一個重要特色是人才流通的全球化,國際間人才的流通固然早就存在,但全球化的市場經濟、知識經濟的發展,將使得人才的流通更為普遍而廣泛。
全球化對大學之影響
在全球化發展的環境之下,到底對大學會有怎麼樣的影響呢?我們可以從教育、研究以及其他方面來探討。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全球化的發展,學者們普遍認為未來的高等教育在教育上必然會有巨大的改變,研究上的改變可能較不顯著。在教育上,未來大學不僅僅是知識的提供者,更必須是學習經驗、步驟與環境的設計者,因為大學將不再是教育的唯一提供者,因此大學必須結合教師集體的能力,成為學生的顧問或諮詢的對象。其他快速發展的知識提供者將會出現,如以營利為目的的虛擬大學或企業大學等,藉著資訊科技的發達,這些機構可以從許多有名的大學購買最佳的服務,然後快速而廣泛的傳送出去,而未來跨國界的終身學習將成為高教主流。
與教學相比較,研究上的改變可能較小,未來的研究工作仍將集中在少數研究型的大學,但大學必須要進行團隊、跨領域、跨單位、跨國界的合作,甚至必須做適當的分工。並不是每一個單位都有能力,也沒有必要,去投資那些高價位、高技術的設備,也不應該每一個圖書館都要擁有每一本出版的圖書,未來研究上的合作與分工是必須的。
其次是大學之間競爭的加劇:大學除了面對上述非傳統大學的可能競爭之外,大學與大學之間的競爭也將更為激烈。Altabach, Phillip G. 指出在全球化趨勢,知識很容易被視為商品,就如同香蕉或飛機一樣,這種教育商品化對大學的理念以及各國對高等教育的掌控有很大的威脅,把知識看做全球性的商品將會為那些貧窮、弱小而缺乏資源的國家的學術機構造成嚴重的問題。世界將被劃分為核心與邊陲兩部份,核心者越來越強而邊陲者將越來越邊緣化,最後高等教育將被那些擁有優勢跨國資訊科技、生物科技以及出版公司的工業國家的世界級大學所主導。
以人才爭取為例,就學術機構而言,人才永遠是最重要的資源,而在全球化的環境中,傑出的教學研究人才是全球流通的,學生的招收也無法以領土的界限來加以限制,強者恆強弱者恆弱的趨勢將逐漸趨於顯著。
全球化趨勢中大學的因應
面對全球化的趨勢,大學在教學上,必須培育具有全球意識的公民,在全球化的潮流中,一個國家擁有越多具有良好全球意識的公民,其國家的競爭力也就愈具優勢,其次則是教育學生對不同文化的認識與了解,而課程的改革則是達成其目標的重要措施。在研究上則必須鼓勵團隊、跨領域乃至跨國的研究合作。行政上,必須建立國內外的合作機制,以尋找伙伴,打破傳統的界線,透過緊密合作提供更好的教育。除了大學與大學之外,大學與政府、大學與企業之間的合作機制亦均同樣重要。
國際間大學的交流與合作
為了因應全球化發展之需要,近年來大學與大學之間各項形式的交流與合作極為盛行。國際間大學交流與合作之目的不外:(1)教育上:透過擴大學生交換以達成增廣學生文化視野、增加學生教育機會、培養學生進入全球市場的能力;透過教師交換以擴大教師視野、技巧以及合作機會;共同開發教材或在某些領域上互相合作、互相支援以達到互補互利。(2)研究上:增進共同研究機會。(3)資訊與構想之交換。(4)增加爭取經費之機會。(5)有利教育市場之開發。(6)強化遊說效力。
大學交流合作的架構與組織可以分為由上而下(Top-down)與由下而上(Bottom-up)兩種。由上而下者依其涵蓋的範圍可以分為(一)全球性的組織,如IAU(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Universities)。(二)區域間的組織:如歐洲的ERASMUS/SOCRATES、亞太地區的亞太大學交流協會(UMAP)、北美的CONAHEL等。(三)國家性的組織:諸如國內的國立大學校協會、私立大學校院協進會、技職校院協會以及新近成立的私立技專校院協進會。(四)大學之間的交流或組織:大學與大學彼此間的合作交流是行之已久、也最普遍的大學國際交流模式。至於由下而上的國際交流合作活動,有些是由教師發起的,有些是由單位發起,有些是群聚式的單位間的伙伴關係,有些則是市場導向的伙伴關係。以下就幾個目前在國際上比較受到重視的區域組織以及臺灣大學參與的一些組織,做簡要之介紹。
