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院自民國79年完成工學院綜合大樓第一期工程以來,十餘年來並未增建任何新建築,這期間各系所在人數上都有大幅成長,特別是研究生的幅度更高,目前本院計有專任教師265位,助教52人,學生總人數3762人,其中大學部1712人,碩士生1490人,博士生560人,大學生與研究生人數比例約為5:6,在全國各大學工學院中,應屬比例最高的,漸趨世界一流大學工學院的水準。而在事實上,本院單位學生的樓地板面積,與國內幾個主要的工學院相比,反而是遙遙落後的。

本院目前共有四個學系、六個研究所,一個試驗所,還有六個研究中心,如再加上今夏新增的材料科學與工程學系,則學系將增加為五個。本院的空間可以說是整體性的不足,此點在過去各系所的評鑑中,均列為亟需改善的項目,其中最大端者諸如:化工、土木兩系的空間嚴重不足,機械系至今沒有系館,新設材料系缺乏預定空間,工業工程、醫學工程研究所暫用的舊有房舍,不僅建築品質欠佳,而且地點分散,其他如建築與城鄉研究所…等,也都有著不同的空間問題。

志鴻館。

 

我曾親眼見到院內某位年輕的助理教授,因為沒有空間,只能在僅有五、六坪的研究室內,硬擠下一張書桌,讓研究生在裏面做試驗。此例顯示,工學院空間的不足,已經到了影響教授和研究生產能的地步了;而考慮個別系所獨力募款興建館舍之困難,以及建地取得之不易,唯一的解決辦法就是集中全院的力量,共同推動工學院綜合大樓第二期工程(簡稱工綜二期)的興建,期能畢其功於一役。

基本上,工綜二期是一期工程的延續,兩者相互銜接,二期的基地就是現在的志鴻館和舊機械館,完工之後,兩期的建築將連接成一「工」字型,其正門將與第一活動中心隔路相對,一期工程樓高七層,地下室一層。籌劃中的二期工程,在前任院長陳義男教授任內,於民國87年11月間,即曾向教育部提出申請。經粗略檢討,工綜二期如欲滿足當前土木、機械、化工、材料等系所的大部分需求,則其樓高應在七至九層之間,地下二層,最下一層作為停車之用,預計完工之後,南側的人行道可望延伸至小椰林道,將可大幅改善周邊之交通瓶頸,對於學校整體景觀極有助益。

事實上,除了空間不足之外,基地上兩棟建築的安全性也是我們關心的重點,其一是志鴻館,此館因為內部龜裂極為嚴重,已於民國87年底經教育部核定為安全堪慮,必須拆除在案;其二是舊機械館,屋齡已達五十八年,部分梁柱斷裂,亦已報校列館在案。有鑑於九二一地震對台灣所造成的重創,而世界各地大地震發生頻仍,為避免將來的地震危及兩棟大樓的安全,我們對於推動興建工綜二期的急迫感,幾可用「憂心如焚」四字來形容。由於工綜二期的興建,攸關學校的公共安全,校長和總務長也都投以高度的重視,希望能夠早日完成。

機械舊館。

 

工綜二期工程從民國87年底即已報部申請經費,惟受限於教育部建築經費之不足,雖以危樓改建為由,屢次大力爭取,亦僅能獲得百分之五十的補助,換言之,在六億八千萬餘元的工程費中,臺大必須自籌三億四千萬元,以目前國內產業的景氣而言,這實在是一筆很大的數字,但是考量到本院的發展嚴重受制於空間之不足,而危樓本身對公共安全具有潛在的威脅,不得不藉會刊之一角,勉強啟齒向校友前輩們吐露當前之困境。我們呼籲所有的校友,特別是昔日從工學院畢業的校友,包括當年電機系和資訊系的學長們,也能把工學院當成娘家一般,不分彼此,群策群力,攜手回饋母校;我們相信一個健康而茁壯的工學院,對於維持本校在國內外高科技領域的競爭力,是具有關鍵性的意義的。

校友們如願就大樓的興建提供任何建議、想法或捐款,請直接來信或利用下述管道與本人連繫:Dean@ccms.ntu.edu.tw,電話:(02) 2362-2104。如果要捐款,可以透過本校的募款專戶,但須指定用途為「興建工綜二期工程」,有關捐款的任何問題,請逕洽工學院楊純怡小姐,電話:2391-3105,傳真:(02) 2363-7585。

對於數額較大的捐款,我們也考慮尊重捐款人的意願,以其先人的名字來命名某些講堂、實驗室、演講廳…甚至是大樓;此外,如果企業界願以建教合作方式捐款,我們亦將設法配合安排。由於大樓目前正在規畫設計中,從設計、發包到施工完成應有二、三年光景,因此亦可採用分期捐款。

在此雖然內心惶恐,靦腆不安,惟因責任所在,仍不得不勉強披露如上,尚請學長前輩海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