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株植物最能吸引您的是什麼?想必是鮮豔美麗的花朵或形狀奇殊、色彩豐富的果實,這對於觀花或觀果植物而言,是她的天生麗質,所以如此輕而易舉便能引起人們關愛的眼神與一番的讚嘆;然而「樹大便是美」,您可曾留意過那些高大粗壯、看似其貌不揚、默默佇立在路旁的樹木究竟有何特色?仔細觀之,每一株大樹都像是個充滿智慧的長者,以他獨特的樹幹和枝枒,向您訴說一段段過往的故事。尤其當他們以數量取勝時,所形成的景觀意象將更為可觀,正所謂「數大便是美」!

本次就以臺大校園內的行道樹為主題,讓我們來細心欣賞由一整排相同種類的樹木所形成的延伸性景觀,他們或許沒有奪目的色彩,但必定會有令您驚豔的風情展現!

【大王椰子Roystonea regia

談到對於臺大校園的印象,許多人必然聯想到「椰林大道」,的確,一入臺大校門,映入眼簾的是高聳挺拔的大王椰子左右排班,一路延伸至校園盡頭的總圖書館前,精神抖擻地列隊歡迎您的蒞臨,構成了臺大校園主軸的重要景觀;且在椰林大道森林系館前左轉,亦有一條由大王椰子所形成的延伸性景觀,因道路路寬小於椰林大道,故稱「小椰林道」。如果說杜鵑花是臺大的「校花」;大王椰子就是臺大的「校樹」。所以,臺大的校徽以大王椰子當背景;臺大網站首頁以大王椰子作為圖騰;且臺大的BBS站更以「椰林風情」為名。因此,對臺大人而言,大王椰子應是除了傅鐘、杜鵑花、醉月湖之外,另一個重要的象徵標誌。

大王椰子原產於古巴、牙買加和巴拿馬一帶,於1898年首先引入臺灣。目前各地栽培普遍。大王椰子株形高聳挺拔,是國內引進的椰子類中最高大而壯觀的一種,故名「大王椰子」,其莖幹擎天屹立、椰葉迎風搖曳,頗富詩意和美感,故庭園、公園或校園中廣泛栽植。大王椰子莖幹之環紋明顯,幹面灰白平滑,有趣的是,其幼株是以莖幹基部最為肥大,隨著成長逐漸轉為莖幹的中段某一部份不規則地膨大。葉叢生於頂端,為羽狀複葉,大王椰子是典型的頂芽優勢植物,其生長點只有一個,因此移植時應小心維護。成株的大王椰子每年於颱風來襲前和開花過後應各修剪一次,剪除過密的老葉或枯葉,以避免風害和促進來年開花結實。

【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

若您從羅斯福路,沿著傅園圍牆邊逐漸走入校門口,會遇到一整排比大王椰子「瘦」的「椰子樹」佇立在人行道上向您致意,那就是『蒲葵』;或許您是從新生南路側門走進臺大,那麼您會看見在籃球場與農業陳列館中間道路的兩側,各有一整排的蒲葵列隊歡迎您,一直延伸到普通教室和小福;也許您是開車從辛亥路後門進入臺大,右轉隨即可見左側又有一整排蒲葵向您招手;又或者您是從研一、二舍的側門進入臺大,您還是會見到一排蒲葵,沿著道路右側栽植,延伸至小小福。此外,生工館與農業綜合大樓之間,也還有一排清幽的蒲葵步道。因此,臺大校園內多處皆可見蒲葵形影。

蒲葵原產中國大陸南部、琉球和小笠原島,臺灣龜山島亦有野生分佈,但目前臺灣本島栽植的最可能應仍是早期先民由華南引入。蒲葵樹形粗壯通直,葉簇優雅高貴,葉掌狀裂葉,圓扇形,裂片先端再二淺裂,軟垂狀。花期主要在春季,盛花時淡黃色小花掛滿枝頭的豪景亦頗值得欣賞。蒲葵除供庭園栽培,盆栽亦適合室內綠化之用。此外,蒲葵之嫩芽可供食用;葉子可做蒲扇、編製笠帽或將葉子撕成絲狀作為拂塵;葉脈間的纖維可做棕衣、繩索、掃把或水苔代用品;木材質地硬且美麗光澤,加工後可製成各種器具。所以,蒲葵真是一種典型的多用途民俗植物!

