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紅幕揭下的一刻,臺灣大學農學院正式邁入了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里程碑;回顧往昔、策勵將來,面對臺灣這塊摯愛的土地,我們自許同時也必須肩負起研究與教學的新使命。

為因應世界大環境的潮流趨勢,也為了能更精確涵蓋當前院內各領域的研究方向和教學需要,經過七年的努力,臺大農學院於2002年8月正式更名為生物資源暨農學院;這期間,經過長年與校內相關系所和單位的協調,溝通,更在院內各系所和單位間激發無數次的熱烈討論以凝聚共識,終於擇定「生物資源暨農學院」(College of Bio-Resources and Agriculture,簡稱「生農學院」)的新院名;在原來的院名中加入「生物資源」,除了較為貼近本學院各學科目前及未來的研究性質與教學內涵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將致力於相關技術提昇及人才培育,為長久處於弱勢的臺灣農業創造新生機。

本院現有十三個系所,其從事之研究範疇已涵括了各類生物資源的調查研究,尤其是應用生物資源之分類及性狀分析,以經濟而有效地促使有用生物資源發揮最佳生產潛能;此外,在利用生物技術改良品種,以落實有機農業、發展精緻農業和休閒農業,有效保存及應用生物遺傳資源、維護生物資源環境的永續發展等等,也都獲致顯著的成果。

未來,本院將配合國家生物資源產業發展的實際需要,戮力於培育農林漁牧生產、改良及經營管理的人才,包括基礎生物及生命科學理論知識,以及各種促進生產、生態保育及改善生活品質之應用技術;尤其是從分子階層去瞭解基礎生命的現象及相關的知識與試驗技巧,以培育生物科技在應用方面的專業人才。

更名後的生農學院起步邁向新里程。圖為楊院長平世(中)及蔡祕書錦福與同學合影。(攝影/李順仁)

 

除了更改院名,本院亦主導成立了全校性研究中心-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而本院各系所也陸續更名,目前已有農業機械工程學系更名為生物產業機電工程學系(簡稱為生機系)、農業工程學系更名為生物環境系統工程學系(簡稱為生工系),植物病理學系亦將於92學年度更名為植物病理及微生物學系;目前,尚有許多系正調整授課內容及研究方向,積極配合轉型。此外,本院也在積極籌設「生物科技研究所」,該案業經本校90學年度第二學期第二次校務會議通過,目前正積極協調和爭取名額當中。

至於附設單位,除了協助本院師生之教學與研究,未來將加強其多方向的服務功能。如本院附設山地實驗農場為配合「2002臺灣生態元年」的啟動,特舉辦「2002年梅峰桃花緣」活動,我們設計了梅峰山中行生態解說導覽、甜蜜佳偶婚紗會等節目;希能藉此活絡地方產業,同時促進國家學術單位和地方的良性互動。而本院附設實驗林管理處所屬營林區則因一年前遭到桃芝颱風重創,損失較921震災更為嚴重,所需重建經費達十八億元之多,目前仍在循相關管道爭取;同時也在溪頭森林遊樂區紅樓一樓演講廳舉辦說明會,讓當地居民及社會大眾了解溪頭地區所受風災災情及復原進度;最近並在溪頭舉行「竹子節」活動,希望藉此帶動南投地區的文化、觀光產業。

未來一年,生物資源暨農學院將積極推動下列工作:

一、雲林校區之規劃

雲林校區將結合中部科學園區,建構為生物科技園區,相關架構已有初步腹案,將依程序提校務會議後報教育部。過去一年,雲林縣政府提出了必需優先輔導該縣農業發展之重要議題,包括了:(1)提供農業科技以發展精緻農業;(2)山區休閒觀光農園之規劃設立;(3)西螺果菜市場之營運管理規劃;(4)觀光農業一日或二日遊之規劃;(5)推動農業策略聯盟,建立物流中心。本院已由院長率領相關領域之教授前往雲林縣與縣府協商,並擬就具體策略,組成工作團隊,持續與縣政府保持連繫,就其所需提供必要之協助。目前,本院正協助雲林縣政府在雲林校區旁規劃創新育成中心-「高科技生態村」,提供本院教師研究成果,協助未來鄰近校區之中部科學園區招商。

二、附設農業試驗場轉型為生態科技及休閒農業區

為求永續經營,本院附設農業試驗場於舟山路農場成立了「農業教育園區」,於新店安康分場規劃了「生態教育園區」,並配合校方原瑠公圳水路(臺大段)親水空間復原與舟山路整體規劃,進行毗鄰舟山路之作物標本園及生態池(包括湧泉及濕地生物棲地)的規劃工作;目前此工作已進入發包階段。

農試場配合舟山路綠美化後,將興建生態教育池,以復育螢火蟲、原生水生植物及水生經濟植物;其中荷花池未來將規劃為生態教育池,配合瑠公圳地面化,加建木質棧道及涼亭,除提供師生教學研究場所之外,也提供全校教師或員生生態、休憩和他校學生校外教學場所。農業試驗場安康分場,佔地面積達20公頃,擬仿效日本北海道精緻農場的經營模式,種植薰衣草、向日葵等大片花田、開闢濕地;目前已爭取到部分工程費,現已進入施工階段。

另外,也為符應生物科技產業發展趨勢,舟山路農業試驗場和安康分場均將開闢部分區域作為分子農場。

三、加強與相關院系(如理學院)合作,推動生物多樣性之學程

二十一世紀是生物資源、資訊與生物科技的時代,本院在更名之後將朝此轉型;目前為因應轉型,已設計多個整合型學程。由於臺灣生物資源的多樣性及豐富性,現在正積極規劃「生物多樣性學程」,期使臺灣大學在此領域佔有先機與領導地位,而且對於教學及研究資源之爭取,更能發揮具體有效之功能。

誠如聯合國「地球憲章」的序言所言:「我們正處於地球歷史上人類必須對其未來做出抉擇的關鍵時刻。由於世界變得日益相互依賴和脆弱,所以未來既有巨大風險又充滿了希望。為了進步,我們必須認識到:儘管文化和生活方式紛雜多樣,但我們是一個具有共同命運的人類大家庭和地球共同體。」隨著國際貿易的自由化,以及加入WTO,臺灣的傳統農業遭受空前的競爭壓力,已面臨非轉型不可的困境。近年來,世界各國的農業走向早已趨近高科技生物資源產業,農業生物資源產業的全球年產值已高達數十億美元;我們若不願在二十一世紀落後,勢必不能再因循舊路,而生物資源產業則是展現在眼前的一條大道;換言之,臺灣在加入世界貿易組織之後,「以量取勝」的傳統農業一定要轉型為「以質為重」的生物資源產業。我們自我期許在生農學院積極轉型的同時,也將與臺灣農業與農民一同攜手打拼,以生物資源產業再造農業新風貌的生命。

生農學院新院名揭牌茶會上,國內外各界貴賓與會祝賀。(攝影/李順仁)

 

站在生物資源暨農學院的院牌下,環顧四週環境:遠處滿山的樹林和層巒相疊的山陵,交織成獨特的生態景觀;近處偌大的校園建物持續增加、景觀也有更新,不變的是,師生來來往往的交談聲!在這個學習的天地裡,刺激著我們不斷地有新的思想、新的感動,催動著臺大人持續邁步,朝向提昇人類精神與生命的目標邁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