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中旬,政府編列九十年度預算時,大幅刪減各國立大學預算10%至15%。維昭獲知訊息,認為新政府對教育的輕忽將嚴重影響高等教育之發展,茲事體大,隨即於7月14日邀請各國立大學校長來校商討因應之道,並於7月15日召開記者會發表嚴正聲明,「呼籲新政府在九十年度預算案送立法院審議前,遵照陳總統之承諾,及配合大學追求卓越計畫之經費需求,重新編列國立大學之預算,並儘速明定︰中央政府教育預算不得少於國民生產毛額的6%、高等教育經費預算成長率不得低於年經濟成長率。」各校並聯合拜會教育部曾部長表達經費不足之困境,尋求支持。維昭亦於7月18日本校行政會議中報告,請求與會同仁發揮個人影響力,協助扭轉頹勢。除此之外,維昭於7月25日召集國立大學校長與立法委員座談會,尋求立委支持。其後與中央大學劉兆漢校長一同面見曾部長,8月4日更帶領各國立大學校長聯袂拜會唐院長,然未達成共識,仍待折衝。

大學是知識創新和技術發展最基本場所,世界各國為提昇國家競爭力,無不重視大學的發展,故政府於去年以來即積極推動大學追求卓越計畫,新政府理應增加大學經費續予支持,沒想到執政後首次編列年度預算就大刪國立大學經費一成以上,顯見新政府對高等教育之不重視,令人失望。臺大一年總支出約八十億元到九十億元,其中自籌款佔45%,單單薪資一項就需要42億元,然而臺大獲核給的九十年度預算僅40億元,遭刪減13%,較今年預算短少6億元,連人事經費都不夠支付,各系所的教學經費甚至將縮水一半以上。

近年來我國大學校院數及學生人數快速增加,從1991年的50所校院到1999年的105所,大學學生數從25萬人增加到約41萬人,均呈倍數成長。在整體教育經費並未增加的情況下,我國國立大學校院學生單位成本從1991年的新台幣20萬元降至1998年的新台幣16萬元(私立大學校院更低),在未考慮通貨膨脹的情形下,不但未見增長反而減少了20%的經費。比較亞洲各大學的每名學生單位成本,日本東京大學是新台幣183萬元(1999年),香港中文大學92萬元(1996年),韓國漢城大學36萬元(1999年),而我國僅16萬元;相較之下,我國大學校院學生單位成本遠遠不及上述大學。

臺大近幾年戮力追求卓越,以SCI科技類文獻統計為例,臺大由1990年的514件,到1999年成長為1662件;漢城大學在政府大力支持下,由1990年的253件,到1999年成長為1883件;而墨爾本大學原本在1990年就高達1023件,是相當知名的優秀學府,但因澳洲高等教育經費支持之不夠積極,到1999年墨大也僅有1635件科技文獻。可見高等教育需要政府經費的大力投入與支持。因此,我們再度呼籲政府:儘速依照教育基本法制訂「教育經費編列與保障基準法」,明訂中央政府教育預算不得少於國民生產毛額的6%。同時保障高等教育經費預算的成長率不得低於每年經濟成長率。

一流大學不是口號,必須有資源配合,香港提供教授的薪水是臺灣的四、五倍之多,臺大已有電機學院、管理學院教授分別被加拿大、香港的大學以及企業界高薪挖角。高等教育經費不足,對未來長久發展將導致不良後果,除了無法留住高科技人才,我國在亞洲的競爭力必將削弱,十年後如果我國學術發展遠遠落後他國,可能就不知道要花多少倍的力量才能追趕上,因此政府一定要正視這個問題。教育部應先保障國家教育經費補助下限,讓各校可以有能力維持基本營運。然後選定大學,重點發展以維持國家的競爭力。

自政府教育政策改為要求國立大學自籌部分經費以來,國立大學預算不增反減,對國內高等教育發展影響至鉅,而國內社會對學校捐款風氣未開,未來校務經費短絀之困境,恐有每況愈下之虞;有鑑於此,維昭極力奔走力圖大學預算經費免予被刪減,7月29日參加臺灣省校友會會員大會也獲得校友聲援,值此關鍵之際,至盼全體師生、同仁與校友一起努力,在校外善用一己之社會資源,發揮影響力協助高等教育經費保障之法制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