【龍柏Juniperus chinensis var.kaizuka

其實椰林大道兩旁的安全島在早期樟樹尚未植入前,已有兩整排的龍柏,但隨著樟樹的茂盛生長,龍柏已逐漸被樟樹開闊的樹冠所遮蔽,以致呈現不出龍柏該有的氣勢。但別失望,順著椰林大道走到盡頭,將會看到新總圖書館前佇立兩列整齊高大的龍柏,搭配外側的大王椰子,彷彿等候閱兵的軍隊般,左右兩邊排開,盡忠職守地保衛著這學術的殿堂,有種恢弘莊重的氣度。此外,浪漫的醉月湖之東邊亦有兩排靠得很近的龍柏沿著紅磚步道栽植,散步其間別具風味。

龍柏是圓柏的變種,原產於中國大陸,臺灣於1901年由田代安定氏自日本引入。龍柏因枝葉青翠繁茂、枝葉向上伸展常有扭轉旋生之勢,樹冠呈圓柱狀或尖塔形,有如青龍盤柱之姿,故名「龍柏」。龍柏因周年長青,樹姿古樸倉勁,又有吉祥富貴的象徵,故在公園、庭園栽培極為普遍。此外,龍柏的葉片雖以鱗片葉為主,然基部有時會長出針狀的幼年葉;而且龍柏樹體亦有一種特殊的芬芳氣味,因此當您看到龍柏時不妨就近欣賞、體驗一番。

【欖仁Terminalia catappa&小葉欖仁Terminalia mantaly

欖仁是一種不需強調花朵,就能吸引人們目光的樹種,因為她的葉片跟楓葉一樣擁有豐富的色彩變化,文學院正門兩邊就有一整排很美麗的欖仁樹,傘形樹冠往前延伸形成一個蔭涼的好場所。此外,行政大樓西側、新總圖與農藝館之間、以及思亮館前也均有成排列植的欖仁樹可供臺大人欣賞。

欖仁廣泛分布於太平洋諸島及東南亞、華南及海南島等地;臺灣的恆春半島及蘭嶼亦有野生分布。因生育良好,目前在臺灣各地栽培普遍。欖仁樹因其果實成扁橢圓形,且周邊有龍骨狀突起,就好像是橄欖的種子一般,故名「欖仁」。欖仁樹是典型的海岸林樹種,其果皮堅硬且呈纖維狀,可藉海潮漂流,難怪太平洋諸島及東南亞一帶的海邊均有其足蹤。欖仁是臺灣平地樹種中最能表現季節變化的樹種之一,春天時新葉翠綠,生意盎然;夏季水平輪生的枝葉形成濃密的傘形樹冠;秋冬落葉前,葉色轉成紅色或紫紅色;往後葉片逐漸凋零飄落,終至完全落葉,呈現一片枯寂的景象,只等大地春回又展開另一次新生。欖仁樹的老葉含鞣質,性溫涼,能消炎退火,故民間流行撿拾欖仁落葉泡茶以治療肝病。其樹皮據說亦可止痢和治療腫脹;種子可榨油或供炒食或煮食。

與欖仁同屬的常見植物尚有一種小葉欖仁(細葉欖仁),其葉形與普通的欖仁類似,但小很多;然樹姿水平輪生,有如人工修剪過一般,相當特殊好看。小葉欖仁原產熱帶非洲,臺灣是在1966年才由呂錦明氏引入,雖然踏上臺灣的歷史很短,但是這幾年經過園藝家和種苗商,不斷的推廣和增植,小葉欖仁樹已經遍佈在全臺各角落,將來還可能更多、更普及。

小葉欖仁與欖仁樹雖然同為落葉的樹種,但是其株幹細、葉片小(且秋冬不太變色或轉成黃色)、外型高高瘦瘦的,頗有仙風道骨的感覺。他的分枝是四向展開的輪生狀,也就是在同一個地方長出多數的小枝。這些小枝幾乎以水平的角度輻射展開,使樹冠成層堆疊,很容易引人注目,其綠美化效果卓著。從夏季到秋季,小葉欖仁樹都是一身翠綠.等到寒冬來臨,他才慢條斯理的把葉子褪光,灰白的枝幹顯得更加清瘦軒昂,教人越看越喜歡。因此近來被台東縣選為縣樹!