(一)ERASMUS:Erasmus是一位哲學家、神學家及人文學者的名字,這個組織主要是在推動歐洲共同體之內的「大學學生交流行動方案」(European Community Action Scheme for the Mobility of University Students)。ERASMUS設計許多措施來支持歐洲高等教育機構的活動,促進教師與學生之交流與交換。
自2000年1月24日開始到2006年底的計劃共有30個國家參與,包括歐洲聯盟的15個國家、3個歐洲經濟體國家(冰島、利支頓斯坦、挪威)以及12個協同國家:匈牙利、羅馬尼亞、捷克、斯洛伐克、波蘭、保加利亞、布加利亞、伊斯托尼亞、拉托維亞、立陶宛、斯洛凡尼亞、馬爾他、賽普魯斯。
學生交流為最主要之項目,其精神為「把學生帶到歐洲,把歐洲帶給每一個學生」,自1987/88到1999/2000之間共有750000大學生在此方案下到國外學習,目前共有1800所大學參與,除了學生交換以及教師交換,最近更鼓勵各大學在其課程規劃中加入歐洲面向之教材以便沒有機會參與交流的學生也能具有歐洲共同意識。其經費來自歐盟、各相關國家、大學及其他機構。
為促進學生交流、減少學分轉換之困難,ERASMUS設立了一套所謂歐洲學分轉換系統(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System, ECTS)建立衡量及比較學習成效的標準,以便他們可以順利地從一個機構轉到另一個機構,在初期試辦期間有145所高等教育機構參與,先從企業管理、化學、歷史、機械工程、醫學五個領域開始,1995年後又擴大試行。在ECTS,60學分代表一學年的學習成果,30學分代表6個月。
(二)亞太大學交流協會(University Mobility in Asia and the Pacific, UMAP):1991年開始籌備,1993年正式成立,其宗旨為透過擴大大學學生及教職員之交流以增進國際間之瞭解,其會員是開放給亞太地區的所有國家(countries)、區域(territories)或行政區(administrative region),其代表可以是政府高等教育組織、大學或大學相關組織,目前正式的會員有臺灣、澳洲、柬埔寨、加拿大、斐濟、香港、日本、澳門、韓國、馬來西亞、蒙古、紐西蘭、菲律賓、泰國、美國,秘書處設在日本。臺灣為創始國家之一,曾在台北舉辦第二屆年會,目前由臺大擔任國家秘書處。
學生交換為UMAP主要推動的工作項目,參與這項交換計劃的學生在國外他校的學習期間最短一學期,最長二學期,大學部或研究所學生均可參與,為了讓較貧窮國家的學生也能有到國外大學學習的機會,UMAP也提供獎學金給柬埔寨、斐濟、蒙古、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的學生,此外,為了方便各大學之間的學分轉換,UMAP也設計了一套學分轉換系統(UMAP Credit Transfer System, UCTS)。
(三)環太平洋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Pacific Rim Universities, APRU):是由環太平洋區域16個經濟體中35所主要大學所組成,成立於1997年,其目的是在透過加強大學之間教學與研究合作,以促進環太平洋區域經濟、科學及文化之進步,成員大學校長每年聚會一次,其他活動有博士生聯合研討會(由各大學博士生組成)、年輕傑出學者研習營,每年一次為期兩星期,一星期在美國境內大學,另一星期在美國以外之大學,過去二年均以環境科學為主題,此外則為各項研討會,該組織係由南加州大學、柏克萊大學、洛杉磯大學以及加州理工學院四校的校長所發起。
