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系簡史

畜產學系源於臺北帝國大學農學部十九個講座其一之畜產學講座;1944年畜產學講座改為獸醫學科,其下增設:畜產學I、畜產學II、家畜解剖學、家畜病理學及家畜衛生學等五講座,分別於現今地質系後方平房、基隆路3段155巷畜產系現址上課,教師皆為日本籍,到了1945年才有七位第一屆畢業生,皆為日本人。

1945年臺灣光復,11月15日台北帝國大學改名為國立臺灣大學,畜牧獸醫學系為農學院七個學系之一;1955年分為畜牧及獸醫兩組招生;1959年8月正式分為畜牧學系(Department of Animal Husbandry)及獸醫學系。第一任系主任為李登元教授,當時僅有五位教授,五位助教;招生25人,畢業19人,可說是小系。本系設有畜牧場,飼養乳牛、豬、羊、雞、鴨、鵝等家畜禽,提供師生教學研究及實習之用;乳品加工廠所生產之臺大鮮奶、臺大冰棒、冰淇淋三明治等產品,是臺大師生的最愛,也是校友們最懷念的美味。

畜牧大樓於1962年由農復會美援補助興建,為三層樓建築,使用至今逾四十年;本系於1969年設立研究所碩士班,1981年博士班成立,1987年研究所招生分為畜產和加工兩組。1992年因教學與研究不僅侷限於禽畜生產技術,更擴大至畜產品之開發經營利用及生物技術,同時為能與國外大學一致,遂更改系名為 Department of Animal Science「畜產學系」。目前本系共有專任教師十九名(教授九名、副教授四名、助理教授三名、助教三名)、兼任教師四名(教授三名、副教授一名)、職工同仁四名;大學部學生145人、碩士生30人及博士生15人。

本系師長及系友在臺灣畜產事業發展過程中,扮演關鍵角色並有重大貢獻;例如臺灣養豬事業的發展,戈福江老師帶領早期沈冠雄、戴乃倫、余如桐、周德政及宋永義等系友,創立發展契機,功不可沒。除了對產業貢獻外,本系研究成果也相當豐富,宋永義老師與李登元老師,在國科會九年計畫的支持下,將小耳種蘭嶼豬選育成體型小的試驗用豬種,命名為「李宋豬」,是世界上重要的實驗用豬種,受到國內外的矚目,每年提供200頭給醫學及生命科學研究使用;另外沈添富老師主持家禽營養研究,建立鴨營養標準與飼養方式,並出版飼養手冊,東南亞及中國大陸大量翻印及應用,可見是很有價值的成果;沈教授並於1995~1998年擔任臺大農學院院長,任內獲得肯定。更值得一提的是,國內基因轉殖豬的發展是由鄭登貴老師和研究團隊開創的,複製動物的發展也在鄭老師的指導下,成功的產下複製羊,酷比豬,其中在動物科技研究所出生的「酷比三號」是全世界首例同時具有乳鐵蛋白和人類凝血第九因子雙基因的複製豬、這些基因的構築是在本系完成的。

本系自1950年第一屆畜牧獸醫系畢業四位系友,至2002年總共42屆,畢業有1445位系友,其中博士38位、碩士233位、學士1174位,服務於國內外產官學研相關領域,均有傑出成就;第一屆王士彥系友經商有成,熱心公益,他擔任臺大校友會的重要幹部,並負責辦理70週年校慶活動。年輕一代系友在畜產業界居領導地位者,有臺灣卜蜂集團董事長游汝謙系友,中日集團副總經理林重志系友,泰山飼料副總經理鄒信南系友等。

教學、研究與推廣服務

本系之教學目標在於造就具有理論基礎與實用技術的動物科學及生物技術人才。大學部開設有關於動物遺傳生理、飼養管理、產品加工、生物技術和伴侶動物與實驗動物之課程。學生以本系為主修者,通常需4年,修畢128學分(其中專業必修84學分),授予生農學士學位。研究所碩士班及博士班,培育動物科學領域具有獨立研究能力之人才。碩士班分生產及加工二組,修業年限一至四年,除論文6學分外,修畢24學分,通過學位考試,頒予生農學碩士學位;博士班修業年限二至七年,除學位論文12學分外,修畢18學分,通過資格考試及學位考試,獲得生農學博士學位。

