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十年前上課時,生理學的教授告訴我們 “Blood is a wonderful juice”,現在再想起這一個場景,覺得真是貼切。對身體構造而言,血管裡的血液,就像是交通網裡的汽車、飛機、火車、輪船。它攜帶著各個工廠,也就是各器官的產品及所需的原料,以及各種污染性待處理的廢料,在全身週轉著。藉由選樣,也就是抽血,我們可以知道人體許多事件的即時現況。老祖先們所著重的「望」、「聞」、「問」、「切」,固然仍然重要,但是依靠科技發展而獲得的高敏感度,血液的檢驗可以察微而杜漸,真正的做到早期之預防與診斷。

■血液中的固形成份

我們先就血液中的固形成份,也就是血中細胞來談。血液中最多的細胞當然是紅血球、血小板、白血球等,但在懷孕中或是患癌症時,血液中其實也有相當大的機會出現胎兒細胞及癌細胞。所以檢查血球,可以測得是否缺紅血球、紅血球是否夠大、血色素是否足夠、也就是是否有貧血,也可以測血小板的數目夠不夠,機能好不好,有沒有易於出血不止的問題。白血球過多、過少都可以是個嚴重的問題。一般說的血癌就是白血球無限制的增生,又不能完全成熟,這些狀況都可以檢驗出來。前述的胎兒細胞或癌細胞的診測,又可以用在胎兒性別的測定及癌症的診斷;不過這兩種檢查是高科技項目,目前尚未普及。除上述項目之外,血中細胞是最容易得到的人體活細胞,除了紅血球、血小板沒有細胞核,不含基因(DNA)之外,各種白血球都是檢測基因的最簡便的材料。血型及人體組織型,在輸血或器官是重要的依據,也得在血球同時測定,才不會發生嚴重的排斥副作用。

■血液中的液態成份

血液中的液態成份,就是血漿和血清,其中包含的物質成分就簡直無法計數了。血漿和血清的差別,在於血清是凝固過的血漿,已經除去了大部分的參與凝固的特殊蛋白。餘下的血清部分,仍包含著血漿內的絕大部分成分,以下的討論,就不再分血清或血漿而談。血漿中的物質,依化學特性而言,有礦物鹽類(或叫電解質)、脂類、蛋白類、醣類等。血中的電解質如鈉、鉀、鈣、鎂、磷等,以及其他種種微量金屬,都影響細胞功能,可以測驗其濃度是否適中,並幫助診斷其病因。醣類則以葡萄糖為主,主要用於糖尿病之診斷及治療中觀察。值得一提的是葡萄糖在血球中、血漿中、以及血清中的濃度,即使是同一個人同一支抽出來的血,也不一樣。血清裡的葡萄糖,因為在等待凝固的過程中會被血球消耗掉,所以濃度較低。同理血球內的葡萄糖也往往比血漿中濃度低,如果是用個人用或居家用的葡萄糖測定儀檢測全血(例如指尖血滴),測得的濃度會較血漿濃度低一成左右。血液中的脂類,以膽固醇及三酸甘油脂為主。二者均不溶於血水中,所以需要和靠結合蛋白結合與助溶,才能在血液中流動。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都是現代人關心的指標與血管粥狀硬化、心臟或腦部血管阻塞有關。血液中的蛋白質性物質很複雜,在下一段討論。

■血液中的蛋白質性物質

血清中的蛋白質,已除去促凝固蛋白,所以若要檢定血友病等凝固因子異常的疾病,就必需用血漿。已除去促凝固蛋白的血清,內含的其他蛋白仍然是五花八門,很難一一列舉,在此只能提出幾類,並略述其效能:

1.白蛋白

血中蛋白的第一大類是白蛋白,各種球蛋白等較無功能的蛋白,基本上這些是保持血清黏度,擔任結合各種物質,以便在血液中攜帶運輸的蛋白,其本身也往往是一個人營養是否充分的指標。

2.酵素

第二大類是酵素:人體各器官都製造與保有各種具特殊摧化功能的酵素。酵素製造異常或不足有時可從血液中測出來。在器官受傷時,原來保持在細胞裡的酵素有時會溢漏出來,而且往往受傷愈嚴重,溢漏到血液的量就愈多,因此測定血液中的特殊酵素,可得知心臟、肝臟等等器官受傷的程度。

3.荷爾蒙與其攜帶蛋白

第三大類是各種荷爾蒙及它們的攜帶蛋白,可以反映出各內分泌系統的機能是否適中合宜。

4.發炎反應的產品

第四大類是發炎反應的產品,雖往往不能指出那裡發炎,但可指出人體有某處在發炎。

5.特殊攜帶蛋白

第五大類是某些特殊的攜帶蛋白,例如攜帶膽固醇與三酸甘油脂等的脂蛋白原、或攜銅蛋白、攜鐵蛋白等等。血液裡這些蛋白的濃度,可以幫助預測心臟血管阻塞之可能性或是幫助診斷鐵、銅等代謝異常。

6.抗體

第六大類是抗體,測定抗體是否存在可判定是否得到過某些特殊感染,如B型肝炎、愛滋病等、或是判定是否已經有抵抗力等。

7.腫瘤指標

第七大類是所謂的腫瘤指標,這一類蛋白都是特定癌細胞的產物,目前最常用的有甲型胎兒蛋白(肝癌)、癌胚抗原(CEA),攝護腺特殊抗原(PSA)等。甲型胎兒蛋白及PSA,在明顯升高的狀況下,是有力的癌症診斷工具,也是追蹤治療時觀察癌症是否控制良好的指標。在CEA 及其他所有的癌症指標則主要用在已證實患有癌症的病人之追蹤,並不適合用來做為大量的篩檢,這是因為許多患該癌症的病人,這些指標並未升高,而有一些指標升高的人,後來經過徹底的檢查並沒找到癌症。所以在目前無目的、多項目的癌症指標檢查、除了達不到目的外,還往往製造一場虛驚,PSA及甲型胎兒蛋白(肝癌用),則不在此限。

8.其他

血液中若有寄生蟲(如瘧疾原蟲)、細菌、病毒,還可經直接顯微鏡觀察或是體外培養,來證實之。

■結語:專業的判讀交給醫師

最後,讓我們談談抽血檢驗能驗「出」那些問題。首先,人生的各階段,男女性、各種生理周期中,血液都可能呈現差異,所以所謂「不正常」,必須很小心地界定,以免製造困擾,例如懷孕中或服用避孕藥的女性,甲狀腺素的濃度會呈生理性的升高,並不代表甲狀腺機能亢進。次之,每種檢驗均有其缺點,準確度一般而言,能到達百分之一誤差以下就非常優秀了。如果同時做許多項目,整體的錯誤就增加許多倍,此時就需參考相關的檢查,判斷是否可能是檢驗室的誤差造成,或是重做。第三,每種檢驗均有其特異性之限制,例如前述肝癌(甲型胎兒蛋白)及攝護腺癌(PSA)的指標都已經是公認很有用的檢查,在肝炎的恢復期,或是良性攝護腺發炎或增生卻也都可能明顯升高。所以在我們接受所有的血液檢查時,並不宜做非專業的判讀,讓醫師來做醫師的工作吧!