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開春以來,臺灣的大學興起組成「大學系統」,這股熱潮來得快,讓一般人以為突然,實則其來有自,請看陳校長在<撥開杏壇迷霧-談大學系統>一文中為您說從頭。
本期有多篇文章側寫人物或大師自述,內容精采,值得細讀!
中研院院士陳奇祿教授在<我和人類學系創立之初>自述與臺大人類學系之機緣,謙稱有幸參與國人在臺灣進行人類學研究的開端,我們亦深覺有幸能在陳院士八十大壽之年,借由他的文筆為我們勾勒臺灣研究濫觴時期的歷史。
「學院動態」專訪公衛學院前院長王秋森教授,概述了王院長從個人專精的氣膠研究到接掌公衛學院的學思歷程,也披露了他曾經熱衷臺灣民主運動一段鮮為人知的「秘辛」,在作學問之餘仍不忘社會參與,充份踐履其知識份子的良知。
本期校友專訪中研院史語所研究員陳鴻森先生,陳先生不以學歷自限,刻苦力學,終能躋身最高學術殿堂,鑽研清學廿餘載有成。
翁景民教授英年早逝,然其為人充份體現信仰愛人如己的真諦,留給親友師生無限的懷念,讀他的摯友張文亮教授所寫小傳,至情至性,感動良深。
黃崇興教授以<創業管理思維中的若干迷失>為題,指出管理對創業雖為一必要之機制,但創業成功的充份條件最終仍繫於創業者本身。
鄭吉雄教授於<清代學術的丰華>一文概述清代學術研究在台現況與個人相關研究心得,與陳鴻森先生專訪一文相呼應。
「保健天地」由臺大醫院復健部主任張權維漫談中年人常見的關節疾病「五十肩」成因及復健之道,十分受用。
醫事技術學系系主任高照村教授在「歷史的腳蹤」談該系近年為因應新世紀學術發展趨勢,經由更改系名、調整課程、招收博士生以及推動與生技相關之研究等,積極開展醫技系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