本系23位專兼任教師,有20位博士, 2位碩士及1位學士;研究領域分為:

分子生物研究領域:鄭登貴教授、丁詩同助理教授、朱有田助理教授

以動物胚之基因轉殖及複製動物技術為研究主題,主持畜產動物功能性基因體國家型研究計畫,整合財團法人動物科技研究所,畜產試驗所暨所屬單位及國內大學24位研究人員,探討土雞之高產基因種類,早期豬胚發育之基因表現,有助開發產製與高產性能相關的cDNA基因晶片,供產業界選育優良種畜禽及學術研究使用,以提高效率。

動物營養及代謝研究領域:沈添富教授、陳保基教授、徐濟泰教授、林美峰副教授、魏恆巍助理教授

研究主題為動物營養需要量建立,營養素與環境及動物免疫反應之關係,發展以瘤胃微生物製作生物製劑,伴侶動物及野生動物的飼養管理,實驗動物繁殖與管理。

動物生理研究領域:楊寧蓀教授、吳兩新教授、鍾德憲副教授

研究主題為傳統醫藥在動物生產及醫療上之應用,電生理學與細胞訊息傳導之機制,動物內分泌學與環境生理學。

動物生產經營研究領域:陳保基教授、姜延年副教授。

研究主題為統計遺傳育種及種原保存,動物生產自動化研究,畜牧政策與法規及WTO對動物生產事業之影響。

動物產品加工研究領域:林慶文教授、曾弘智教授、蘇和平教授、駱秋英副教授

研究主題為機能性與高價值特殊成份之乳、肉、蛋產品之開發利用,動物產品安全衛生監測技術。林慶文教授擁有乳品及蛋品加工專利多項,對發酵乳歐糧菌種的開發有深入研究、對國內乳品加工產業發展有重大貢獻。

本系定期邀請國內外知名學者專家舉辦專題演講,並舉辦飼料製造技術講習會與飼料鏡檢班,推廣畜牧生產新技術。教師多人擔任經濟部標準檢驗局國家標準審查委員,中央畜產會及雜糧基金會技審委員,對產業發展有很大幫助。教師研究計畫主要來自國科會、農委會、環保署及衛生署等機構,過去三年總共申請67個計畫、獲得一億一千多萬元經費補助,於SCI期刊發表之論文共54篇,由此可見研究潛能及成績備受肯定。

未來展望

本系佔地約二公頃,為臺大唯一位於基隆路以南的校區。獨自成為兼具教學、研究、實習與休閒等功能之教學園區,是臺灣大學最有味道的地方;共有畜牧大樓、動物產品加工館和動物營養研究室三棟建築,設備先進的牛奶工廠,及臺大牧場-台北市內唯一合法之動物飼養場所,除供作師生研究實習之用外,經常有台北市中、小學及幼稚園學生來校外教學。

未來二十年將是生命科技的時代,配合本校及生物資源暨農學院之未來發展,本系教學研究除畜牧生產相關領域外,近幾年在動物生物技術領域也有堅強的師資和傑出研究成果,將積極推動成立動物基因轉殖研究中心,及實驗分子牧場,使本系成為動物基因研究重鎮;規劃新建動物教學研究大樓,更新研究設備以配合新的發展;與醫學院及獸醫系合作成立以豬、牛、羊、犬、雞、鴨為主的中、大型實驗動物中心,提供北區生物及醫學研究所需動物資源及試驗場所;發展伴侶動物及實驗動物飼養管理教學研究,並支援台北市立動物園進行保育動物飼養管理研究。

本系研究教學範圍已不是傳統的畜產學領域,逐步擴大研究範疇以提昇研究水準及培育生物技術人才,成為動物科學與醫學的橋樑;結合相關學術單位,發展具有特色並且具發展潛力之研究,希望在生命科學及生物技術領域能夠成為國際研究的重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