(四)東亞研究型大學協會(The Association of East Asia Research Universities, AEARU):是一個區域性的大學組織,成立於1996年,其目標是透過成立東亞地區主要研究型大學校長論壇,帶動彼此間的交流,期望在這些大學的共同學術與文化背景下,促進東亞地區高等教育與研究之發展,並帶動該區域文化、經濟及社會之進步。目前會員有來自中國大陸(北京大學、清華大學、復旦大學、中國科技大學、南京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大阪大學、筑波大學、東北大學、東京工業大學)、韓國(漢城大學、浦項大學、韓國先進科學院)、香港(香港科技大學)以及臺灣(臺灣大學、清華大學)等的17所大學。是一個內容豐富而有相當實際效益的區域性大學交流組織,除固定的每年一次全體會議、二次理事會議之外,每年有二場學生營(Student Camp),一場為一般性的,一場為主題性的,各校以派遣5位學生參與為原則,其他固定的研討會有網路科技、分子生物與生物技術以及文化研討會,自2001年開始又包括商學院院長及教師管理科學研討會。
雖然規模較大且具有影響力的國際組織如IAU、UMAP、ERASMUS在國際交流上佔有相當重要地位,但某些較小規模的聯盟(alliance)或組織網(network)往往更具有實質效益,如上述APRU、AEARU之外,在歐洲有UNICA(Universities in Capitals in Europe),全球性的有Universitas 21、World-Wide University Network、League of World Universities,其成員數大都在20至40之間。
值得注意的是最近啟動的阿姆斯特丹大學(UVA)、紐約大學(NYU)、柏林自由大學(FUB)以及倫敦大學大學學院(UCL)四所大學之間的小型聯盟,希望透過少數具有較強共識的大學之間的聯盟進行較深度的交流與合作,其中最重要的是聯合碩士學程,透過妥善的課程規劃,讓學生輪流在不同國家的四所大學接受教育,讓學生可以在有互補優勢、不同文化、不同教育傳統以及不同的政治、地理、社會條件之環境下接受教育,這是在單一國家所無法達成的,認為在這樣的教育之下的學生較能符合全球化的需要,而這樣的經驗也必將讓他們在求職上擁有更好的競爭力,這可能是全球化趨勢中大學交流與合作的新方向。
國際學術交流合作所遭遇到的一些課題
大學之交流與合作所可能面臨的問題,可以簡略分為政治的、經濟的與學術的三方面來談:
政治的:國際上大學之間的交流固然應以學術為本位,世界各大學亦大都能堅持此項原則,但在目前臺灣所處的政治環境之下,有時仍難免受到政治的干擾。
經濟的:這與教育逐漸被視為商品有密切的關係,例如在澳洲,教育已經成為該國第三大產業,為了吸收外國學生,很多決策必然受到影響。經濟上的影響較之政治上的影響往往是有過之而無不及。
學術的:國際合作講求互利互補,甚至可以說是門當戶對,因此唯有充實自己的實力,才能在國際上開拓更寬廣之合作機會。
結語
二十一世紀將是一個全球化的世紀,在全球化的趨勢中,大學必將受到相當的衝擊,也必須扮演重要的角色,大學必須培養學生的國際視野、國際意識、對多元文化的瞭解與包容,以及對全球性議題的認識與關注。未來高等教育在教學上必然會有重大的變革,大學之間的競爭也將更加劇烈,無論教學或研究,合作與分工都是必須的。國際間大學的合作依其推動方式可以分為由上而下與由下而上兩種,依其範圍可以分為全球性、區域性、跨國性大學與大學組織等。大規模的國際合作組織固然有較大的政策決定功能與影響力,但較小規模的聯盟或合作網路往往有更實質的效益。除了增進學生、教師的流通、資訊的交流與研究合作之外,未來透過精心規劃的跨國性課程與教育機會可能是一個重要的發展方向。(本文發表於「二十一世紀大學的新挑戰與新展望學術研討會」2002/12/4,主辦單位:臺大共同教育委員會、財團法人國家政策研究基金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