臺大校園裡,在文學院西側與工學院綜合大樓(工綜館)北側均可欣賞到成排的小葉欖仁樹,呈現一種精巧細緻的景致,相當值得您駐足體驗一番。尤其是工綜館北側,兩列的小葉欖仁樹已構成一條清靜幽雅的綠色廊道,可讓您享受片刻的悠閒。此外,新總圖正門口廣場兩邊和後面、農業綜合大樓東側、資訊館北側、電算中心前面、新體育館北側等地,亦均可欣賞到「玉樹臨風」的小葉欖仁。

【錫蘭橄欖Elaeocarpus serratus

從傅鐘旁、園藝系館西側一直延伸到行政大樓前廣場的東側,是整排的錫蘭橄欖;另外在物理系館前面和東側亦有數株錫蘭橄欖。當您在秋冬結果的季節造訪他們,落滿一地的果實就是他們款待您的盛筵,不必客氣,可撿拾嚐鮮或帶回家醃漬,雖然其果實核大肉薄且酸澀,鮮食風味不佳,多用於製造蜜餞或水果酒,但這狀似橄欖的果實想必是許多臺大人曾有的回憶。

錫蘭橄欖原產印度、斯里蘭卡(昔稱「錫蘭」),於1901年由藤江勝太郎氏引入臺灣,目前各地普遍栽植。錫蘭橄欖因果實為橢圓形核果,形狀和橄欖很像,又原產於錫蘭,故得此名。錫蘭橄欖雖為常綠樹,但新葉和老葉將落前均呈紅色,故隨時都可在大量綠葉組成的樹冠中找到幾片紅葉,有「畫龍點睛」的效果。開花期常見白色小花爭相怒放,花開滿樹間摻雜點點紅葉,極富美感。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當您經過錫蘭橄欖樹下時,不妨撿拾其掉落在地上的漂亮紅葉,用心觀察應可發現其長長的葉柄兩端均呈膨大狀,這在植物分類學上蠻特殊又有趣,可稱為「扁擔形葉柄」。

【肯氏南洋杉Araucaria cunninghamii&小葉南洋杉Araucaria excelsa

椰林大道走至盡頭,來至森林館前,可以欣賞到一整排高大雄偉的優型樹,將整座森林系館襯托得頗為壯觀,此乃鼎鼎大名的『肯氏南洋杉』是也!另外綜合教室的前方和北側、農化系新舊館的西側、以及醉月湖的北邊亦均有肯氏南洋杉的列植林帶分佈。

肯氏南洋杉原產澳洲和新幾內亞之熱帶雨林中,最早於1901年田代安定氏自日本引入,以後又自澳洲引入數次。目前栽培歷史最久的老樹是在林試所嘉義樹木園中辦公室前的數棵,高達40公尺以上,極為雄偉壯觀。肯氏南洋杉是標準的優型樹,其枝條輪生,樹姿層層有緻似塔形,側枝葉叢似一支支的雞毛撢子高掛在空中;老樹皮經剝落後所露出的新樹皮具青銅般的金屬光澤,視覺觸感俱佳。肯氏南洋杉除景觀用途外,其木材淺黃色,紋理通直,纖維長,可供為建築、家具、合板和造紙等原料。

肯氏南洋杉和同屬的小葉南洋杉樹形頗類似,但肯氏南洋杉的葉片直硬、尖端而刺手,輪生的枝條只基部者成水平伸展,上部的枝條則略向上揚,其小枝和葉叢則環繞側枝而像雞毛撢子;而小葉南洋杉則葉片較柔、彎曲而不刺手,輪生的枝條全部呈水平狀開展,其小枝和葉叢幾乎全部分佈在側枝之上。

小葉南洋杉原產於澳洲之諾福克群島,最早於1909年田代安定氏自澳洲引入。其側枝輪生呈水平伸展,樹冠亦為層狀的塔形樹姿,和肯氏南洋杉同為著名的優型樹。此外,小葉南洋杉因全株均有臘質被覆保護,故對潮風和鹽分的抵抗力頗強,適合做為海岸植物,目前在澎湖等地多有成功的例子。

小葉南洋杉在臺大校園種植不多,以前在森林館前的肯氏南洋杉林帶中曾「藏」有一株,可惜現已遭移除;目前僅知在志鴻館前尚有一株。(下期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