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友田中則雄先生去年9月間慨贈書刊雜誌780種回饋母校。田中先生1943年畢業於台北帝大文政學部史學科,在離校半個世紀後,於1998年11月間返回母校,參加創校70週年校慶相關活動,並參觀圖書館新館,留下深刻印象。先生回國後,透過歷史系教授曹永和院士的聯繫與促成,將其珍藏之東南亞圖書及期刊慨然贈與母校圖書館,以嘉惠全校師生。
田中先生所贈書刊包含:圖書688種計740冊、期刊35種、未裝訂的講義57種,內容多為二次大戰後,日本所進行的東南亞史研究之相關資料。他曾經在信函中,以「我母校望保存 今此處總我藏書持 我藏書望回娘家」表達回饋母校的心情,令人感動。他並言臺灣和東南亞有十分密切的關係,目前臺大已經保存了相當豐富珍貴的東南亞史研究資料,將來必能再次掀起對東南亞研究的熱潮,成為東南亞歷史的研究中心,希望他所贈資料對於促成這件美事有所助益。(圖書館提供)
■農推系李文瑞教授於去年8月榮退,隨即受聘至高雄文藻外語學院擔任校長。
李教授畢業於本校農推系(1961),美國明里蘇達州立大學農業教育博士。學成後即返校服務迄今,專長視聽教育、教育傳播、教學科技/教學設計、非正式教育與鄉村發展,對臺灣農業推廣教育、立法、網路系統、媒體運用等專題多所研究,曾任美國佛州大學教育研究系客座教授、本校訓導長、空大教務長等職。(農推系提供)
■為了不讓臺灣在新世紀最重要的生技產業革命缺席,現任中研院生物農業科學研究所籌備處主任的楊寧蓀,串聯了國內外學者專家籌組「中華基因治療及疫苗協會(CAGTAV)」,群策群力進行基因轉殖技術、基因治療及核酸疫苗研發、交換及推廣。
楊寧蓀博士畢業於本校植物系,赴美深造專攻分子生物,1974年取得密西根州立大學生物基因學博士,隨即進入ROCHE分子生物學學院做博士後基因研究,1976年進入密西根綜合癌症中心,同時擔任RETROVIRUS病毒研究室和腫瘤基因學研究室負責人。1982至1996年間轉戰民間基因工程公司,而以基因槍的開發及其應用技術聞名。
1997年正當個人事業攀向高峰之際,長年旅外的他深刻領悟到應該將個人成就奉獻給孕育他成長的臺灣,於是束裝返國,協助中研院籌組生農所。成立協會的目的則在整合專業人力與企業財力,共同引領臺灣生技產業揮軍國際。(取材自《中國時報》2000年10月18日6版)
■三十歲以上的朋友應該記得電影「假如我是真的」、「老師斯卡也答」,片中女主角胡冠珍在本校就讀外文系二年級時進入影劇圈,因而贏得「學士明星」的封號。胡冠珍在婚後退出影壇,不過自我要求相當高的她可沒閒著,先後修畢電腦與MBA兩個碩士,考取美國與香港的會計師執照,在香港開了會計師事務所。近年又將事業版圖拓展到她熟悉的娛樂圈,2000年5月在臺灣成立娛樂網站,同時也擔任中影經紀總監。她認為網路是趨勢,不擁抱就只有等著被淘汰,她更深信科技、通訊與娛樂的結合,絕對是未來主流產業。(取材自《數位周刊》2000年10月21日)
■由本校兼任教師林榮華教授(免疫學研究所)、校友吳忠勳博士(植物系畢業、分子醫學研究所兼任副教授)等人創立的「台醫生物科技」,堪稱是臺灣第一家致力於發展基因功能學(Functional genomics)及基因解碼後應用的公司。擁有國內外一流生技專業人才的台醫,將以其獨步全球的基因抗體製造技術(AbProtTM)及蛋白質基因學(Protemics)技術,用於從事「後基因解碼時代」(Post-Genome Era)之基因功能探討及新藥開發,包括基因抗體製作、基因蛋白功能分析、蛋白測試(含蛋白晶片研發)、疾病的診斷與治療。
目前大部分之基因解讀公司均在競爭解讀基因序列(Gene sequence),然而了解基因序列是一回事,如何從序列中來了解基因功能和每段基因所賦予之意義,進而應用於藥物標的之尋找,才是未來發展之主要方向。有鑑於此,台醫將以製造高效能基因抗體、檢驗試劑為短期收入,而以研發治療用抗體(Antibody therapeutics)及蛋白質,與美國大藥廠合作收取權利金費用的方式為長期收益來源。(「台醫生技」執行長林榮華提供)
■劉秋麟伉儷共譜<臺大人>曲高和眾
1999年校慶期間,劉秋麟教授(本校體育退休教授)及孫素意教授伉儷為臺大合寫了一首<臺大人>(詞曲如下)。劉教授已退休多年,夫婦倆琴瑟和鳴,獻曲給母校,堪稱美事一樁。這首曲子辭意優美又激勵後進,曲調柔和中不失高亢,雅俗共賞,請您來和和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