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學術追求卓越發展計畫」,是由教育部與行政院國科會共同策畫推動的重點工作之一,更是現階段我國高等教育學界的重大學術工程。為期四年的總計畫,投入充裕經費,其目的在鼓勵各大學成立跨學科領域的研究團隊,進行具前瞻性、開創性、國際性的多元整合型研究,以提昇我國大學研究風氣及學術水準,早日發展為世界級的研究型大學。

在全國共十六項「卓越研究計畫」案中,本校教授共獲得審查通過七案,其中人文學門唯一的一項研究計畫,就是筆者主持的「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本校又另撥款資助專任教師十餘人參與本計畫,撰寫論文,作為本校對「卓越計畫」的配合措施。本計畫成員大致以本校文學院菁英教師為班底,另邀集國內外若干優秀學者,在共同主題構想之下,就個人專業分別執行二十項研究,負責撰寫專題論文,爾後定期分次召開研討會,會程包括論文發表討論,以及相關議題座談,藉此切磋交流,集思廣益。

「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研究計畫的主要目標,是在結合文、史、哲等不同學門的研究者,探討近世以來中、日、韓儒者的經典詮釋活動及其內涵,以覘知東亞近世儒學的發展與演變,並進一步鉤勒東亞詮釋學的概貌,尋繹東亞人士特有的思維方式。傳統儒家典籍係以五經(《易》、《書》、《詩》、《禮》、《春秋》)和四書(《論》、《孟》、《學》、《庸》)為代表,自漢代以降,由於經典本身超越時空的「載道」特質,加上歷代經生學者不斷賦予各具面貌的「歷史性」詮解,對中國兩千年政教文化產生至為深遠的影響。而隨著學術思想的流播海外,近千年來,在東亞思想史上,儒家經典及其詮釋依然佔有不容忽視的主流地位。當我們拓展視野,統觀中、日、韓三方學界,自可從中掌握更多深微的學術消息與思想脈動。

一言以蔽之,東亞近世儒學史的發展,主要動力就在於儒家經典─尤其是四書的再解釋,近一千年中、日、韓等地區的儒家學者,幾乎都通過對《四書》的再詮釋而建立一己的思想體系,究其關鍵則在於十三世紀以後蔚為主流思想的朱子學。舉例來說,除了一般熟知的程朱、陸王之辨,朱子(1130~1200)之學其實也在境外引發一連串學術論爭,如朱子以格物窮理解釋孟子的「盡心」、「知性」,就曾引起明代王陽明、日本德川時期(1603~1868)伊藤仁齋(1627~1705)、中井履軒(1732~1817)乃至朝鮮李朝時期(1392~1910)丁茶山(1762~1836)等人的駁議;再者,日本德川封建體制本以朱學為其意識型態基礎,卻因遭到伊藤仁齋、荻生徂徠(1666~1731)等人的強烈批判而日漸瓦解,新興的徂徠學進而奠定了日本的近代意識。凡此種種問題,適足以反映十六世紀以來東亞儒學史的發展變遷。

至於配合卓越研究計畫的本校教師研究計畫,其探討範圍更為廣泛,研究子題更加豐富,可說是卓越計畫的延展擴充,亦可加深此一計畫的基礎認知及背景研究。要之,中國儒家的歷史敘述乃至於經典詮釋,總不外以道德判準、以政治理想為依歸,然而或由於所處時空環境的變異,或由於解經觀點方法的歧互,異時異地異人的詮釋結果各異其趣,自也構成了經典詮釋史上富含意義的研究課題。

 總而言之,無論是「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或者是本校同仁的配合研究計畫,其精神端在「視域融合」,破除舊有的大中華主義,視東亞文化圈為共生共榮、緊密依存的一個有機整體。到目前為止,在校內外數十位研究夥伴的共同努力之下,本計畫喜見初步的成果,部分論文已刊於各知名學術期刊──包括《中國文哲研究通訊》(中研院文哲所)、《臺大歷史學報》第24、25期、《中國哲學》第22輯(北京)、《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3期、《人文學報》第20、21期合刊(中央大學文學院)等,各期刊並因此特立專號,這對於研究同仁來說,不啻是一大鼓舞。又承蒙本校(合聘)教授李明輝、清華大學中文系楊儒賓教授與筆者攜手合作,將本研究計畫成果匯編為《中國經典詮釋傳統》共三冊,今(2001)年內即將出版,以就教四方賢達。由衷期望各界先進不吝給予批評指正,讓我們在學術道路上繼續邁步向前,追求卓越!

參考文獻:

1.楊儒賓、黃俊傑合編《中國古代思維方式探索》,台北:正中書局,1996年

2.黃俊傑〈從儒家經典詮釋史觀點論解經者的「歷史性」及其相關問題〉,《臺大歷史學報》第24期,頁1~28,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1999年12月

3.黃俊傑〈儒家論述中的歷史敘述與普遍理則〉,《臺大歷史學報》第25期,頁1~24,台北:台灣大學歷史學系,2000年6月

4.黃俊傑〈東亞儒學史研究的新視野:儒家詮釋學芻議〉,《臺大文史哲學報》第53期,頁69~100,台北:台灣大學文學院,2000年11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